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传播探讨

2022-04-10肖钱伟

速读·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传播方式

◆摘  要:网络丧文化是在互联网中诞生,以新媒体为平台传播,以其消极、悲观、颓废的表达特点呈现出来的一种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性情绪的表征,反映了青年群体正在面临的困境、压力和焦虑。作为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存在于网易云音乐APP评论区的“网抑云”现象的产生与流行,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复杂心态不无关系。这种于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类似网络丧文化的现象,不仅仅作用于社会行为主体本身,还扩散至整个社会环境之中。

◆关键词:网络丧文化;青年群体;传播方式;传播影响

一、引言

伴随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表现青年群体消极、悲观、颓废的负面情绪的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的兴起,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2020年7月,由网易云音乐APP评论区中形成的带有“网抑云”性质的文字骤然兴起,这种带有消极、悲伤、颓丧色彩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在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界对网络丧文化现象进行的系统研究尚且不多。从网易云音乐APP看网络丧文化现象的流行,可以了解网络丧文化的传播特点、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价值观以及当下网络环境的发展态势,对于引领青年群体形成正面的价值走向、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对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二、网易云音乐APP中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传播主体及传播内容

(一)网易云音乐APP中网络丧文化的传播主体

网易云音乐是一款在2013年4月23日正式发布,由网易开发的主要面对年轻群体的音乐产品。据网易公司2020年发布的数据,网易云音乐超9成活跃用户年龄在29岁以下,在2020年新增用户中,60%是00后。

据2018年网易云音乐用户年龄段分布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的主要用户群体大致在20-39岁区间内,用户画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学生群体、年轻职场人、音乐从业者等。2020年爬虫统计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的主体活跃用户主要为当下的大学生与年轻人,广大青年都是潜在的活跃用户。因此,结合现有的数据来看,网易云音乐APP的主流用户主要为80、90、00后,年龄段大致在20-40岁左右,有着对独特风格的音乐偏好,且长期使用网易云音乐APP的青年人群。

隨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激增,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上表露自我的行为正愈发流行。数据表明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年轻群体更容易感知和接受当下流行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产生兴趣,因此在网络社交平台活动的数量群体占比最大。

(二)网易云音乐APP中网络丧文化的传播内容

在网易云音乐歌曲评论区中,网抑云现象传播的主要内容为对社会生活的消极性表达,这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工作、生活的不满,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和对当下未解决的问题的吐槽。随着评论区大量煽情类文字句子的出现,表达自我的窗口吸引了众多人的到来,部分用户开始在评论区发表一些深度抑郁的文字或句子,而在这些文字或句子的下方,抑郁性言论层出不穷,这种表达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并在平台的用户间广泛传播。

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的网络文化的风气指向,而这种风气指向会影响青年群体的认知和行为。青年群体的心理所具有的猎奇、从众、独立、主观等特性,在大众传播的心理视角下主要表现为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从众心理或跟风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因此其传播内容或将是围绕消极情绪展开的大范围的多面情绪的消极表达。青年群体在以消极情绪为表征的“网抑云”语言中,无不以各样的表达方式诠释着他们各自心中的消极情绪。

三、网易云音乐APP中丧文化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宣泄平台缺失互联网成载体

在互联网平台兴起以前,群体表露自我,引发共鸣的方式相对缺失,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快速开发,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环境和平台。与西方青年文化激烈、偏激的表现方式不同,中国青年群体表现方式倾向于激烈中带着温和的态度,他们需要能够表达自我的空间,但是并没有采取激烈的现实行动方式,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一种实现青年“符号权力”的“场域”。

在当今社会,社交网络逐渐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平台,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多用以展现和表露自我的载体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飞速涌现,这就为青年亚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与基础。从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看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传播基础,实质上是青年这一群体内心有话要说,但似乎苦于直说便间接通过一些诸如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互联网平台表达或倾诉。

(二)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失衡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社会阶层的固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不同的阶层在财富、权力、资源、地位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会不断扩大,造成这种扩大的因素,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种与经济条件相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阶层的鸿沟形成,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社会资源分配也很大程度上处于失衡状态。

中国经济推动社会变化带来的贫富差距等问题,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呈现拜金主义的倾向,但是大部分人依旧能够在这种社会环境当中保持自我,而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逐步放缓,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努力来得到自我价值发挥的机会并不容易。由于改变自身命运所具有的挑战性特点,这可能使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阶层更容易接受现实:他们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并不乐观。学者杜骏飞认为,“网抑云”行为的追随者,面对阶层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的压力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无助感,逐渐丧失斗志和梦想。

(三)消费主义盛行青年难以抗拒

“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也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传播的每一个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腾飞,商品种类激增,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更倾向注重消费的个性化与时尚化,由此而产生了过于追求个性的消费行为,并借以一些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符号来标榜个人所认为的独特性。

在很多青年的观念中,“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花钱、享受、炫耀和时尚变成人生价值实现和成就的标志”。消费主义的盛行,将原本处于网络丧文化潮流中的青年群体拉入消费主义的急流,超前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使得这一群体在急流中喘不过气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背后,是无数青年群体的“内心感慨”。他们深知这种做法于自己不利,但却深陷其中,无法脱身。陷入消费主义急流的青年群体似乎只愿意享受消费主义带来的利好,而不想承担却又不得不承担其带来的消费负担,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得他们伤春悲秋,情绪消极。

