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及技术应对

2022-04-07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交时代用户

王 群

引言

意识形态是生活过程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应,其呈现形式是信息,其载体是语言(现实社会)和数据(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网络空间延伸并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影响力的快速扩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形成带来了新的挑战。2015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安办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提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为此,深入剖析当前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并着力从技术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对新时代维护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Web1.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特征

意识形态输出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①富育红:《美国公共外交的反恐作用与局限》,《美国研究》2019年第1 期。,通过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单向度的信息输出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削弱甚至摧毁目标国家人民长期形成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输出必须借助相应的媒介来实现,互联网平台则成为最有效、最便捷的实现途径。

(一)Web1.0 的技术特征

自从1991年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成功开发出了称为Web(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分布式图形信息系统,人类开始进入Web1.0 时代。早期的Web 系统是一个运行在互联网中的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信息的发布主要采用 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静态网页(page)来实现,大量网页有序组织在一起便形成一个网站(Website),用户通过浏览器在线获取网站中的网页信息。利用Web 技术,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网页的形式来组织和呈现,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某一网页中的元素与另一个网页、文件或脚本中的不同元素之间的链接,从而实现不同网页或文件之间的按元素跳转。所以,从技术层面讲,Web1.0 的本质是对海量无序网络信息的聚合,通过互联网上的网站集中存储和管理以静态页面形式保存的信息,用户借助浏览器搜索和查看需要的内容。数据是信息的载体,研究承载意识形态的数据在网络中的生成、存储、传输、搜索和呈现方式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和安全治理起着关键作用。

(二)Web 技术对传统媒体的重构

Web 技术的诞生,一方面在应用过程中加速了自身的更新迭代,使其功能不断丰富完善,并催生了大量新应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生态,Web 在快速改变着传统社会变迁中已经形成的各种行业、模式和方法。最典型的是Web 技术对报纸、书刊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当纸质媒体被数字化后以低成本的网页形式搬上网络,迅速形成了一个可以任意复制、快速传播和没有地域与空间限制的数字媒体世界,使传统的话语霸权被解构,使话语权由原来的权力机构转移到网络平台用户,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在逐渐走向衰弱的过程中开始被各个网络媒体取代。在从传统到数字化的转型之初,西方一些国家便凭借着在互联网技术与管理上的先发优势,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搜索、发布和控制优势,开始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控制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在利用技术先发优势快速抢占了互联网舆论先机的前提下,标榜着信息公开,而实质上在传播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并进行全球信息的控制与垄断。在此情况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快速与网络传播形式相结合,包括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泛娱乐化”等流派的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精心谋划和设计的网站等互联网媒体平台向全球输送,从技术上抢占他国网络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并迫使他国民众形成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同。2011年10月1日,在冷战年代被视为意识形态宣传利器的美国之音停止了普通话和广州话对华短波广播①关世杰、温基晎:《美国之音的前世今生》,《世界知识》2011年第6 期。,与此同时,针对最能够接触中国受众的网络传播得到了加强。美国政府只是“新瓶装旧洒”,将对华意识形态输入的方式从短波广播转向互联网平台。可以看出,并不是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意识形态的渗透,而是更看重受众越来越活跃的互联网这一阵地。

(三)Web1.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Web1.0 代表的是一个信息单向传播的时代,主要实现的是传统线下媒体信息被数字化后利用互联网的广泛连接、开放接入、全球共享等特征进行在线传播。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被制作成易于获取和便于阅读的数字媒体,并被添加了动画、语音等辅助功能后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传统的运行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模拟电视被数字化后实现了用户在线点播,各类内容丰富的数字期刊实现了知识在最短时间内的最大范围传播,承载着海量信息的数字广播不再受传统电台频段和距离的限制,等等。Web1.0 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从区域到全球的演进和蜕变。

受技术限制和应用需求的约束,Web1.0 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1.信息的呈现方式单一。早期的网上信息主要以HTML 静态页面呈现,页面布局和功能相对单一;2.缺乏互动。网站内容以“只读”方式为用户提供单向信息的传递,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平台之间缺乏互动,用户在阅读内容时只能被动收受静态页面中呈现的信息,而无法对内容或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进行讨论;3.平台拥有绝对话语权。平台是发布言论的主渠道,谁拥有了平台谁就拥有发声的权力,平台拥有者拥有该平台的话语权。在Web1.0 时代,各种舆论工具、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大量线下媒体向网上迁移,并借助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反华势力更是利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大肆宣扬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舆论导向,鼓吹西方价值观、政治观、人权观,企图撼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二、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特征

