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促进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
——以深圳图书馆社会教育实践为例

2022-04-08肖容梅

图书馆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教育

肖容梅,黄 凯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置身于教育生态系统环境之下,家庭、学校与社会构成三大教育主体力量。从古今中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实践来看,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知识传播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具有天然的教育使命。正如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的机关,第一是图书馆。”[1]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亦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迎来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图书馆界的重要热点问题。从文献调研可知,图书馆界关于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理论探讨,以图书馆教育使命、图书馆社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前缘后续、重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为切入点进行辨析阐释[1-4];二是关于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实践探讨,多从具体案例出发,从图书馆教育功能拓展、社会教育模式创新、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青少年数字媒体教育等角度对图书馆的具体社会教育实践进行深度分析[5-8]。本文阐明图书馆与教育的关系,从分众服务、品牌体系、资源服务、空间场域、社会合作、宣传平台六个维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深圳图书馆(以下简称“深图”)的社会教育实践,并从理论研究、统筹规划、教育协同、评估机制、技术应用五个方面提出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优化思路,以期为图书馆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图书馆具有天然的教育使命

纵览古今中外,图书馆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代苏美尔神庙图书馆、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欧洲中世纪修道院图书馆,都有教人识字、提供学习读物之职,中国唐朝的宫廷图书馆弘文馆,也招收朝官子弟念书习字[9]。

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伴随着思想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进程而诞生,源起于为广大平民提供免费的学习与受教育机会。世界性的图书馆纲领文件,对图书馆的教育使命作了充分阐述: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大众教育的生力军》,将公共图书馆定位为“民主的教育机构”“重要的社区力量”“人民的大学”[4]。1972年、1994年修订本均强调图书馆的教育职能[10-11]。1975年国际图联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1]。

随着西学东渐之风,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将创办图书馆视为开启民智、培育新人的重要途径,中国从古代藏书楼走向近代公共图书馆。1904年,湖南图书馆建立,这是国内首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批准兴建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1912年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部长,设立社会教育司,鲁迅作为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老一辈图书馆学家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等也纷纷指出,“图书馆乃终身之教育机关”“图书馆几为社会教育之中心,有改良社会、指导社会之天职”“图书馆在今日不惟为研究学术所必需,且为社会教育之利器”[1,9]。

在实践层面,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大英图书馆关注人文历史教育资源建设,创立濒危档案库、声音库和手稿库;美国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技术连接、夏季学习挑战、社区计划等系列阅读推广项目,欢迎并支持所有人阅读以及追求终身学习;德国发起包含每个年龄段孩子最佳阅读和语言提高信息的“阅读测量尺”活动,为家庭提供阅读指导帮助等。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故事亦能从一个侧影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卡内基自幼贫穷,因为喜爱读书,从小受益于免费的公共图书馆,所以在事业有成取得巨额财富后,立志回报图书馆,在世界范围内捐建2,500余座图书馆,他希望像他那样穷人家的孩子可以到免费的公共图书馆去读书、学习。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记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项目;上海图书馆为支持文化寻根,打造家谱知识服务与数字人文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为推广经典教育,组织开展“让经典走向大众——《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推介全国行”活动。为普及社会教育,全国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覆盖不同年龄读者,尤其注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年均组织各类讲座约8万次,举办展览约3万个,举办培训班约6万个,受益人群约1,000万人次[12]。

综上所述,从古今中外图书馆的使命论述与实践发展看,均体现公共图书馆教育使命之先天性与重要性。长期以来图书馆以润物细无声的高贵坚守,丰富并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2 深圳图书馆社会教育实践

相对于国家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百年老馆,深图可谓是“后浪”。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大型现代公益文化设施,深图带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秉持“开放、平等、免费”的公共图书馆精神,通过丰富共享的馆藏资源、智慧多元的文化空间、多层次高品质的阅读活动,与一切有意愿的机构与人士开展广泛合作,践行社会教育职能,保障市民文化权利,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1 开展分众化社会教育服务

为实现全覆盖式、精准化服务,深图注重细分读者人群。从广度上,根据儿童、青少年、高校学生、老年读者、残障人士、来深建设者等不同群体需求,量身定制服务项目。比如,策划开展“少儿智慧银行”项目,鼓励少儿读者通过借阅图书累积智慧财富,培养阅读习惯;针对青少年开展创客培养计划,推动城市创客创新教育;面向大学生开展思辨大赛,激发青年学子对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的关注;面向老年读者实施“银发阅读”计划,助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开展盲人电脑培训班,促进信息无障碍;将来深建设者及其子女纳入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举办全市性来深青工文体节知识竞赛,体现阅读关爱。