(四)教育环境驱导目标导向单一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实际行为。教育环境在阶段性完善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认知,这种片面认知直接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单一:即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目标导向不断存在于整个教育环境当中,单一目标即是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而相对忽视其学业之外的心理想法与渴求,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大多数青年都对此有着清楚的感受。

表达自我,吐槽生活固然正常不过,但当这种行为开始在群体中传播,并在群体中引发非正常性的共鸣与争论,就已经不具备正常这一属性。在教育环境向好的今日,网络丧文化依然能大行其道这点显得尤为异常。但这似乎也在提醒教育环境应该进一步优化,让教育环境在理清青年群体思维的情况下,不断向大众的、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前进,并将教育目标导向的单一性特点逐渐转变,为培养多层次、高水准、多样性的全面型社会发展人才编织教育摇篮。

四、传播心理视角下网络丧文化的多重影响

(一)网络丧文化现象消磨青年群体的心理积极性

以网络丧文化为主流的亚文化现象给青年群体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对其心理上积极性的消磨。受长久的消极悲观情绪的影响,容易让青年群体对“现实生活中的幸福需要奋斗才能得到”这一事实产生逃避倾向,难以让他们鼓足勇气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毋庸置疑,这是消极悲观情绪带来的直观后遗症之一。此外,这种以网络丧文化为主流的亚文化现象的流行也容易使青年群体在在身强体壮的年纪丧失斗志,颓靡不已,这是对青年群体精神上的冲击。

如果长期在网络环境中活动,青年群体很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思想的负面影响而变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长此以往,青年群体本来存在的上进心和能动性将逐渐减弱,开始表现出安于现状、听天由命、无精打采的样态,因而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丧文化现象的流行有如精神鸦片,让这一群体目眩神迷,在向好的路上迷失自我。

(二)网络丧文化现象承载青年群体的心理安慰

从另一个维度看网络丧文化现象,刚进入社会略懂成人世界潜规则又满腔愤怒的的青年群体通过自嘲式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真实情绪,进而借此释放压力、吐露心声,同时通过丧文化现象的传播引起群体的共鸣,使得青年群体感受到“外界与自身一样”的心理满足。在邓科的观点中:“丧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减少心理压力,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能量方面的补充效果”。当整个青年群体接受网络丧文化现象的“洗礼”后,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将生活的不如意归因于社会结构的问题,从而减少自身的焦虑与压力。

网络丧文化现象的流行对青年群体心理和精神层面形成冲击的同时,也会引起青年群体对这类亚文化现象的回顾与反思,这就意味着网络丧文化现象不单单是一种有消极影响的亚文化,它也能给青年群体带来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启示,这让青年群体在日后面对网络流行的亚文化时能在心中产生清楚与正确的认知,并在亚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到来之前,保持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实际上这应当称之为一种思想上的跨越,从跟随大流到独立判断,这是青年群体思维逐渐转变的结果。

(三)网络丧文化现象带偏社会风气

最早在网易云音乐APP评论区出现的“网抑云”语句,后来逐渐出现于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博文当中,这是青年群体社交活动在网络上活动的路线轨迹,这样的轨迹带来的直观影响便是扩大了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传播范围,由于这一现象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因此这种影响的范围是广大的。

网络丧文化现象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思想风气的影響。这伴随着悲观、消极态度的情绪让整个青年群体表现得压抑,而当作为社会风气的主要作用主体——青年群体变得颓靡不振时,整个社会风气便会受到消极影响。当青年群体过度受到网络丧文化的影响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主流文化的地位将受到挑战,若任由网络丧文化现象传播,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事实上,网络丧文化与中华民族历来强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有着根本差别,因此网络丧文化的发展需要善加引导,不能坐视不理,不能任其带偏社会价值观的走向。

(四)网络丧文化现象映射社会现实

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网络丧文化实际上也是映射出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它不代表着社会现实和社会现象的全部,但也反映出部分社会问题,表露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这有助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青年群体在传播网络丧文化的同时表达出对现实的态度,为其他社会群体带来娱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部分由贫富、阶级差距、社会不平等现象带来的注意力,因此网络丧文化现象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网络丧文化现象的兴起与流行,在新时期体现出新的传播风格与路径,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并没有解决青年群体所面临的实质问题。网络丧文化通过对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和人生哲学进行剪切和拼贴,其语言风格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在天赋层面上拒绝平庸,这与传统的文化意识不太一致,甚至有些背道而驰。长期存在于网络丧文化现象中的消极价值观不利于社会和谐。这种消极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侵蚀性表现为抗争意识弱化,转而用文化消费来抵制主流文化,这是无形之中形成的对峙,是能被大众察觉且有迹可循的,因此存在于网络丧文化中的消极情绪与思想值得社会警惕。

五、结语

从网易云音乐APP中看网络丧文化带来的多重影响,这提示着社会大众应当多关注青年群体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接纳青年群体的情绪表露显得十分必要;国家机器也应当对社会大环境的各方资源进行适度调控,为社会大群体的生存发展留足余地,以此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健康发展;青年群体本身同样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让自身在面对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时能保持自我,不被同化。

参考文献

[1]柳毅.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评析[J].文化艺术研究,2007(06):138-139.

[2]薛晓蓉、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10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5-216.

[4]刘阳.“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5]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09):109-112.

[6]刘建萍.“丧”与“上”: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丧文化解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埃里克·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78-79.

[8]邓科,王卿,李泽彤.“丧文化”是怎样一种精神症候[J].品牌研究,2018(06).

[9]芮永要.网络“丧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肖钱伟(1998.09—),男,湖南省邵阳人,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传播方式
带刺的苍耳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谈川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