从Web1.0 进入Web2.0 时代既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应用促动的结果,更是社会变革的产物。网络意识形态与网络技术同步迭代发展,技术革新带来应用的变化。在新的网络生态下,意识形态的相关属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一)Web2.0 的技术特征

Web1.0 是由网站所有者主导网站内容的阶段,而Web2.0 则是以人为本、由用户主导网站内容的时代。与Web1.0 相比,Web2.0 最大的优势是提供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用户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浏览者。用户通过发布文字作品、拍摄并上传图片、制作并向指定网站提交音视频内容、点评新闻等方式生成网站内容,并利用各类浏览器或客户端软件在线阅读静态页面、观看动画或视频、收听音频等。用户身份从“阅读者”向着“读写者”转变。

概括地讲,基于Web2.0 的互联网应用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内容生成的多元化。Web1.0 的内容主要由网站拥有者生成,而Web2.0 中的用户在浏览网站内容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新的内容,其代表性应用有Blog(博客)、WiKi(百科全书)等;2.交互性。Web2.0 通过交互性打破了早期Web1.0中数据的单一产生模式,不但在同一网站上实现了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网站之间的交互,而且还实现了不同网站之间的信息交互,例如,利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技术可方便地实现不同网站之间内容的共享;3.迭代共存性。Web2.0 没有完全放弃Web1.0,它与Web1.0 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是一种共存状态。在Web2.0 环境中处处能够看到Web1.0 的身影,这是因为不同的Web 网站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如HTML、CSS、JavaScript 等)开发。标准依赖于技术,技术决定应用。

(二)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

在Web1.0 时代,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网络媒体的建设,纷纷利用政府或商业门户网站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在进入Web2.0 时代后,以Blog、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YouTube、MySpace、维基百科、QQ 空间、新浪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相继问世,并快速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关注。这时的网络意识形态的呈现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最早社交媒体的开发初衷是获取包括好友列表在内的用户信息,随后通过创造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来吸引更多用户的注意力,而社交媒体的推出实现了对线下人际关系的线上复制。回顾整个社交媒体的发展,其过程和趋势是人们以更低的成本逐渐将线下生活慢慢转到线上来,并且实现了虚拟社交与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叉融合。目前,随着云计算技术和概念被全社会普遍接受,通过整合大量社会资源来构建一个资源有效池进而向用户按需提供服务的云社交(cloud social)①Chard K,Caton S,Rana O,et al.“Social Cloud: Cloud Computing in Social Networks”, 2010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Miami,FL,USA,July 5-10,2010.Piscataway:IEEE,2010:99-106.悄然兴起,从而实现由云计算、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三者之间交互应用的虚拟社交应用模式。

与传统的专题网站不同,社交媒体更有利于用户意愿的表达和快速传播。社交媒体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正在影响着人们信息获取、思考问题和生产生活方式。当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广泛获取信息、展现自我和营销推广的主窗口和主渠道时,一些西方国家借助社交媒体制造舆论声势、引导政治话语,向目标国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或将社交网络作为推动别国爆发“革命”的“新法宝”①《西方借社交网络在俄煽动“革命”》,.https://news.sina.com.cn/w/2011-12-10/083323609714.shtml.。2011年12月10日,在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国家杜马选举正式结果的第二天,反对派便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Vkontakte(名为“接触网”的俄罗斯本土社交平台)对外宣称将组织3万人在“革命”广场举行集会,抗议当局“伪造”选举结果。在此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见,当网络意识形态通过多中心、多层次之间的互动影响后,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社交媒体外,专题网站、播客、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手段②张晴:《社交媒体与公共外交2.0——以美国的社交媒体公共外交实践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 期。,尤其在基于Web2.0 的多种媒体应用交叉融合后,为西方一些国家意识形态的输出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快速的通道。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Web1.0 时代的步伐和进程不尽相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不平衡。但当进入Web2.0 时代,全球几乎是同步拥抱这一创新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快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形式各样的社交媒体迅速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商品推介、消息传播、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信息的生成、发布和传播方式打破了先前的垄断局面,信息分享与协作成为人与人之间一种新型的互动方式。Web2.0 应用的普及,使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Web1.0 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随之发生悄然变迁③周庆安、朱昱炫:《公共外交2.0 开启双向互动的对外传播时代——2016年国际学术界公共外交研究综述》,《对外传播》2017年第1 期。,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但线下与线上的互动关联进一步加强,而且线下发生的各类事件很快借助互联网的推波助澜被无限放大,并助推线下事件的再次升温。

