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法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用药规律▲

2022-04-08韦赛艳唐友明

广西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白芍白术柴胡

韦赛艳 唐友明 姜 枫 黎 锵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893965685@qq.com;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南宁市 53001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组消化系统疾病,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其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目前我国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2]。慢性胃炎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胃黏膜发炎、营养不良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钝痛、烧灼痛、饱胀、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部分患者还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1]。焦虑障碍是一组以病理性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以无明确原因的过度紧张、焦虑、坐立不安,甚至出现心慌、胸闷、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上可根据其主证将其归于情志病范畴[4-6]。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慢性胃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慢性胃炎病程延绵,迁延难愈,患者长期躯体不适,同时对“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病理演变模式感到担忧,以及长期服药心理压力大和经济负担重,往往使患者陷入焦虑之中。有研究表明,约62%的慢性胃炎患者合并有焦虑障碍[7]。情志因素不仅会影响胃肠的蠕动和胃肠离子的分泌,还会增加肠道的通透性,导致抗原通过黏膜固有层使胃肠道内的细菌发生移位[8]。而长期的焦虑障碍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迷走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进一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胃酸分泌失常,从而损伤胃黏膜,加重慢性胃炎的状态。西医、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上均取得良好效果。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方案大多是在使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的基础上配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及益生菌制剂[9]。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进行个体化诊疗,各医家治疗该病所用处方不尽相同。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建立数据库

1.1 数据来源 以“慢性胃炎伴焦虑、胃痛、胃脘痛、痞满、反酸、嘈杂、郁证、怔忡、脏躁、惊悸”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标准 (1)有中药参与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文献,包括实验研究、名医经验总结及治疗有效的案例举隅等。(2)治疗方案中有口服中药治疗,药物组成完整,研究结果显示该处方治疗有效,药物剂型不限,可为汤剂、颗粒剂、胶囊等。(3)文献中辨证论治包含不同处方则分别纳入统计。

1.3 排除标准 (1)多个研究中使用同一处方或同一文章多次发表只保留1次;(2)多次就诊或同一证型中加减用药,仅保留基础方;(3)研究中处方药物组成不详或不完整;(4)Meta分析类及综述类文献。

1.4 数据录入、分析与药名规范 由单人将筛选得到的处方录入Excel模板中,再由另外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将数据上传至古今医案云平台V2.3进行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0]中记载的正式名,统一规范中药药名,例如川连、黄连统一为黄连,元胡、延胡索统一为延胡索,广木香、木香统一为木香等。

2 结 果

2.1 频次分析 共搜集到31首处方,使用中药共计96味,335次。在31首处方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12味,以柴胡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白芍。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

2.2 属性统计分析

2.2.1 中药四气:中药的四气分为温、微温、平、凉、寒、微寒、大寒、热、大热9个类别。31首处方中温性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性微寒的中药。其四气频次分析结果见表2。

2.2.2 药物五味:药物的五味分为辛、微辛、甘、微甘、淡、苦、微苦、咸、涩、酸及微酸11个类别。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31首处方以苦味中药最多,其次为辛味,再者为甘味。五味频次分析结果见表3。

2.2.3 中药归经:中药的归经理论建立在脏腑经络基础之上。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31首处方中药中,归脾经最多,其次为肝经。归经频次分析结果见表4。

表2 四气频次分析结果

表3 五味频次分析结果

表4 归经频次分析结果

2.3 配伍分析 在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31首处方中,“白芍-柴胡”同现的频次最多。中药配伍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中药配伍分析结果

2.4 药物聚类分析 将使用频次≥10次的12味中药通过古今医案平台V2.3软件用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第一类为甘草、党参;第二类为柴胡、白芍、茯苓、白术;第三类为炙甘草、香附、枳壳;第四类为法半夏、郁金、陈皮。见图1。

2.5 复杂网络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复杂网络分析法,以边权重>18,提取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处方中核心药物的组合,其核心药物组成为柴胡、香附、陈皮、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核心药物组合网络见图2。

图1

图2

3 讨 论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名诊断可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归为“胃脘痛”“痞满”“反酸”“嘈杂”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药物、饮食、外邪等因素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司[2]。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无源,脏腑、清窍失养,气机升降失司则气机不利而郁滞于内,故而脾胃受损可引发郁怒、焦躁、不安、惶恐等情志。肝在志为怒,主疏泄,肝功能失司则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胸中而生焦虑、郁怒也。五行论中,脾胃属土,肝属木,土虚而木乘,脾土受损,肝木则倍克之,而使脾胃之气更虚,肝木之余更甚也。《素问·调经论》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主藏血,则肝有余则易生郁怒、焦躁也。《素问·逆调论》曰:“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脾胃系统疾患可引起不寐,而不寐往往伴随心慌、焦虑等。脾胃受损则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故慢性胃炎会导致焦虑障碍。《脾胃论》云:“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灵枢·寿夭刚柔》“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均指出情志因素会使脏腑受损,故而焦虑障碍会加重慢性胃炎的病情。慢性胃炎属于器质性病变,焦虑障碍属于精神类疾患,两者相互作用可加重彼此的临床症状,加速疾病的进程,故而该病的治法应疏肝、理气、健脾并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31个组方中使用频次≥10次的12味中药中,有4味(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有5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是健脾利湿药物,有2味(甘草、炙甘草)不仅可以补益中气还可调和诸药;药物主归脾经与肝经,四气以温性最多,其次为微寒,温性药物能够温通脾阳,健运利湿,微寒药物则可清久积之郁热;五味则以苦味的使用频次最多,苦能泄、能燥,既能疏泄郁滞的肝气,亦能干燥脾胃受损之后停滞于内的水湿。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高频的药对中,具有理气健脾功效的药对最多,如“白术-柴胡”“茯苓-柴胡”“白芍-白术”“白芍-茯苓”等,疏肝理气的药对次之,如“柴胡-白芍”“柴胡-香附”“柴胡-陈皮”。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1个组方中使用频次位于前12的中药可分为4大类:第1类为以甘草、党参为主的益气健脾药物;第2类为以柴胡、白芍、茯苓、白术为主的理气健脾药物;第3类为以炙甘草、香附、枳壳为主的理气类药物;第4类以法半夏、郁金、陈皮为主,具有燥湿理气的功效。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香附、陈皮、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这些药物主要为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滞证,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功用)与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具有补气健脾功效)等经典方的组成药物。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及核因子κB的表达,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11],并能调节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水平,增加胃肠蠕动[12-13];此外,柴胡疏肝散还能明显提高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并能保护受损神经元,改善大脑功能,进而缓解焦虑症状[14-15]。四君子汤能够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6],促进胃肠动力[17],调节胃窦局部胃泌素水平,并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保护消化道[18],促进上皮细胞迁移,进而促进损伤胃肠黏膜的修复[19-20]。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伴焦虑障碍的中医药治法以疏肝理气健脾为主,药物之间配伍的原则多以疏肝为法,兼以理气、健脾、和胃、止痛等,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经典方剂为基础方。

猜你喜欢

白芍白术柴胡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芍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柴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管理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白芍总苷调控Sirt1/Foxo1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白芍粳米粥 缓解颈椎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