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2020-11-18刘文钊

时代人物 2020年21期
关键词:无极太极

刘文钊

摘要: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文本的分析,对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文本中从宇宙万物到人伦万事的哲学展开以及和《周易·系辞》的关系。我们认为《太极图说》是一部和《周易·系辞》联系非常紧密的著作,相比于《周易》中的“易”,周子所提到的“太极”有着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周敦颐用“太极”连接起“无极”和“人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太极  无极  人极  系辞

一 《太极图说》上篇的哲学思想

(一)无极太极

无极而太极[i]

“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ii]

《老子》的“无极”是一种哲学上的本源。考“极”本义,《说文》曰“极,栋也”[iii]。而《尚书》洪范篇亦有“皇建其有极”之句[iv],周子此处“极”作准则之意思。

“太极”则出于《庄子》大宗师篇: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v]

《庄子》此处“太极”当指极高之物,或为天。

《周易·系辞》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vi]

周子的“极”在文中作最高的,最终的来解。“无极”就是无之极,“太极”则是有之极,这里受到《老子》 “有生于无”的影响。从生成万物的模式来看,《老子》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vii],“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viii]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ix]的说法。即“无”生出“有”然后“有”孕育万物,道→一→二→三→万物可以看成是对于无→有→万物这一生成模式的过程的补充。在这其中起作用的是“道”。《周易·系辞》中的生成模式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里起作用的则是“易”。

(二)阴阳两仪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x]

考《说文》阴阳本义,始指背阳与向阳。古人发现事物的对立性,再使之抽象化,成为形而上的一种概念,泛指自然界和人世间一切相互可以对立的性质,这就是阴阳。

《周易·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xi]

在《周易·系辞》中“易”被表述为一种“至神”,是一种宇宙间的最初原动力。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是一种本源,和《太极图说》的“太极”可相类比,二者都蕴含阴阳之机,但是呈现出来的都還不是阴阳。在周子这里,太极动即生阳,动到极致之后而静,静到极致又生阴。结合后文的“静极复动”和“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可知这是一种动态的循环的发展的生成观。 “互为其根”指的是动为静之根,静为动之根,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根。二者分则不能独立存在,同包含于太极而互相转化运动,以成阴阳两仪。

(三)五行四时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xii]

此时,四时未行,万物未有,仅存乎逻辑之间有先后,是故此“气”之谓,是指物质形成之前的一种不可感的状态。“阳变”言其动也,谓阳动而变,“阴合”言其静也,谓阴静而合。由于太极的动静生出阳和阴,这一持续的过程产生了五行。

考之《尚书》洪范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xiii]

这是“五行”最早出处,是先民们根据平时的生活所总结出来的五行之性质。周子五行顺序当来源于此。

再考之《周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xiv]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xv]

这里的五和大衍之数有关,也与《周易》的卜筮之法有关,其中的奇偶数又暗合阴阳。阴阳两仪立后,太极仍具动静,而阴阳亦复不止,是以有天一生水而后则地六生水,所谓阳水阴水。五及五的倍数为土,天地为阳阴,是故每次循环乃十而以土终,从阳始变为阴,阴又合再为阳。以此言之,则“阳变阴合”从而“五气顺布”,至于“四时行焉”。如此,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可以完整,至于四时,实由阴阳和五行共同生发出。

至于“四时”,《周易·系辞》亦有提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xvi]

《太极图说》多处可见《周易·系辞》的痕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四)乾坤万物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焉。[xvii]

五行四时之后,便是化生万物的阶段。“无极”,“阴阳”和“五行”结合而成“乾坤”,“乾坤”“二气交感”从而“化生万物”,最后达到“万物生生,变化无穷”。可以简化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乾坤二气→万物。二乃阴阳之气,五是五行之气。 “无极之真”指的就是这个世界本源的“真”,无之极生出有之极,有之极就是太极,太极生出阴阳五行就是“二五之精”。这些气“妙合而凝”形成了后面的“乾坤”二气。

“合”与“凝”都是形容气之间的聚集和作用,这里没有出现的“太极”,是“无极之真”同时又是“二五之精”。在这个生化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正是“太极”,“太极”从“无极之真”而来,又生出“二五之精”,继而“妙合而凝”,终于乾坤“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世界的本源“无极”是无之极并没有任何实在,由此产生的“太极”是一种以气为形态而存在的有之极,就是“太极”。从“太极”这个气生出了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五气出现后才有四时。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语出《周易·系辞》: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xviii]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xix]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xx]

