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吉凶哲学发微

2022-04-07刘银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系辞易传周易

刘银昌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周易》为趋吉避凶之学。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P71)可见圣人学《易》,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大的错误,少走弯路。程颐在《程氏易传》之《易序》中也说:“《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2](P3)因此,儒门相传的易学,就成为趋吉避凶、规避风险以成就事业的寡过之学,关中大儒李二曲及其传人王心敬乃至刘绍攽等关学学者,均如此解《易》。既然《周易》可以通过趋吉避凶而寡过,则其中自然蕴含丰富的吉凶哲学,只有对其吉凶哲学作较为通透的理解,才能取得“无大过”的学习效果。有鉴于此,文章试对《周易》中的吉凶哲学进行爬梳,俾学《易》之人有个下手之处。

一、何谓吉凶

要研究《周易》的吉凶哲学,须明白什么是吉凶,亦即要对吉凶有所界定。从字形来看“吉”的写法,其上部像一种兵器,下面的口为区别性的符号,最初的字义为坚固不易损坏。坚固不易损坏,自然就不易有损失。甲骨文“凶”的写法与现在的字形比较接近,像掉到坑里被忤逆冲撞。掉到坑里被冲撞,违背意愿,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自然是不吉利的。所以,一般人所谓的吉凶,其主要标准就是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周易》的卦爻辞中,有很多直接有关吉凶的断语,也有一些断语吉凶程度较轻,如吝、无咎之类。这些断语一般都有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吉凶才能应验。可见,《周易》的吉凶不是宿命论,而是以前提条件为转移的吉凶变化论。变化这些前提条件,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这就是《周易》的趋吉避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筹。所以,最好的运筹,就是不好的不做,好的要努力去做,在这种意义上,《周易》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通常意义的吉凶,我们已经清楚,那么《周易》又是如何界定吉凶的呢?《易传·系辞上》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得到就是吉,失去就是凶,得失只是一种表象。可以说,这种对吉凶的界定简明扼要。自己的东西失去了,一般人都会闷闷不乐,这就是凶;自己没有的东西却得到了,比以前有所收益,这就是吉。

其实,得失也是有变化的,得之未必是吉,失之也未必是凶,失得之吉凶是可以转化的。《庄子·秋水》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P309)这是说得失无常,得到的也会失去,失去的也会得到,这些均为逸出《周易》的变化哲学之外的经典论述。在《周易》看来,世俗所谓的吉凶,只是一种失得之象,这种失得之象,着眼于量的变化。因为数量是一般人都容易发现也较为执着看重的东西,所以《周易》论吉凶,从此切入。

失得之象,立足于形而下的视角,探讨形而上的问题,这一维度很容易令人将吉凶与人生际遇的穷通联系起来。其实,在《周易》中对应穷通的两个卦是《否》卦和《泰》卦,与失得关系较为密切者,当属《损》卦和《益》卦。损就是减少、失去;益就是增加、得到。也许正是因为这两卦与吉凶的界定最为接近,所以孔子读《易》,在读到这两卦时才再三致意。《帛书易传·要》曰:“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损》。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4](P186-187)

孔子告诉弟子,损益之道为吉凶之门,《损》卦和《益》卦是天道阴阳消息的表征,但《损》是始凶终吉,《益》是始吉终凶,吉凶的变化根源于天地之变,故益而不喜,损而不忧。孔子的这种观点,推天道以明人事,从天地阴阳的消长,推论人事的损益吉凶,与“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之说完全相符,而且更进一步论述了损益失得是一直变化的,故吉凶不定。《易传·杂卦》则更简明地指出:“《损》《益》,盛衰之始也。”[5](P607)

综上可知,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吉凶,其实就是对损益失得现象的一种分类描述。

二、 吉凶根源

吉凶之内涵已明,则单凭判断何者为吉,何者为凶,尚不足以趋吉避凶。若要趋吉避凶,还需明了吉凶产生的根源。天地宇宙之间繁富的物象事象,为我们认识吉凶、趋吉避凶带来了困难。很多人面对纷纭的世界无所适从,或者即使知道哪些是吉哪些是凶,也无法做到趋避,原因就在于当你向着吉的事物行进时,事物的属性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看到的吉象也未必发展到最后就是吉。这些不同的物象事象,只有和自己发生某种关系时,才能评判其吉凶。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说:“吉凶依照什么标准讲呢?就是看跟你这个生命顺不顺,顺就是好,就是吉;不顺就是不好,就是凶,这个没有严格的道德意义。”[6](P9)因此,吉凶一定是和自身的生命相互参较得出的,与自身生命无关的事物,无论它如何发展,对自身而言是没有吉凶意义的。

根据《周易》的吉凶哲学,我们一般人看到的吉凶之象,包括物象和事象,已经是吉凶的发展成形阶段,几乎人人都可以识别,其趋避的意义不大。要想做到有效的趋避,必须从吉凶的根源入手。吉凶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易传·系辞下》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5](P530)这就是说,吉凶是由运动变化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周流六虚,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5](P555)这也正是《周易》的哲学观点。世界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由一个平衡到达另一个平衡,就是运动变化,平衡就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此,在静止平衡状态,吉凶已定,不会产生新的吉凶。只有一种平衡状态被打破时,才会产生新的吉凶,这就是《周易》对吉凶根源的深刻认识。

