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课堂活动的组织路径及实施策略

2022-04-12殷志芳

课外语文·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朗读讲故事

【摘要】面對初中文言文课堂萎缩、僵化的局面,要使文言文教学焕发生机,需要教师有打破固有教学模式的勇气,认真研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融合多种教学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开发思维,促进精神的成长。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活动;朗读;讲故事;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6-011-03

【本文著录格式】殷志芳.文言文课堂活动的组织路径及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22,21(06):11-13.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一块相当难啃的骨头,很多时候只能嗅得其味,却难以咀嚼。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教法单一、机械,往往是先释词释句,疏通文意,再讲解内容,相当于把一篇文辞隽永、内涵深刻的妙文变成白话文再让学生理解,割裂了“文”与“言”的统一,有违文言文教学的初衷。而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对这些远离他们时代、生活的文章的遣词用句、章法结构和思想感情都比较陌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独白式教学,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味索然,甚至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文言课堂就真的成了一潭死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基本意识。王荣生教师在《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一文中指出:教师往往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教师的整个备课活动乃至课堂教学,是站在“教”的立场来确定、设计的。打破这一困局的途径是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在选择、确定教学内容时,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

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尝试,认真设计课堂活动,努力让文言教学课堂不那么千人一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组织朗读活动,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学生惧怕文言文,首先是文言之“言”与现代汉语有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学生无法自如地在两个体系中来回切换,在表达时显得捉襟见肘。所以,要打破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藩篱”,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必须朗读。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语言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言:“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一)朗读的层次性

很多教师也很注意文言文课堂上的朗读,有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分读……这些名目繁多的活动,看似丰富,细究起来不难发现,都处于同一个层次,是在同一个平面滑行。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流于浅表的朗读,课堂上看似书声琅琅,实则对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没有实质性作用。

笔者在执教《诫子书》时,设计了四次朗读活动:1.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流利响亮。2.读通文气,读出文中多组对偶句的气势,正说反说的曲折。3.对比读,将原句改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再和原文对比,感受原文语气的不容置疑。4.重点译读,以“孩子啊,你如果不能        ,就会           ”,通过对最后一句话的反复译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谆谆教导,殷殷期盼。这样,前一次的读是后一次读的铺垫,后一次读又是前一次读的深化。这四次“读”的活动,因为手法的变化,着力点的不同,在层次上就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既有维度,又有梯度,以维度促梯度,不仅符合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规律,也有效培养了学生层递式思维能力。

(二)朗读的画面感

这种朗读方法,适用于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或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例如《卖油翁》,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朗读传神”这一活动:1.以神态传神。学生一边读一边做表情,理解了“睨”“微颔”“忿然”等词的含义,感知到了人物心理活动。2.以声音传神。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陈康肃公与卖油翁的对话,通过语气感受到两者性格气质的不同:一个自矜骄横,一个气定神闲。3.以动作传神。以一系列动词,欣赏卖油翁动作的一气呵成,感受他的沉稳从容。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此文是体现战国时期纵横家风采的代表作,场面简单,情节清晰,矛盾集中,人物形象鲜明,所以我在设计朗读活动时,去掉了叙述语言,只剩下秦王与唐雎的对话,这样能使节奏更紧凑,场面冲突更尖锐。要求学生两两对读,把握节奏、语气,体会文字背后的潜台词。然后请两组同学上台朗读,朗读的同时可以加入动作。台下的同学认真倾听,然后点评:1.秦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要读出一种满不在乎、理所当然、盛气凌人的上扬语调。“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要读出威胁、恐吓的霸道。最后一句读出秦王的无可奈何的屈服。这样,秦王的情绪经历了“傲气—霸气—泄气”的变化。2.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百里哉”,要读出沉着镇定、不卑不亢的语气。“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要抢读、快读,读出针锋相对的语气。全文的高潮即唐雎洋洋洒洒的那一段话:“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要读出语气、情绪的变化:由一开始的冷静,变得越来越亢奋,越来越激动,最后情绪爆发,要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这样,唐雎“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绵里藏针—大义凛然”的情绪变化轨迹通过朗读清晰地体现出来了,人物个性的层次也就丰满了。

这种方法符合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师提出的“仿真”型文言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的文言学习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里,通过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文言来完成听说读写的交流过程。给学生设置一个文言情境,从心理上淡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文言也是可把控的,也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认知需求。

二、组织讲故事活动,使学生沉浸在文言文本中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时,就容易上成语法分析课;当教师极力关注文本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脱离文本之嫌,极易陷入“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困局。要避免这样的局面,还是要从学情出发,找到某一类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之所在,组织有效活动。例如有些课文,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读。

(一)讲故事让“文”“言”融合

《河中石兽》,是一篇生动的笔记小说,故事很吸引人。可以这样设计:1.同桌之间相互讲故事,互相提醒、纠正,营造热闹的学习气氛。2.教师讲故事,提前预设好错误,让学生发现。例如我故意把“是非”“物理”讲成现代文中的意思,敏锐的学生马上发现我的错误。这样,通过讲故事,不仅完成了对词句的疏通,而且让学生从全局上把握了文章结构、故事内容。

