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酰亚胺/钛酸钡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2022-04-08任冠纶王文琪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核壳亚胺介电常数

任冠纶,周 明,王文琪,吴 斌,邓 伟*

(1.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苏州太湖电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214)

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但PI的介电常数较低(通常小于4.00),限制了其在介电储能领域的应用。高介电常数是获得高储能密度的前提,引入陶瓷填料[如钛酸钡(BT)[1-3]、钛酸铜钙[4]、钛酸锶钡[5]、二氧化钛[6]等]和导电填料(如石墨烯[7]、碳纳米管[8]、金属纳米粒子[9]等)是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有效手段。BT是一种具有典型钙钛矿晶体结构的陶瓷材料,以其优良的铁电性、高介电常数、耐高压性能及低的介电损耗,被誉为在能源、家用电器、汽车等方面电子陶瓷界的行业支柱,但纳米BT比表面积大,易团聚,且与聚合物相容性较差,故对BT填充聚合物复合电介质材料的研究,主要以改善BT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为主。通过对BT表面进行功能化改性(如偶联剂改性[10]、酸化[11]、胺化[12])或者构筑核壳结构(如包覆聚合物壳层[13]、无机壳层[14]),能够有效降低粒子表面能,增强BT粒子与聚合物基体的相互作用,提高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电介质材料。本工作首先将BT粒子与聚酰胺酸(PAA)溶液共混,亚胺化后得到PI包覆的BT(PI@BT)粒子,然后分别以BT和PI@BT为改性填料,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I/BT和PI/PI@BT复合薄膜,并对比了两种复合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目的是制备具有良好耐热性能与介电性能的PI基复合材料。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纳米BT,纯度99.9%;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分析纯;4,4二氨基二苯醚(ODA),分析纯;均苯四甲酸酐(PMDA),分析纯:均购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JSM-7401F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EM-2100F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IFS 66V/S型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TG 209 F3 Tarsus型热失重分析仪,德国Netzsch公司;HIOKI 3532-50 LCR型宽频介电谱仪,日本HIOKI公司。

1.3 PI@BT粒子的制备

称取20.00 g BT粒子置于三口瓶中,再加入100 mL DMAc溶剂,边搅拌边超声分散2.0 h,然后,称取6.36 g ODA加入到三口瓶中,在氮气保护下充分搅拌0.5 h,待完全溶解后,称取6.93 g PMDA于称量瓶中,按4∶2∶2∶1的比例,每隔0.5 h分四次加入到三口瓶中。反应4.0 h后,取出胶液均匀倒入离心管中,在8 500 r/min的转速下离心分离5次,并使用DMAc溶剂洗涤,得到PAA包覆的BT核壳粒子,将其放入烘箱中,采用梯度升温的方法热亚胺化制备PI@BT粒子。温度梯度为:80 ℃/1.0 h,120 ℃/1.0 h,160 ℃/1.5 h,200 ℃/1.0 h,250 ℃/1.0 h,300 ℃/1.0 h。

1.4 复合薄膜的制备

分别称取8.12 g BT粒子和PI@BT粒子置于三口瓶中,再加入50 mL DMAc溶剂,边搅拌边超声分散2.0 h,然后,称取3.18 g ODA加入到三口瓶中,在氮气保护条件下搅拌0.5 h,待完全溶解后,称取6.93 g PMDA于称量瓶中,按4∶2∶2∶1的比例,每隔0.5 h分四次加入到三口瓶中。反应4.0 h后,将胶液均匀倾倒在玻璃板上,放置在铺膜机上成膜,然后放入烘箱中,采用与1.3中相同梯度升温的方法进行热亚胺化,得到PI/BT和PI/PI@BT复合薄膜。

1.5 测试与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粉末类试样采用溴化钾压片,薄膜类试样直接测试,波数500~4 000 cm-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试样喷金处理,加速电压20 kV。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试样稀释至0.5%(w)后滴在镀有碳膜的铜网上,干燥后观察,加速电压200 kV。

介电性能测试:室温,频率1~1×106Hz。

耐热性能测试:氮气气氛,升温速率10 ℃/min,温度50~800 ℃。

2 结果与讨论

2.1 填料的结构形貌

从图1可以看出:两种粒子在3 455,599 cm-1处都存在—OH和Ti—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PI@BT谱线中,1 778,1 717,1 497,1 372,725 cm-1处为PI的特征吸收峰[15],分别对应C=O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C=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苯环的骨架振动峰,C—N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及C=O的弯曲振动峰,表明BT的存在并未影响PAA热亚胺化形成PI。