因此,吉凶产生于变化,时间的变化、地理空间的变化和人事的变化,均可以产生新的吉凶结果。这些变化,有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一些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阻挡的变化,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可以改变的变化,趋吉避凶的意义就很大,如选择有利的时间和空间,选择有利的人事组合,均可以规避风险,取得积极的效果。由此说明《周易》之吉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的。这在卦爻辞中比比皆是,如“利贞”,符合道义就有利,违背道义就不利。而且很多时候,不好的结果是我们作出来的,就如《周易·系辞下》所说:“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5](P560)与不同的时间、空间、人、物进行组合,如果不恰当,就会有凶险。

三、趋避之道

知道了吉凶根源于运动变化与组合关系,趋吉避凶之道,可谓知过半矣。运动变化有一个过程,在其中间阶段和结束时,一般人都能觉察到这种变化。因此,它们尚且不能构成趋吉避凶的最佳时机,更何况有的运动变化非常短暂,当变化结束时,吉凶已定,便谈不上如何趋避。鉴于此,《周易》提出了“几”的概念,以此作为吉凶的最初因。

何谓“几”?《易传·系辞下》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所谓的“几”,就是运动变化的萌芽状态,非常细微而不显著,但已经蕴含了最终的吉凶结果,是吉凶的征兆。牟宗三对“几”的认识非常精辟,他说:“‘几’这个观念就是采取最开始、最具体、最动态的观点看。一件事情发动就是生起(happen),一发动就一定有一个结果。《易传》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几就是要动还未动的时候,就是动之微啦!一发动就有一个后果,这个后果或者是吉,或者是凶。”所以,“任何一件事在人世间,在宇宙间生起,开始一发动,将来的结果就统统包括在内,这开始一发动就是‘几’。”[6](P9)正是因为在一开始发动的“几”中已包含了最终的吉凶结果,所以趋吉避凶就要从知“几”入手,明察“几”微,把握变化,概括来说就是知“几”达变。这个“几”后来也写作“机”。所谓的随机、当机、投机,前提都是要知“机”。通过知“几”,就能在事物变化的萌芽阶段当机立断,吉则趋之,凶则避之。

《周易》吉凶哲学所谓的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三才之动,天、地、人任何一个要素变化了,都叫作动。《易传·系辞上》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它用一卦六爻的变动,来模拟时间、空间和人事的变化,构建了一个考察吉凶的变化模型。因此,要做到真正的趋吉避凶,就必须明察三才之几微。对于时间,即天的几微变化,其总体原则要求“与时偕行”,并在《随》卦的《大象传》中提出:“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天色变晚,黑夜来临,君子要顺应天时,进入休息状态。这正是《随》卦的随时之意,同时也即随机,因为向晦是天时变化的“几”。时间是物的时间,不能脱离物而存在。所以,《周易》在考察时间这一维度时,又会将之与人关联。《周易·革卦·彖传》在讲到变化、变革时说“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要顺应天时,同时也要顺应人心,这是考虑到了天、人之动。对于空间的考察,《未济》卦的《大象传》指出:“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就是通过慎重辨析事物的方式来居于正确的空间方位,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其中的物包括人在内。

除了要明察三才之动的“几”微,《周易》还认为吉凶实质上是一种关系组合,要做到趋吉避凶,就要对组合慎之又慎。正如《系辞下》所说:“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单纯的事物没有吉凶,事物彼此之间的组合是打破一种状态形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自然也会产生吉凶。而且,单独一个事物也无所谓吉凶,只有它与别的事物发生了某种关系,它对于某种事物才有了吉凶。所以,吉凶观念又是一种关系组合论。《周易·系辞上》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物之间的群分类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吉凶。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处于什么方位,与什么样的人、物组合,就有什么样的吉凶结果。所以,趋避之道在于慎于去就,谨于组合,用《同人》卦的《大象传》来说,就是“君子以类族辨物”,找到跟自己的生命顺的人和事物,它们就是自己的同族类之物,大家彼此就组合为同人,这样自然就会有吉的结果。

因为世界是在运动之中取得平衡,平衡的状态就是暂时相对的静止,在静止态吉凶暂时不变。如果已经进入了一种吉的平衡静止状态,就不要轻举妄动,而是要安于这种平衡的秩序,这就是《易传·系辞上》所说的“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符合《周易》的天、地、人三才秩序就是吉,违背这种秩序就是凶。所以,安于《易》之序就是最根本的趋吉避凶之道。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周易》还讲了一种最独特的、属于《周易》自身的趋避之道,那就是卜筮。《周易》不反对卜筮,因为卜筮是《易》的四种圣人之道之一。但是《周易》不轻用卜筮,一旦卜筮了,就要虚心按照《易》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卜筮是最后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所以《易传·系辞上》曰:“动者观其变而玩其占。”有了变化,想要行动,就要在看到这种变化或要行动的起心动念一瞬间进行占卜,这也属于“几”的范畴。所以,卜筮只是一种特殊的知“几”方式,卜筮知道未来吉凶之后,尚须“以此洗心,退藏于秘,吉凶与民同患。”即用卜筮结果取代妄念判断,并将卜筮结果的记录秘藏起来以备查验,与百姓一起趋吉避凶,从而达到趋避的大乘境界。

从以上可知,《周易》对何谓吉凶、吉凶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趋吉避凶,均作了非常精深的阐释,从而使之成为“以前民用”、开物成务的传世经典。

猜你喜欢

系辞易传周易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甜甜的“蝴蝶茧”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