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式深度思考,育高阶思维*
——以对“数量积几何意义”的探究为例

2022-04-1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孙风建孙居国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点结论轨迹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10003) 孙风建 孙居国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关注事实性结论或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能学会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便可经历从猜测到验证、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使碎片化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如何见微知著,形成逻辑严密的整体性思维,进而实现深度思考值得研究.本文以“数量积几何意义”的探究经历示例说明.

1 “见”形,“知”数,“思”意义

图1

引进向量坐标,用代数的方法即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解决向量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求解之后不禁要问:

2 “见”交点,“知”最值,“思”射影

提出问题相当于启动了探索的新路径,如果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就需要分步探究如何解决.因为对结果的未知,尝试的方案需要持续的试探、调整、论证甚至推翻重建, 但这是这样一个迭代优化的过程才让火热的思考发生,探究才会真正深入,思维才有可能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问题1,易想到点P会不会是AB连线和直线OM的交点,但验证不成立.于是想到会不会与点A和点B在直线OM上的射影点有关?

图2

易得当点A、B在直线OM同侧时,结论依然成立(如图3)从而推广本题可以得到以下:

图3

由此可得如下的结论:

3 “见”向量点乘,“知”几何意义,“思”圆的性质

探究2 如图4,在上述问题中以AB为直径作圆G,若圆G与直线OM相交,交点分别记为E、F点,则EF的中点即为CD的中点.

图4 图5 图6

有了上面这的结论,其几何意义的已经十分明朗了.

如图6,以AB为直径作圆G,交直线OM与E、F两点,连BP延长BP交圆G与点K,连AK,则AK⊥KB.

4 “见”结构良好,“知”结构不良,“思”一般结论

当结构良好的问题逐步解决后,是否可能变换已知条件,从而使已生成的结论部分成立,甚至不再成立,探究新条件下的解答会让问题更具挑战,简单的方法模仿或单一维度的思考已经很难解决新问题,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思考的深入.

拓展思考如果以A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OM没有交点怎么办?即如果点A、B在直线OM的同侧,那么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图7 图8

这些结论,体现了数学的统一性.到此,通过归纳猜想、验证,圆满地解决了平面上两定点A、B与一条直线上动点P构成的向量的数量积的最小值以及其几何意义,当让点如果点A、B是定圆的动直径的两个端点,结论依然成立.

5 “见”直线,“知”曲线,“思”解析几何

以上探究仍让人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不仅心存疑惑.

如果点M不在定直线上运动,而在曲线上运动,如圆、或圆锥曲线上(或函数图象),又会有怎样的结论?

图9 图10 图11

其他位置关系,请读者自行研究.

探究4 当点P在椭圆和双曲线以及抛物线上运动时,如图12—14,结论如下:

图12 图13 图14

其它情形,大家可以自行研究.

6 “见”静止,“知”运动,“思”轨迹

图15 图16 图17

7 结语

整个探究,沿着“提出问题到取得最值的位置探究,再到几何意义追寻,变换动点的轨迹后再探几何意义,最后回到直线,让直线动起来后探寻最值点的轨迹”这一思考路径进行.思维外显便于师生更高层面的思维互动,深化对数量积以及几何意义、圆幂定理、轨迹方程等概念的理解,螺旋推进,最终实现对问题本质(定点AB中点G到动点P所在直线或曲线的最近的点)的探寻.

“见”形“知”数“思”轨迹,“见”结构良好而“知”结构不良,“思”一般结论的过程,依靠逻辑推理能力的支撑,学生逐步看清问题本质、突破难点,实现深度探究,完成从特殊向一般的数学抽象,实现深度学习.学生能关注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充分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度, 清晰地感受知识间的逻辑关联,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 提升数学“整体观”.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冰冷”的数学结论里所掩藏的“火热”思考,帮助学生实现 “四基”、“四能”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交点结论轨迹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轨迹
轨迹
阅读理解
借助函数图像讨论含参数方程解的情况
试析高中数学中椭圆与双曲线交点的问题
结论
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图象的交点的探究性学习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