从深度上,深图注重加强与社会教育对象的黏合,打造不同“学习社群”,提供长期、稳定、专业学习路径。比如,面向社会开设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组建“传统文化学习社群”,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加强读者对古籍的认识;举办英语研习社、英语星期天等活动,凝聚“英语学习社群”,满足读者语言需求,助力英语技能提升;依托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构建“新媒体社群”,与新一代数字公民建立深度联结。深图还建立了计算机、智能手机、摄影、书画等多类学习社群,满足不同市民读者的文化需求。

2.2 创建标识性社会教育品牌

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深图专注于文明传承与文化耕耘,注重打造具有标签性和辨识度的社会教育品牌。目前,已构建起深图讲座、深图展览、深图艺苑、深图活动四大类别,形成学术文化、经典阅读、创意思维、艺术阅读、传统文化、公益培训、公益法律、未成年人阅读、银发阅读、阅读关爱、现代生活和数字阅读12个系列。

在多年实践发展中,深图逐渐创建了一些具有标识性的社会教育品牌。一是加强区域联动,形成规模效应。2016年深圳市图书馆界发起4·23“共读半小时”活动,倡议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层在同一时间,在图书馆、学校、企业、社区、医院、工业园、餐馆、家庭等不同地点,共同参与具有仪式感的共读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2019年成为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共读点从最初的23个跃升至近1,300个,累计参加市民读者超过100万人次,成为大湾区具有影响力的阅读品牌。此外还有“阅在深秋”公共读书活动、“深圳-敦煌”两地图书馆城际交流项目等。二是推广经典阅读,弘扬优秀文化。2014年,深图推出“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十年推荐推广计划,向广大读者推荐适合当今中国家庭阅读与收藏的经典著作,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推荐30种经典图书,从而形成一般家庭经典书架的基本容量,同时围绕书目举办导读、征文、诵读等系列活动,编印《行走南书房》公益阅读刊物,为读者创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经典阅读体验。此外还有“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文化沙龙、“人文讲坛”儒家文化研习社与道家文化研习社、“青少年阅读基地”等品牌项目。三是挖掘地方文化,传承城市记忆。开展“深圳记忆”大型地方文献建设项目,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影视记录等方式,探访深圳现存古村落、古建筑,寻访非遗传承人,拍摄“深圳古墟寻踪”等系列专题片,并在此基础上策划开发凤凰古村、大鹏所城等多条文化走读路线,增进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四是提升信息素养,弥合数字鸿沟。组织开展云上数字资源大闯关、主题e书单、“码上阅读”进社区、深图网络公开课、数字资源培训月、市民信息素养公益课堂、e读·读书会等各类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市民读者阅读热情,乐享数字阅读新生活。五是聚焦艺术鉴赏,提高公众审美。举办“知美学堂——中国艺术之美”系列讲座,聚焦中国绘画、书法、园林、陶瓷、文博考古等中华古典美学文化,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敦煌研究院等相关艺术领域顶级大咖亲临主讲。此外,还举办“阅读·深圳”经典诗文朗诵会、“对话影像”第一季——影视作品中的人文世界、“音乐之声”系列活动、“深圳图书馆·室内设计第一现场”等艺术品牌活动。

2.3 实现数字化资源整合推荐

在社会教育环境中,资源是重要且基础的一环,通过对资源的挖掘、揭示、整合、加工与推荐,能够为读者提供有效指引。除官方门户网站之外,深图还依托微信端,打造移动式资源聚合服务,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一站式信息检索。当前深图采购及自建数据库90余种,涵盖人文、经济、科学、法律、医学等领域,其中支持馆外访问的数据库达98%。自建资源如“深圳记忆”专题数据库、“深图视听”读者活动库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字阅读馆”基于微信小程序,以“智慧化”“个性化”“社交化”为特点,整合海量数字资源,提升了市民读者的线上阅读与学习效率。

为提供专业化、便捷化阅读指导,深图特别打造“深图书单”栏目,根据不同主题与需求进行书目推荐,下设新书来了、E书单、童书同阅、漫读时光、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深圳记忆、异域撷珍、书海拾遗、家庭与图书馆(室)少儿推荐书目九大类别。同时,通过读者借阅数据分析,整合生成资源排行榜。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制作每类图书与期刊的月度借阅排行榜,按照百科、电影、电视剧三个类别制作影像资料的月度借阅排行榜,形成资源导航,提供借阅参考。

