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改造背景下淮涟灌区水文化挖掘与宣传保护

2022-04-11李嘉薇王舒悦赵家声

陕西水利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安水利内涵

李 诺,李嘉薇,王舒悦,赵家声,陈 瑾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1 引言

淮涟灌区为江苏省淮安市大型灌区之一,建于1958 年,位于淮沭以东、北六塘河以南、盐河以北、西张河以西,灌区总面积860 km2,设计灌溉面积533 km2。灌区包括涟水县和淮阴区的17 个乡镇324 个行政村,总人口59.07 万人。建成60 多年来,为灌区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 年3 月,淮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规划编制正式启动,灌区现代化改造随之提上议事日程。其中,水文化挖掘与保护对淮涟灌区现代化改造有着重要意义,这既是响应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和践行《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的重要举措,又有利于传承与弘扬新时期水利精神,彰显具有现代气息和水乡特色的江苏现代水文化[1]。为此,本文在深入挖掘淮涟灌区水文化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宣传实践经验,积极探讨灌区水文化宣传与保护机制。具体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淮涟灌区水文化研究技术路线

2 以水为线索,淮涟灌区水文化内涵特色挖掘与拓展

灌区水文化,是人类通过引排水对某个区域进行灌溉的过程中,激发出的种种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淮涟灌区坐落于“六河”汇聚、“五湖”镶嵌的淮安市,灌区自1958 年兴建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配套建设、范围调整及整治改造,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灌区水文化内涵[2],包括衍承千年的治水智慧、脍炙人口的文学创作、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和蓬勃发展的水利建设。

2.1 衍承千年的治水智慧启示现代治水新理念

淮河原本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3],下游入海通道淤塞,洪水排泄不畅,四处泛滥,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或涝或旱。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大量的实践,形成了“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论。前人的治淮心血为后世治淮打下了根基,但是淮河水灾涌现出的新问题催促着新理念的产生。

1950 年7 月,淮河流域暴雨肆虐,1300 多万人受灾,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制订了治理淮河各方面协同的计划和治淮步骤,翻开了淮河治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淮安人民满怀希望,艰苦奋斗,加强重点地方建设,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适应地方发展的水利建设体系。

2.2 脍炙人口的水文化创作展示古今水利风貌

在灌区治水兴水的历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创作,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淮上晚发》《淮白赞》等诗赋名篇表达了历代文人名士对淮安水域文化真挚的赞美之情;《耿工神灯》《水漫泗州城》等神话传说以通俗文化的形式在百姓间口口相传,为水文化增添了许多历史趣味;而如今,淮安水利之歌《淮水安澜》的创作更是概括凝练了现代水利崇高的行业精神。这些水文化创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载体,以另一种形式记录了从古至今的水利风貌,成为了古与今、普通群众与水利工作者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和舆论氛围。同时,文化载体的艺术性与多样性表明:在淮涟灌区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水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动摇的思想根基和无限生长的创新能力。

2.3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传达革命光荣与使命

淮涟灌区不少骨干渠系是革命老区,这些老区的存在代表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它们向当地人民传达着革命时期的光荣与新时代建设的使命。2020年7月23日下午,《涟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首发式在涟水县隆重举行。通过该书的学习、宣传工作,全县党员干部将会始终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积极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教育的宣讲者,努力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涟水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力量源泉。与此同时,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涟水县挖掘老区红色文化、弘扬老区革命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为社会各界认识涟水、了解涟水、宣传涟水搭建了重要载体。

2.4 蓬勃发展的水利建设打造人水和谐新局面

从大禹治淮锁水怪,到吴王夫差开邗沟,从东汉至明清的洪泽湖大堤修筑,到近现代淮河治理、南水北调、城乡水利……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淮安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水文化建设遗产。

过去淮安人民因水而贫,治水艰辛;如今,河长制[4]、“五位一体”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成为治水特色品牌。以“水利+”为代表的治水新理念不断深化、拓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全面进入全域旅游新版图;《淮安水利博览》《淮安水故事》等书籍成功出版,“水文化周”连续多年举办,成为淮安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创新理念,发散思维,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更具内涵与成效,淮安正呈现河清湖晏、人水和谐新局面。

3 淮涟灌区水文化宣传保护方式的探讨

淮涟灌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特色内涵,而目前创新性的、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略显缺乏,因此水文化建设重在宣传保护。

3.1 淮涟灌区水文化宣传保护的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作为构建现代文明、彰显淮涟灌区水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体现灌区水文化元素的色、形、意、韵特征,展示水文化与水景观的和谐融合。灌区水文化宣传保护需要全面打造融“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于一体的景点,全面发展生态景观水利工程,具体工程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兴建淮涟灌区水文化展览馆——以灌区河流历史演变、治水智慧传承、水利文化风貌、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等为主要展出内容,梳理淮涟灌区水文化特色内涵,启示现代水利人的行业创新理念,打造历史性与现代性完美融合的水文化宣传平台。

(2)打造淮涟灌区沿线水文化走廊——以灌区骨干及重要河流为依托,发掘沿岸水韵文明,结合革命时期孕育的红色基地,架构红色精神历史专线,突出当地的人文情怀,为淮涟灌区增添时代色彩。

(3)搭建淮涟灌区水文化遗产展示平台——以灌区主要水利工程为核心载体,确定淮涟灌区水文化遗产[5],经过当地部门结合其历史底蕴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有效传承淮涟灌区水文化,并且在新的筹划之中,适应灌区现代化改造趋势。

在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将文化元素融入工程建设,提升淮涟灌区文化品位,打造灌区特色水文化名片,加强对外吸引力,是有效进行社会范围内淮涟灌区水文化宣传保护的重要措施。

3.2 淮涟灌区水文化宣传保护的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是推动水文化向社会辐射的有力手段,为此,我们以“印象·淮涟灌区水文化”为主题,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相关话题讨论两种方式来搭建淮涟灌区水文化宣传平台。

3.2.1 创立“淮涟灌区水文化话题讨论”微博平台

微博是全民参与度较高的信息平台,借此平台,以淮涟灌区水文化为话题发布相关微博,使大众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同时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思考。通过相关话题的讨论发现,淮涟灌区水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的缩影,源远流长,其存在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当下,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使得水利工程行业具有贴近人民生活的人文性而不至于冷漠的疏离感。从历史角度看,淮涟灌区水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既受到自古以来传统水文化观念的系统性影响,又在现代化改造中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的信息传递使得灌区水文化更加多元,也更具有时代性。

3.2.2搭建“印象·淮涟灌区水文化”微信公众号平台

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更加强调系统性地整理淮涟灌区水文化资料,从灌区基本情况和灌区水文化两方面分别细致介绍淮涟灌区水文化。该公众号以灌区基本情况和灌区水文化为着手点,推送淮涟灌区特色水文化相关文章,以普及灌区水文化,使水文化思想不仅应用于工程实践,而且逐渐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扎根于大众文化教育,促进水文化从专业领域逐步走向大众视野。

4 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文化内涵与品位的提升是科学发展水利事业的重要条件。经过对淮涟灌区水文化特色进行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概括,淮涟灌区水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治水智慧、文学创作、红色记忆和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四个方面。独特的水文化内涵是灌区现代化改造的有力抓手。

为宣传保护灌区水文化,需要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将水文化从专业领域辐射全社会,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分别作为办公平台和全民平台,能够有效将水文化展示在大众视野,实现全社会范围内水文化的传播。总之,有机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创新性地发展水文化宣传保护机制,淮涟灌区水文化必能在灌区现代化改造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淮安水利内涵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