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今夏保供问道浙江能源发展“长远之策”

2022-04-07徐俊钐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浙江能源

■徐俊钐

46 天极端高温,26 天用电负荷需求破亿千瓦,入浙水电出力降到历年最低……这个夏天,浙江经历了一场严峻的电力保供考验。

骄阳的炙烤让人如此真切地意识到,似乎如空气般被忽视的电,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血液。一旦发生波动,将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制造清凉的空调不停转,为了干渴的稻田茶山有水喝,为了生产车间的机器不停歇,“浙”里有一支超2.5万余人组成的电力保供队伍,用连续60天的24小时待命与拼尽全力的意志,以及实行超常规的举措,守住了“不拉闸限电”的底线,保障了供电的平稳有序。

看“山穷水尽”的非常手段

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自盘踞浙江乃至长江流域异常持久的极端高温,又正值经济企稳回升关键之际,既要保民生也要保经济。

顶住重压。浙江政企合作通畅,省委省政府强化电力保供组织领导,省电力保供专班每日会商,电源、电网、负荷各方主体责任落实,团结一致对抗“高温干旱”高负荷。

直面难题。发扬秉持已久的“三千精神”,浙江人最是擅长“无中生有”。省内机组“应开尽开”,煤机、气机顶格出力创新高;国家电网及其华东分部紧急支援浙江,与兄弟省份互济负荷,优化现货购电策略,输电通道利用率提升至极限,最高受电3790万千瓦。

然而,这些“计策”有不少是非常时刻的非常之举,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治眼下的标、而不治未来的本。

比如,为了多供哪怕一度电,浙江今夏在现货市场可谓疯狂“买买买”,最远的电来自新疆、西藏的省间现货交易,价格甚至超过平时的10倍。

企业主动选择高峰时停产,把有限的电让给最需要的人,按目前规定,最高每千瓦时电量可以收到4元补助。7、8两个月,全省累计实施10天需求侧响应,补贴额度高达7亿元。如此高成本,在当前并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买方市场疏导。

让电于民是企业家们勇担社会责任的牺牲小我。但是,蝴蝶扇一扇翅膀,都可能导致一场暴风雨,供应链产业链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超强台风“轩岚诺”贴着浙江海岸线北上,吹散盘旋许久的暑气。凉风下,我们不禁有一问,今冬保供态势如何,可有“柳暗花明”?有人说夏天有多热,冬天就有多冷。从气候角度分析,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强度重新抬头。这个冬季,大概率会出现极端低温现象。

问“柳暗花明”路在何方

预测分析,下半年复工复产措施到位,全省经济恢复至正常水平。正常冬季平均气温下,今冬全社会最高负荷需求约9300 万千瓦。若遭遇极端寒潮,负荷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总结今年夏季电力保供经验,政府部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乃至电力用户统筹协调、通力合作是电力保供取胜关键要素,充分利用省间现货平台积极申购区外电力是电力保供重要手段。

面对今冬保供挑战,一要统筹协调省内发电能力,煤电企业加大冬季高热值电煤采购力度,提高5200大卡高品质电煤的比例,机组做好设备运维保障工作,按计划足额出力、满发尽发;二要全力争取外来电力,推进浙闽两省煤电互保互济合作,加快推动白浙特高压直流按期投运;三要综合考量保供稳价,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创新和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能源资源。

近在眼前的冬季保供后,我们还应看向更长远的未来。

“宁肯电等发展,不可发展等电。”浙江须遵循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常规能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加强中长期电力和电网发展战略研究,把握政策窗口期,抓住机会建设本地电源,加快发展新能源,不断优化浙江的电源结构,变不确定为确定。

省内要充分发挥煤电兜底、气电顶峰作用,夯实核电作为浙江省中长期主力电源的战略地位。2024年前确保632万千瓦规模煤电项目落地投运,抓住煤电发展窗口期,再争取400万千瓦以上煤电指标。发展更环保的大煤电机组。利用海运LNG和现有天然气管网合理布点,争取稳定天然气供应。同时,大力推动新能源相关科技创新,配套储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化解新能源供电不稳定难题。

向外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国家电网大范围调配资源的平台优势。加速推进特高压入浙通道建设,去西部、北部能源富集区建设并购新的电源项目;进一步畅通跨区输电通道,完善机制,拓宽兄弟省域间的电力互保互济空间;推进特高压交流环网建设,确保本地大机组“送得出来”、外省电力“落得了地”。

谋能源转型“冰解的破”

供应量多寡关乎保供硬实力,是基本盘。但迎接保供挑战,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供应增量问题。在全球能源博弈的背景下,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重塑中,牢牢抓住能源转型“牛鼻子”,才是保供的治本之道,是建设能源强国的“长远之策”。

立足浙江“两个先行”建设,应以系统思维,洞见并紧紧抓住“双碳”目标下革命性变化和巨大潜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管理体制束缚,以最小代价、最有效方式,破解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三元矛盾”。

打破传统,需坚持先立后破,首先解决“立”的问题。

立系统。立足浙江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大力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治理手段,实现源网荷储资源、电—能—碳数据和行政、市场手段等跨时空全要素的统筹调控,以数字化牵引、撬动和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最大范围科学调动“铺天盖地”的离散资源,有序引导“时空交错”的负荷需求。

立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依托大市场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要素资源流通不畅问题,疏导能源安全不稳定和新能源出力不确定,强化风险对冲能力,从而有望以价换量争取更多外来电入浙,并获得电煤和燃气更多采购途径。同时,充分市场竞争结合完善的监管手段,进一步挤压市场价格中的不合理“水分”,还原能源真实价值。

立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推动市场化的需求侧响应政策体系,扩容参与需求侧响应资源池交易运转的市场力量,培育用户的市场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技术。从过去的资源依赖走向未来的技术依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并依托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推动转化应用。推动能源关联产业发展,加快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以“感知补强”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和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在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形势下,省内省外、源网荷储的一体协调运行机制尚未全面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对提升电网调节能力支撑不足。而立住系统、市场、机制和技术,这些问题将得以突破,从而实现系统调节能力提升、社会能效提升、政府能源智治。能源的可靠保供也就必然是可以预期的未来。■

猜你喜欢

浙江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