(二)讲故事使人物生动

蒲松龄的《狼》,我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分别从“屠户”的角度和“狼”的角度讲述“异”的故事,讲述中注意通过语气和适当的动作呈现屠户和狼的心理活动。2.请其他学生从故事完整度、角色心理、“异”的表现等角度给予评价。这样操作,不但疏通了文意,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境的紧张和人物心理的变化。

(三)讲故事使主题鲜明

再看《河中石兽》,主题是鲜明的,但如何呈现呢?是教师强势地告知还是由学生讨论之后交流得出呢?似乎都不够水到渠成。我还是通过讲故事的活动来完成。1.找到石兽的消息传到了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的耳中,他们三人会怎么想呢?请为他们分别设计一段心理活动,用相应的语气读出来。2.找到石兽的僧人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慨,请讲一讲“感慨”的内容。学生在讲到讲学家时,有了分歧和争议,有的同学认为他会心服口服,感叹自己不能灵活变通;有的同学基于他“讲学家”的身份,说他面对找到石兽的事实,冥顽不灵,认为只是巧合而已。这些活动,都能丰富故事,凸显主题,还能呈现文本主题的多样性。

三、组织读写结合活动,内化学生的阅读审美

文言文课堂上,组织丰富热闹的朗读、讲故事等活动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淡化与经典的隔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课堂一味地追求热闹,会消磨学生慢慢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失去深度思考的机会,所以,也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静静思考,动笔写作。这里所谓的“读写结合”,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相互作用,相融共生的。

(一)以读促写

在执教《爱莲说》一文时,我准备了空白书签,让学生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三组语句中选一则,根据意思,想象画面,画一幅荷的简笔画,把所选语句写上去,再结合自身的想法写一段话来勉励自己。这样的方法,适合那些文质兼美、凝练含蓄、耐人咀嚼的文言经典散文中。教读这一类托物言志的文章,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表达出言外之意。

不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并不是经典之作,这些文章,语言浅显,中心也未必深刻,与其浅文浅教,不如挖掘其在写作训练上的价值。例如《孙权劝学》一文,我就“孙权的沟通艺术”这一教学点,让学生模仿写一个父母与自己沟通的片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灵活使用了孙权“尊重对方,挖掘对方需求,给予对方目标,让对方看到好处,不轻易进行道德评价”的沟通艺术,设想了一对理想中的父母,颇有生活气息。这样做,营造了一种文言文的应用场景,学生不仅是在学文言文,还在用文言文,能够学以致用了。

(二)以写带读

以写带读,教学的重心落在“读”上,“写”是阅读活动的桥梁,是一种策略。例如《〈论语〉十二章》,是语录体,原本是一种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文本形式,也很少有教师关注到它的存在价值;文本内容大多是讲道理,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补全人物对话,补充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还原了对话者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穿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帷幕,窥见了古代先哲的形象。他们是亲切、睿智的谦谦君子,是自律自省、安贫乐道的圣人先哲。在此记录一则学生的作品:

子路问:“夫子,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啊?”

孔子回忆往事,遥想未来,振衣冠,危坐,朗声道:“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的活动,打通了教与学的藩篱,“古今言殊”的隔膜感彻底消除,文本焕发了活力,学生不再畏惧文言文的晦涩,勇于创作,勇于表达,也让教师体验到了润物无声的教学喜悦。

再如《答谢中书书》,这篇骈散结合、模山范水的尺牍小品文,对学生而言,犹如一处未领略过的风景名胜。教师如何做一个高明的导游,带领学生徜徉在美妙的文字中,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难点。我设计了“佳句赏评”的写作活动:第一层,对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第二层,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写五分钟。请看一则学生的作品: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仰视天空,太阳快要落山了,俯视水面,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欲”字用得好,写出了太阳对大地的依恋,是静态;“竞”字写出了鱼儿争先恐后的活跃状态,是动态。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画面,可见作者心情的悠游。

在这个读写活动中,因为要形成文字,所以逼着同学们读得细致,让他们在文本语言里来来回回穿行;因为要表达出美感,所以学生要以美的文字来写作,在组织、表达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了晋人以审美的眼光对山水的清赏、妙赏。

可见,“读”与“写”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写的活动,能让学生平静下来,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有助于阅读的深入。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借助读的经验和感悟,有助于更缜密的文字的形成。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场所,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应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本着创新的理念,有走出舒适区的勇气,“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充分考虑学情,努力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在实际课堂中,相机而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在一种生动、优美、高雅的语境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先圣的哲理、民间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董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余映潮.余映潮文言文教学实录及点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6).

[4]付嫱.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课堂推进的方法探寻[J].语文建设,2019(12).

作者简介:殷志芳,女,1980年生,江苏苏州人,研究生,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文言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朗读讲故事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