APP下载

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2022-04-13吴莺

家长·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区域美术

吴莺

美术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美术能力与审美情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重视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划,引导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加强实施观察与指导,让幼儿在良好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情感与个性的双重发展。本文对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展开了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是对幼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幼儿园日常教学的质量有长足的积极意义。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可以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深入观察每一个幼儿的差异,从而深入开展个别化教学。但美术区域活动也往往有着自由性、自主性以及指导的间接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导致教师难以在区域活动中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实施正确的指导,导致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无法充分落实,应受到教师充分重视与改善。

一、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的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幼儿的户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户外大循环是促进幼儿体格健康发育为目的,尝试运用不同体育活动器械及辅助材料,在不同气候、时间,合理利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感,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建构新经验,主要是通过有效地运用材料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科学有效地投放区域材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在主题活动的课程背景下,我国各地的幼儿园纷纷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美术区域活动是其中侧重于美术教育的一种。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会充分依照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并对主题展开探索,体会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多项能力都会得到良好的锻炼。

幼儿园区域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需要丰富合理、科学适宜的材料投放作为支撑。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实际投放材料,助力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对活动过程的操作程序制定上、对活动情况的指导上与对活动结果的展示上。具体而言就是对活动目标的制定、对活动材料的投放安排以及在活动过程中鼓励、支持幼儿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等多个方面。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实施有效的观察与引导,是指导区域活动的基础,是依据幼儿的根本需要调整活动的目标、内容与材料,让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的必由之路;是评估幼儿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进步与不足的重要途径;是获知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为部分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为每一个幼儿带来成功的体验,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区域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一)明确角色,注意观察

美术区域活动已经在幼儿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是幼教课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个突破和一种尝试。区域活动要关注的不单是知识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幼儿在获得知识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品质的发展。因此,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区材料,给幼儿充分自由,让幼儿按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索和发展。区域材料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媒介,幼儿在看、摸、玩弄的过程中感受材料的颜色,体验材料的形状,探究材料的结织结构,从而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这也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与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以支持者、鼓励者、引导者的角度,将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而保障教育价值的发挥、教育目标的完成。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引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注意观察与倾听幼儿的兴趣爱好

教师应依据自己对幼儿的观察经验,以及自己对幼儿的了解,把握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活动的材料的合理性,尤其是应重视观察材料的投放能否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活动需要,能否激起幼儿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找到下一次美术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方向。

例如,在开展中班主题“我找到了春天”中,在美工区开展与花朵有關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哪些幼儿喜欢涂色,为这些幼儿提供棉签与水粉颜料,供幼儿展开创作,对那些喜欢手工操作的幼儿,教师应及时提供彩纸与剪刀,对那些具有绘画天赋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与花朵有关的照片或真正的花朵,供幼儿展开写生。

总之,教师应在活动的开展中常具有一份强烈的观察意识,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爱好、认知能力,在为幼儿保驾护航的同时,放手让幼儿实践自身的活动自主性。这一过程对幼儿的形象和抽象思维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对幼儿的身体协调和灵活度都具有较好的锻炼,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获得高质量发展。因此教师要科学投放材料,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注意观察与倾听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展现的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展现的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发展,主要涵盖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例如,在实际的活动中,我们常能发现部分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依赖教师的帮助,而部分幼儿则更倾向于自己动手解决。教师对这些幼儿的观察,应制定具体的目标,善于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展现的个体差异,找到幼儿在个性品质与社会性发展上存在的症结,进而对活动的环境、材料与指导策略实施有针对性地优化,让美术区域活动更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时机,适时引导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往往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全面的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而合理的指导体现了观察的作用,也能为下一步的观察指明方向。总之,教师应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幼儿展开适宜的引导,推动幼儿的主动成长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活动结束后幼儿不仅实现了动手能力与美术能力的提升,还实现了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培养,体现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具体而言,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应用的引导方法,主要可分为示范法、参与法、启发法与表达法四个方面。

1.示范法

示范法即是在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应用同一种区域活动材料,展开同样形式、内容的美术活动,但不和幼儿展开直接的语言交流,也不干涉和参与幼儿的操作活动,只是安静地运用材料为幼儿展现示范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重视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并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形式,向幼儿渗透示范,对在活动中遇到困难的幼儿实施及时的暗示性指导。