(三)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Web2.0 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交互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与透明性,技术上的创新特点和应用上的创新优势使Web2.0 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独有特征。

1.提供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从内容生成与管理角度看,如果说Web1.0 是由掌管着各大门户平台的少数人决定话语权的时代,那么Web2.0 时代则注重的是对大众力量的发挥。论坛、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共享的交流平台,其信息交换和传播不会受到传统机构的约束。然而,论坛、社区和新闻门户网站并不是一个无需监管的平台,相反,这些平台的管理者和版主都拥有绝对的权力,一般情况下,当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了一条消息后,只有在后台管理者进行严格审核通过后才能在平台上显示出来,不符合网站规定的内容将会被自动过滤。

2.赋予大众力量。社交平台上不仅有知名度高、“粉丝”量巨大的网络大V,还有为数众多的普通“草根”用户。在Web2.0 环境中,普通“草根”与网络大V 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网络大V 作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具有其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普通“草根”更多地体现了个体力量,而且这些个体力量的形成不受本本的约束,所产生的影响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亚于网络大V,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信息并非由专家提出,而是来自老百姓的实践与总结。

3.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变化。广播、电视、静态Web 页面等传统和早期媒体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源头得到有效控制。这种信息来源较为确定、传播手段较为单一的模式在Web2.0 的冲击下逐渐被瓦解,利用各种社交媒体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换模式开始大行其道,评论、推送、互动等方式在激发了“草根”用户热情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4.信息技术优势凸显。在Web2.0 时代,网络空间中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博弈更加多元化和激烈①赵宴群:《网络意识形态诠释的特征、问题与导向》,《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5 期。,博弈空间得到延伸,博弈主体从原来的单一国家转向国家、社会组织甚至是个人②陈双泉、韩璞庚:《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与治理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1 期。。在网络意识形态博弈中,信息技术强国借助技术优势,通过制造巨大的信息流量向目标国家发起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和巧妙的手段传播本国的政治主张、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抢夺目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消解目标国家人民对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③吕峰、王永贵:《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路》,《理论探索》2022年第4 期。。

三、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应对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太空)之外的“第五疆域”,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建立在国家网络安全全面维护的基石之上④闫方洁、王凯全:《“双重空间”视角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多重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7 期。。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⑤李艳艳:《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5 期。。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而网络安全是指组成网络系统的各种硬件、软件以及存在于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不因恶意攻击和其他偶然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Web2.0 既是信息化应用的典型代表,又是网络安全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针对Web2.0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特征,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技术应对方法。

(一)加强对平台的监管

平台是不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中网络意识形态的表达较为活跃。针对此现象,一方面要综合运用舆情监测和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强对境内外网络平台的监管,对标榜“网络自由”实则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诋毁、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平台和信息传播通道进行严格管控,防止恶意攻击行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强对表达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平台的安全保护,从技术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认同度,并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冲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二)用户画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画像会将网络用户的每个具体信息(如用户属性、行为、期待等)生成一个唯一的标签,当多个标签集中到具体用户时将会使该用户的形象具体化。用户画像作为一种描述目标用户角色的手段和工具,可有效建立虚拟空间中的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中真实用户身份之间的关联。Web 平台已经成为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他们在我国培植平台代言人和网络意见领袖,在暗地里组织网络水军甚至是反共分子,当这些被境外势力操控的力量进入网络舆论场,就会搅乱人们的思想,撕裂社会共识。然而,任何时候发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都会留下网络行为轨迹,通过用户画像可以使“纵横”于网络空间的网络大V、网络水军、国内据点、境外指挥部在现实社会中得以“落地”,使那些被西方势力扶植的代言人现出原形。

(三)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监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快速发展以来,互联网已经根植于中国民众的内心和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舆论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意识形态能够控制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演化,网络能够有效操纵舆论,影响意识形态的生成及其作用发挥①易涤非:《网络时代的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人民论坛》2020年第16 期。。网络舆情的改变将会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影响。当人类正在由蕴藏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进入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时代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了保障,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具体实施提高了效率、扩展了广度、增强了精度。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要求及特点,应开发和运用能够覆盖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微信、QQ 群、微博、短视频等热门网站平台的舆情监测平台,实现对涉及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控、快速预警和舆情追踪。

结语

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为构建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Web 作为互联网的一类典型技术和应用,在其迭代演进中表现出了对实现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力,已经快速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网络空间中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和舆论交锋主要以Web 方式呈现,各类Web 网站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平台和博弈的主战场。加强对Web 信息传播渠道和交流平台的管理,实现对舆论走向的有序引导,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抢占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猜你喜欢

社交时代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注用户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