图1 BT与PI@BT粒子的FTIRFig.1 FTIR spectra of BT and PI@BT particles

从图2a可以看出:将BT与PAA溶液共混再热亚胺化,可以在BT粒子表面形成较为均匀的PI包覆层,PI@BT粒子呈核壳结构,BT粒子平均直径约为84 nm,PI壳层厚度约为5 nm。从图2b与图2c可以看出:BT粒子易团聚,而包覆PI层后,PI@BT粒子的分散状态较好。

图2 BT与PI@BT粒子的TEM及SEM照片Fig.2 TEM and SEM images of BT and PI@BT particles

2.2 复合薄膜的结构形貌

从图3可以看出:纯PI薄膜、PI/BT以及PI/PI@BT复合薄膜在1 780,1 720,1 500,1 380,725 cm-1处为PI的特征吸收峰;PI/BT及PI/PI@BT复合薄膜在3 500,599 cm-1处的吸收峰来源于填料中的—OH和Ti—O。两种复合薄膜特征峰位置与BT粒子(见图1)与纯PI薄膜特征峰位置几乎相同,说明PI@BT粒子的填充并未对PI的合成产生影响。

图3 纯PI薄膜与复合薄膜的FTIRFig.3 FTIR spectra of pristine PI and PI composite films

从图4可以看出:PI/BT复合薄膜中,BT粒子分布并不均匀且存在明显的团聚,而PI@BT粒子表面的PI壳层与作为基体的PI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相容性较好,故PI@BT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良好,未见明显团聚。

图4 PI/BT和PI/PI@BT复合薄膜断面的SEM照片Fig.4 SEM images of cross-section of PI/BT and PI/PI@BT composite films

2.3 介电性能

从图5可以看出:纯PI薄膜及两种复合薄膜对频率的依赖性均较弱,随着频率的增加,3种薄膜的介电常数仅略有降低。当频率由100 Hz增至1×106Hz,纯PI薄膜的介电常数从3.23变为3.17。无论是使用BT粒子还是使用PI@BT粒子作为填料,均可明显提升PI的介电常数。在频率为100 Hz时,PI/B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提升至11.90,较纯PI薄膜提高近3倍;PI/PI@B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14.98,较PI/BT复合薄膜提高26%,是纯PI薄膜的近5倍。复合薄膜介电常数的提高,一方面源于BT本身的高介电常数,另一方面源于界面极化[16]。在BT粒子外包覆的PI壳层,不但改善了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同时核壳结构创建了一个附加的界面极化[17],所以PI/PI@B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提升最明显。

图5 纯PI薄膜及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Fig.5 Dielectric constant of pristine PI and PI composite films

2.4 热稳定性

从表1可以看出;BT粒子及PI@BT粒子的加入,使复合薄膜质量损失10%时的温度(t10%)、质量损失最大时的温度(tmax)及800 ℃残炭率较纯PI薄膜均明显提升。这是因为填料的加入能够阻碍PI基体分子链段的运动,提高材料热稳定性[18]。与PI/BT复合薄膜相比,PI/PI@BT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更高,t10%达到631.47 ℃,较PI/BT复合薄膜和纯PI薄膜分别提高了5.91,41.18 ℃。这是由于PI@BT粒子与PI基体界面相互作用强,对聚合物分子链段运动的限制作用更明显。另外,在相同填料含量下,PI@BT粒子的PI壳层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使PI/PI@BT复合薄膜的800 ℃残炭率较PI/BT复合薄膜略低。

表1 纯PI薄膜及复合薄膜热重分析Tab.1 TG results of pristine PI and PI composite films

3 结论

a)将BT粒子与PAA溶液共混再亚胺化,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I@BT粒子,PI壳层厚度约为5 nm。

b)BT和PI@BT粒子的引入未对PI基体的合成产生影响,与BT粒子相比,PI@BT粒子在PI基体中分散更均匀。

c)与BT粒子相比,PI@BT粒子对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耐热性能的提升更为明显。PI/PI@BT复合薄膜在100 Hz时的介电常数为14.98,较PI/BT复合薄膜提高了26%,约为纯PI薄膜的5倍;PI/PI@BT复合薄膜的t10%为631.47 ℃,较PI/BT复合薄膜和纯PI薄膜分别提高了5.91,41.18 ℃。

猜你喜欢

核壳亚胺介电常数
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清分离蛋白-黄原胶复合颗粒的构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纸和纸制品中乙烯亚胺的迁移量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亚胺自由基引发的1,5-氢原子转移反应研究进展
Y2O3-MgO Composite Nano-ceramics Prepared from Core-shell Nano-powders
介电常数对比度对光子晶体平带的影响
示踪剂种类及掺量对水泥土混合浆液的电学行为影响研究
太赫兹波段碲化镉介电常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撤稿声明
无铅Y5U103高介电常数瓷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