2.4 营造多功能社会学习场域

近年为满足不同市民读者的文化需要,深图倾力打造14个功能各异的新型文化空间,构建多元社会教育场景。

(1)综合文化空间。报告厅作为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大讲坛,每年举办讲座、论坛、朗诵、民族音乐等各类文化活动数百场。讲读厅是集公众教育与自修学习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实行自助服务,定期开办培训、公开课、小型演讲、辩论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

(2)经典阅读空间。南书房集阅读、活动与展示功能于一体,围绕文化典籍开展讲座、论坛、鉴赏、展览等阅读活动。

(3)艺术教育空间。艺术设计区致力于打造深圳服装设计及平面设计行业的交流、展示与传播平台。影音馆是集影音专业研究、多媒体视听体验、经典特色影音作品推广、公众艺术素养培养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4)资源共享空间。深圳捐赠换书中心是全民阅读资源公益平台,为市民进行图书交换提供便利,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和个人捐赠图书,倡导阅读分享理念。

(5)跨文化交流空间。世界文化区作为国际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集宣传发布、阅读推广、交流分享等功能于一体。两岸四地法律区是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法律信息资源、法治文化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空间。

(6)地方及传统文化学习空间。深圳学派文献专区是深圳地方学术资源展示与交流空间,致力于搜集、保存、推介和展示深圳学人的学术成果。古籍保护中心肩负深圳地区古籍普查、修复保护、宣传推广等多项职能,致力于提升古籍保护与文献服务水平。

(7)未成年人教育空间。少儿服务区是为3~13岁少年儿童提供服务的阅读与学习体验空间,内设V-care公益空间、儿童服务区、幼儿服务区、多功能活动区。作为创意交流与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创客空间引进一整套创客文化体系,包括3D打印、手工机床、机器人实训等,并融合最新的STEAM课程内容,开展“青少年创客成长培养计划”。

(8)新媒体空间。爱来吧(iLib)是为市民读者打造的数字阅读与新媒体乐享体验空间。2021年全新推出的全媒体工作室,是一个集视频拍摄、音频录制、活动直播、高清数字媒体编辑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内容生产创作与线上阅读推广空间,依托新媒体矩阵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及创意视频。

2.5 推进多元化社会教育合作

为推动全民阅读,促进社会教育,深图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前已与2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新闻媒体等开展合作,深入合作的机构达80余家。从合作领域来看,集中在阅读推广、图书捐赠、分馆建设和志愿服务等方面。

(1)阅读推广。从阅读推广合作的主题分类来看,现代生活、地方文化与学术文化、数字服务、经典及传统文化较受关注,合作机构数量排名前列,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2018-2020年深圳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会合作主题分类图

(2)图书捐赠。深图常年接受社会各界与个人捐赠,近10年接受捐赠图书12万余册。持续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推出“深圳写作人作品典藏计划”,发布“深圳人著作征集令”,陆续整理出版《深圳文献·深圳著作人目录》系列丛书,以展现深圳人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斐然成绩。2020年开展“深圳记疫”文献收集工作,广泛征集抗击疫情相关文献资料,共征集文献与文艺作品3,000余件。

(3)分馆建设。作为“图书馆之城”的龙头馆和中心馆,深图积极与大型企业、社区以及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建立创维分馆、富士康分馆、新百丽分馆、法律分馆、健康分馆,不断丰富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

(4)志愿服务。深图志愿服务始于2002年,经过近20年发展,日渐形成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从文献整理、服务导览等基础性服务发展成为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大致分为十大类志愿服务项目:图书整理与秩序导引、爱心助残、同心童阅、银发关爱、公益法律、古籍保护、信息素养培训、创客教育、阅读推广和自助图书馆志愿服务。2020年在册个人和团队志愿者共计7,141人,服务总时长达7,882小时,开展活动1,690场,受益人次近56万。

2.6 搭建矩阵式教育宣传平台

随着信息社会发展,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新媒体融合成为趋势。为适应新环境下社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深图在战略上构建新媒体矩阵,从内部看,注重平台化联动运营,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微博、B站、抖音合力宣传推广,通过资源推介、信息发布、活动推广、咨询互动等形式促进社会教育,社会效果显著,深受读者喜爱,当前新媒体平台粉丝数累计超过160万。深图微信公众号2017年被中国出版传媒集团评为“大众最喜爱的50个微信阅读公众号”,微博自2017年起连续四年被人民网评为年度“十大图书馆微博”,并获评新浪“2020年度创新应用与传播优秀微博”。