系辞中乾是负责万物开始的,坤则是负责生出万物的,万物由乾坤二气而生。在宇宙生成到万物化生的末段,周子又回归到了《周易·系辞》,“万物生生,变化无穷”就是“易”的一种作用和体现。在《周易》里虽然有“太极”但不能和“易”等同。而周子正是用“太极”这个新概念串联了无极,阴阳和五行,最后的乾坤和万物也自然地生出,这是周子对《周易》系辞哲学思想的一种改造和创新。

《太极图说》下篇的哲学思想

如果说上篇作者是用自己的一些思考来对系辞进行再加工并且引入了“太极”这个重要概念从而构建了宇宙生成到万物化生的模式,那么下篇则是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伦社会的一种理想化的儒家解读。

这里的“人”也是上篇中“万物”其中的一种。这里提到一个过程,人是先有其形,然后是因神而有知,接着“五性感动,而善恶分”最后才是“万事出矣”。而这里的“五性”和上篇的“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可以联系起来,指的是人所具有的各种“性”,也可以用五行的“性”来解释,人的这些性质特点都具有之后才是善恶分。周子强调的是人作为“物”是“最灵”的,人的知是“神”发的,而因为“五性感动”也就是五气之性的影响产生了善恶最终“万事出矣”。此处的“事”指的是“人事”。

有事就有是非和规则,所以需要“圣人”“立人极”,“人极”就是人之极,人的准则。“圣人”按照自然的规律定下的“中正仁义”,“仁义”是“人之道”。“中正”是天地之道,和“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互相参照看,“中正”就是指的后者,天地之道至中至正,也可以说是统一于“太极”,“太极”包含阴阳,而且有动有静,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仁义”,也即是说“太极”是有德性的。这就是“太极”,从“无极”而来,最后落万物乃至于人的身上,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在理解了“太极”化生万物且具有德性之后,人们就应该去按照“圣人”立的“人极”好好做人处事。

关于“主静”,这里我们应该和“感动”结合起来看,正是有了“五性感动”我们才从有“形”具“知”到“善恶”。“主静”可以理解为回归到“感动”之前。“原始反终”所以可以知生死,当然也就可以知动静,“主静”就是回归“无极之真”,就是回归“太极”。

同样地,在《周易·系辞》中: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xxi]

这里不仅提到“乾坤”还出现了“刚柔”和“天地”。这里着重提到“乾坤”是《易》的门,通过“乾坤”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乾坤”也是“太极”而来,那么这里“太极”和“易”的区别就出来了,我们可以理解为用“太极”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是由“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而来,这其中“太极”即是“体”也是“用”。而“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当指人应该依照“人极”,符合“中正仁义”,也可以说是应该依照“太极”行事符合“太极”所蕴含的德性。

全文的最后一句,周子再次回归到“易”上,周子把“易”当作是“体”,但是“太极”就比较复杂了,兼有“体”和“用”而且体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太极”作为“用”是从“无极”而来,而且还能生出“二五”,同时又作为“体”促使着这一切的发生,最后落在人身上又以“人极”的方式体现出来,“太极”贯穿宇宙生化万物的全过程。

三 结论

全篇分析完,不难看出,这是周子用“太极”的概念来解释《周易·系辞》并结合当时的元气说来构建的一个从宇宙万物到人伦万事的哲学思想体系。上篇讲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太极之道”,而下篇则是“太极之道”在人伦方面的反映。周子以“太极”通天道,应人道;在“本”为“无极”,在“体”则由“二五”之气化“乾坤”二气,在“人”则成“人极”,可以说一以贯之,圆融精微,此处的“太极”被周子赋予了新的概念,他兼具“体”“用”而且可以应用在人道上。这不能不说对之后理学的哲学构建有着很大的启发。《太极图说》提出的“太极”概念是一种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论创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4]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7] 杨柱才《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注释

[i]【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3 页。

[ii]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3页。

[iii]【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0页。

[iv]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63页。

[v]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9页。

[vi]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98页

[vii]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viii]同上,第217页

[ix]同上,第225页

[x]【宋】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4页。

[xi]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82页。

[xii]【宋】周敦颐《周敦頤集》,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4-5页。

[xiii]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53页。

[xiv]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97页。

[xv]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91页。

[xvi]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98页。

[xvii]【宋】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5页。

[xviii]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73页。

[xix]同上,第482页。

[xx]同上,第485页。

[xxi]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525页。

猜你喜欢

无极太极
人到老年学太极
漫画无极
练太极100%安全吗?
漫画无极
漫画无极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漫画无极
漫画无极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