此种引导方法,在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碰到绘画思路受阻,以及绘画内容单一的困境时尤其有用。例如,画“春天的花”这一事物时,大部分幼儿的花都是中间一个圆,外面画上五个半圆形的花瓣,教师就可以及时应用示范法对幼儿实施指导:教师运用同样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形状来画花瓣,也可以画花朵的侧面,充分体现画面的饱满性与生动性,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画面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绘画效果,完善对画面的布局。由于在集体活动时,示范法会局限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作品出现批量化的现象,教师很少运用到这一方法,但是示范法是一种较为隐蔽也较为高效的指导方法,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在进行个别指导的时候使用,以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当然教师也应重视在幼儿出现问题时及时放手,让幼儿自己分析、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2.参与法

参与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以活动的合作者的角度参与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对幼儿实施近距离的指导的方法。这一方法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是非常直观、有效的,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同时也能保证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以及对自身作品的掌控性。例如,在蔬菜拓印活动中,部分幼儿将教师提供的蔬菜简单地拓印在纸上,在纸张印满后便对教师宣布作品完成。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参与法,对幼儿的进一步活动做出指导:教师运用颜料对幼儿拓印的图形实施添画,对幼儿的作品展开创意性的再加工,在教师添画幼儿拓印的图形后,幼儿的绘画兴趣又被有效地激发起来,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再次拿起画笔,在拓印作品上实施再加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

3.启发法

启发法具体而言就是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遇到了困难,教师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在启发幼儿的基础上,让幼儿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性,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多项能力也十分有益。例如,在一次制作贺卡的区域活动中,两个幼儿争执了起来,一个幼儿认为运用将中心挖空的方式制作的贺卡更具有新意,另一个幼儿则认为在贺卡上粘贴漂亮的花朵就可以了。笔者及时对这两个幼儿展开了启发性引导:“贺卡的意义就是展现自己的心意,祝贺他人快乐、开心,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做贺卡最好呢?”思来想去,两个幼儿决定用自己各自的方法制作贺卡,体现自己的心意,这就是一次较为典型也较为有效的启发引导过程。

4.表达法

表达法简单来讲就是指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对幼儿遇到的问题,教师不直接指导,而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幼儿展示能启发其创作思路的事物,让幼儿自主表达出自己学到的知识、获得的灵感,进而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对这一指导手段的应用,体现了对幼儿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能推动幼儿自觉地将内在的心理本能,转化为外向的积极探索,让幼儿的思维与绘画技巧都能循序渐进地扶摇直上。

例如,在《我能干》区域美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绘画任务是绘制自画像。幼儿绘画能力不足,画出来的作品普遍具有随意性、简约性特点,许多幼儿画出来的人都是这样:一个圆头、几根短线头发、两条长线脚。对此,教师便可展开如下活动:首先,带领幼儿到舞蹈房中找镜子,让幼儿全面观察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的长相;其次,以游戏“找一找”,让幼儿找找自己的小嘴在哪里、眼睛在哪里,让幼儿自由表达出这些身体部位的特征;最后,带领幼儿回到课堂中,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幼儿在亲身观察人体的特点、也聆听了班级中其他小伙伴对人体特点的理解后,美术能力有所提升,笔下的人物更生动了。由此可见,对表达法的应用,最为关键的便是引导幼儿自主表达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在豐富幼儿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其绘画能力。

(三)积极向上,合理评价

评价环节也是教师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指导的重要时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在保护幼儿对绘画的自信的基础上,为幼儿带来灵感上的启迪,同时还应注意不能过分“启迪”,避免影响幼儿的创作思路。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幼儿绘画的作品出现不流畅、人物不成比例的情况,并非仅受到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理解的影响,还同时受到幼儿手部肌肉、腕骨等部位的发育不完善的影响,因此采用“说教式”的评价手段显然效果有限,教师应怀揣高度的耐心、爱心,以“童眼”“童心”去看待幼儿的作品,去欣赏、去鼓励,让幼儿觉得教师懂自己的“语言”,让幼儿更信任教师。

笔者认为,最好的谈画时机,就是幼儿刚画完,主动给教师看,创作思路还清晰地保留在脑海中、兴致也正高昂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面露微笑,以开放式的问话与幼儿交谈,谈谈画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表达自己创作思路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扩大、延伸幼儿的创作空间,鼓励幼儿画出更为生动的作品。其实,比起绘画能力的提升,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所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是:能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感应,对自己的作品展开进一步的内省,最终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观察与指导。只有善于观察,教师才能找到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美术创作的正确方法,充分把握好指导的时机,让幼儿更加投入地运用美术材料,并与其他幼儿展开充分互动,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专注性,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推动幼儿得到丰富的经验与充分快乐,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成长。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教师应区域美术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分割区域
美术篇
擦桌子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区域发展篇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