从外部来看,深图与各类媒体开展广泛合作,合作对象包含纸质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及新媒体等,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凤凰网、@深圳、新浪微博、香港商报等建立长期联系,2017-2020年各类媒体报道量分别达1,112、1,356、1,406、1,373篇(次)。通过大众传媒对图书馆行业价值、资源与服务、阅读推广活动的全方位宣传报道,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 推进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思考

纵观整个公共图书馆行业,重视社会教育已成共识,各馆亦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在理念方面,随着图书馆事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对于社会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将其作为重要职责与使命,指导推动服务创新,为市民阅读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如广州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公众自主学习提供文献信息、空间、设备和服务等支撑,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的终身学习平台。在实践方面,图书馆注重结合自身优势,从不同层面推广社会教育。从服务对象上,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关注核心要素“人”,按照不同群体特征建立分众指导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的读者需要。从服务内容上,注重品牌意识,不断丰富活动类别,完善品牌体系,增强读者黏性。从文献资源上,通过聚合优质资源,推送精品内容,节省读者搜寻成本。如浙江图书馆融合地方资源,打造浙江人文数字地图资源总库、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资源库、地方戏曲多媒体资源库等。积极寻求社会合作,并布局新媒体平台,拓展服务边界。如上海图书馆与“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的94家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且在新媒体上表现亮眼,进驻微信、微博、抖音、B站,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按照平台特性推送不同主题服务,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然而从总体看,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教育上亦尚存在一些问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重实践,轻研究,理论与学术研究需与实践同步发展。目前,公共图书馆更多关注行动层面的社会教育活动普及,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模式研究、用户研究、效益研究等相对欠缺,亟需更为成熟、更体系化的理论来指导与支撑图书馆社会教育事业科学化发展。鉴于此,应当围绕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重大课题以及前沿热点主题,通过举办年度峰会、学术论坛、学术征文、案例征集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教育理念、生态、机制、技术等研究,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指导。同时,在业务上,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提升,通过推进学科馆员建设、开展业务分析、强化业务培训,打造“讲师团”等,促进研究习惯养成,着力提升研究水平。

二是顶层设计不足,统筹规划有待加强。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上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意识较为薄弱,尚未形成完整、全面的社会教育推广机制与工作链条。应当将社会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进行总体布局,分析社会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厘清自身发展现状与问题,设定发展目标并制定分阶段发展策略,有重点、有层次推进图书馆社会教育。

三是行业性跨界融合不够紧密,教育协同需创新发展。教育协同是指在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中一个教育体系的要素与其他教育体系的要素相互联系、产生作用,从而引发协同效应。公共图书馆已有意识地通过家校合作、馆校合作来促进社会教育,但未能与其他重要教育体系之间建立起行业性的跨界合作长效机制。因此,建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或地方性图书馆行业协会、学会组织,与其他教育力量如中国教育学会及其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妇联等组织建立合作联盟,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四是缺乏健全的评估机制,需完善评估标准,丰富评估内容与方式。当前公共图书馆存在评估维度较为单一、评估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评估的标准来看,应当遵循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按照服务对象、活动品牌、社会合作等不同方面设置针对性评价指标;有效性是指评估方法应当经过实证,且具备复制与推广的可行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指评价体系构建应当同时参照实践经验与客观量化数据。从评估的内容与方式来看,应当范围更加广泛、方法更为多元。如面向读者,丰富评价手段,采取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等获取用户反馈;开展宣传平台的影响力评估,可从内容分布、用户关注、社会辐射等方面设置影响因子。

五是技术应用不够深入,需加强智慧与科技赋能。随着信息社会发展,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至各行各业,“互联网+”重塑中国教育生态,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与社会教育推广者的服务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针对公共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教育中的技术融合问题,应当加强数据化、平台化、移动化建设,打造集智慧空间、智慧服务与智慧展示于一体的智慧化场馆。同时,提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如面向读者开展深度行为分析,根据借阅数据、活动数据、参访数据、评价数据等打造用户画像,构建用户数据仓储,实现动态信息资源管理,并进行定制化推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猜你喜欢

图书馆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