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补短板着重规范 提高保险兜底能力

2022-04-12林中正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险险种生产经营者

林中正/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周义昌/盱眙县政府

边 晋/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

农业保险在充分发挥灾后补偿功能,抵御农业风险、帮助灾后恢复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淮安市作为农业大市,是江苏省粮食主产区,也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研究淮安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措施,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成效

淮安市不断提升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全市已开办农业保险险种四大类74种,全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参保面积900万亩。截至2021年12月底,淮安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总额共计6.2亿元,全市农业保险深度达1.52%,农业保险密度达811.2元/人,三大主粮保险覆盖面达91%,全市农业保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推进农业保险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转变后的政府指导、市场经营主体为主的要求,督促各农险经办公司规范操作,努力探索和推进农业保险规范发展。淮安中华保险公司探索实施“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承保精准理赔”做法,进一步提升粮食种植类保险准确性。淮安太平洋和中华保险公司配合地方政府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逐步建立联动机制,全市已建成无害化处理收集点52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加快农险服务阵地建设,全市10个县(区、平台)共计91个基层“三农”服务站开展网点建设,各村均有“三农”保险服务点,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营区域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的全面覆盖。

加大农业保险督促宣传。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指标纳入2021年市委一号文件,按月通报各县区三大指标进展情况,切实推动各地农业保险工作扎实开展。督促各保险公司探索开展新险种。涟水县、淮安区和淮阴区利用好大灾保险试点县区政策,开展大灾小麦保险80.96万亩,实现保费3238.43万元,同比增加58.3%和12.1%。引导县区和经办保险公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农险工作典型案例。

存在问题

淮安市农业保险服务工作从机制和过程上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如缺少专业化、规范化的招投标管理制度。保险机构应急能力待加强等。二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未能做到应保尽保。现行的农业保险大多数险种对参保条件存在一定限制,如规定保险标的连片种植面积的大小,导致不少农户无法参保。三是农业保险补贴预算少,保障水平有限。随着农业巨灾风险发生、农业保险降费、提高保障程度以及经营成本的提高,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已经难以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风险。如盱眙县虾稻共生保险补贴需由当地财政自行承担,县级补贴50%,经营者承担50%,由于个体承担比例较高,导致投保积极性不高,全县虾稻共生面积66.5万亩,纳入预算补贴仅11万亩。四是由于理赔标准难以客观化反映实际情况,种植户对蔬菜大棚等设施保险主动投保意识不强。五是行蓄洪区三大粮保险覆盖率指标低,主要农作物保额不足。明文规定种植场所在当地洪水水位线范围内的蓄洪、行洪区的,保险公司不予承保,导致行蓄洪区三大粮保险覆盖率不高,主要农作物保额不足。

对策建议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的针对性,对不同规模、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机构可以为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便利,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保。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承保、理赔提供农情、灾情、疫情等信息支撑。建立农业保险条款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分险种开展绩效评价,及时完善。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引进经济实力、风险管控能力、承保条件、农险专职人员队伍等综合资质较好的保险机构进入农业保险领域。

完善配套政策,提升财政系统农业保险业务能力。加强政策培训力度,开展系统性培训,提高县区、乡镇财政系统农业保险业务工作能力,规范基层财政操作和对农险公司的业务监管。降低或者取消苏北主粮、生猪类保险产品的县级财政补贴比例,加强省级财政补贴力度。对相关参保条款进行修订,投保面积、数量等予以放宽,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提高农作物参保覆盖率,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自缴保费率。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协同配合,加强宣传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保险的认可程度,促进高效农作物保险快速发展。扩大保障范围,增加保险金额,逐渐提高财政承担保费比例,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自缴保费比例,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防范和应对大灾风险的能力。

新增设蔬菜商业性险种,强化商业保险推广。稳步扩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范围,增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试点范围,不再以保成本为主,从根本上解决蔬菜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针对未纳入中央、省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险种,或一些地方特色的农业险种,建议由省、市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合理分摊保费,比如由省级财政补贴实缴保费的50%,市级补贴10%,县级补贴20%,农业生产经营者承担20%,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承担比例,提高承保积极性。保险公司要强化商业保险推广,合理地降低商业保险费用。

放宽行蓄洪区三大粮承保限制,提高主要农作物保额。建议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条款进行修改,放宽种植场所在当地洪水水位线范围内的蓄洪、行洪区承保限制。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保额,比如水稻保险亩保额分为400元、550元、700元三档,各地多年来一般选用中间档550元,随着物化成本的提高,550元每亩的保额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成本的赔付,建议提高主要种植业保额到700元每亩,亩保费由22元提高到28元,农业生产经营者自缴费用每亩增加1.8元,财政承担费用每亩增加4.2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种植成本赔付充足率。□

猜你喜欢

农险险种生产经营者
国元农险IPO申请被受理:6年漫漫上市路,“蔡程配”梦想成真?
新形势下财产保险公司险种结构优化调整思考
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
新时代保险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创新农业保险 助力乡村振兴
对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生产经营者在生猪屠宰管理中的主体责任浅谈
太平洋保险e农险“闪赔”开创农险理赔服务先河
探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外卖新规明确界限为舌尖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