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德市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设计探析

2022-04-07曹有泉

关键词:林荫道绿带闽东

曹有泉

(宁德市城市管理局工程技术中心,福建宁德 352100)

城市林荫道的改造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风貌、提高城市软实力,也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2017年,宁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宁德市林荫道建设五年计划,计划在五年内对市区内闽东路、福宁路、天湖路等主要城市道路进行林荫道绿化提升.闽东路作为该计划中第一条实施林荫道绿化提升的道路,可以为后续道路的改造提升提供丰富的建设经验和样板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对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设计进行及其成效进行评估,旨在探索符合宁德市中心城区林荫道设计的方法,为其他道路林荫道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1 城市林荫道绿化研究现状

城市林荫道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中,道路两侧(隔离带)各种植1排以上行道树形成林荫覆盖空间,具备交通、景观游憩、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次级道路或复合型林荫大道.根据道路板带结构不同,城市林荫道的结构应为不多于四板式;依据林荫覆盖度要求,双向4~6 车道必须种植1~3条乔木型隔离带,双向6车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建设为城市林荫道难度较高[1].王献等[2]以郑州市40条不同类型道路绿化为例,按冠幅将常用的56种行道树分为6类,并提出“适路适树”和“多板多带”等措施,构建了郑州市道路绿化配置模式.郝培尧等[3]基于“山水城市”理论,依托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法,从宏观尺度对城市植被地域性特征的表达和实现进行了探讨.Mori等[4]研究表明,与草坪相比,种植灌木能更好的减少道路空气污染.Ozdemir[5]研究发现,道路绿化能够减少颗粒污染物,证明了道路绿化的重要性.Elsadek 等[6]对4种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步行体验的调查发现,与周边被建筑包围的道路相比,种植有樱花、梧桐、水杉等行道树的道路能减少体验者在道路步行时的紧张、疲倦、焦虑等负面情绪,城市道路行道树能够作为城市居民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的资源.

2 闽东路林荫道绿化现状调查

2.1 研究区域概况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东与霞浦县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安市相连,北接周宁县,西倚屏南县、古田县,南邻福州市罗源县.闽东路是宁德城区东西向交通的主干路,也是城区通往宁德市动车站的主要通道,道路沿线主要分布着机关公务单位、医院、学校等,交通流量大,行人通行密集,无论从城市面貌和品质的改善提升,还是居民出行环境方面均对道路林荫有迫切的需求.宁德市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工程(图1)西起宁川路,东至金马路,全长约5 km,道路宽度60 m.道路断面形式为四板五带,即8 m 宽的中分绿带,两侧各有12 m 宽的机动车道、3.5 m 宽的机非分隔绿带、4.5 m 宽的非机动车道及6 m宽的人行道,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行道树池规格为1.2 m×1.2 m.

图1 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实施范围示意图

2.2 绿化现状

2.2.1 行道树 行道树为天竺桂,株距多为6 m,行道树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间距较小,一般只有6~10 m,行道树树池规格1.2 m×1.2 m.宁川路至福宁路段行道树由于种植立地条件等因素制约,种植了近20 年的行道树平均高度小于4 m,平均冠幅小于3 m,分枝点低、长势较差且多有病害,难以营造出林荫大道的景观效果.

2.2.2 行道树绿带 闽东路宁川路至福宁路段,该路段市政人行道已形成,仅设置行道树树池;福宁路至金马路段,该路段市政人行道大多未形成,现场种植行道树天竺桂,株距多为6 m,搭配灌木夹竹桃、红叶石楠、四季桂、木芙蓉,地被种植金边假连翘、鹅掌柴等临时绿化,形成行道树绿带.由于人行道路面尚未硬化,种植立地条件较好,福宁路至金马路段行道树绿带植物长势较宁川路至福宁路段的好.但无市政人行道的路段,存在绿化养护管理粗放,修剪维护较少等问题,植物景观显得杂乱.

2.2.3 机非隔离绿带 机非隔离绿带乔木由于建设时期经过多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乔木品种多样化,宁川路至塔山路段以盆架树为主;塔山路至金川路段以盆架树、香樟、华盛顿棕榈为主;金川路至金马路段以香樟、皇后葵为主.相同品种乔木株距大多为8 m,下部种植色叶球类植物,地被以双色模纹色带为主.机非隔离绿带靠非机动车道侧路沿石处设置有1.2 m 高的墨绿色隔离栏,部分路段隔离带仅中间设置有1.5 m高的隐形护栏.由于乔木层华盛顿棕榈、皇后葵高度参差不齐,单列树冠偏小,林荫效果差,不利于整体林荫大道的打造,且根系较浅,受台风影响易倒伏.此外,地被生长较稀疏,虽然经过多次绿化提升,但其间不乏长势差和零星分布的植株,植物景观琐碎.

2.2.4 中分绿带 中分绿带宽度为8 m,植物配置模式为整型模纹灌木为主,其间点缀乔木群落.中分绿带内矩形模纹灌木与带状模纹灌木交替出现,高大乔木群落点缀于模纹图案之间,提升了绿带景观高度也丰富了垂直空间层次.中分绿带端头等节点种植苏铁及时花点缀,丰富了植物景观效果,绿带四周种植色带收边,使得整体绿化景观更加清晰明确,部分中分绿带中间设置有1.5 m高度的隐形护栏.由于中层红叶石楠、四季桂等植物种植过密,且长势较差,规格参差不齐,部分植株存在偏冠、缺冠,使得整体植物景观效果下降;同时,下层地被生长较稀疏,存在植株长势不均、零星分布等问题.

3 闽东路林荫道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根据闽东路的特点,从交通安全与通行舒适性方面进行考虑.在不影响行车视距的前提下,道路植物配置尽量丰富.机非隔离绿带与人行道行道树种植,着重关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林荫效果,体现人性关怀.二是生态优先原则.选用乡土树种,并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与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常绿乔木为主,搭配观花色叶植物,形成上、中、下层及立体绿化等多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三是景观个性原则.尝试新的行道树种植模式,适当引用新品种,营造闽东路道路绿化植物景观的个性特点,提高道路的辨识度.四是可持续性及经济原则.提升的同时对需调整出的苗木进行最大程度的再利用,真正促进宁德市城市道路绿化的长期发展.

3.2 设计主题

“闽东门户,林荫馨城”.闽东门户,一语双关,指的是宁德是闽东的门户,同时闽东路是宁德市动车站进入市区的主干道,是东西向的重要交通线路和景观通廊,也是宁德新城市风貌的门户.

3.3 设计目标

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的“动脉”和“生命线”,道路绿地系统即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框架和网络,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建设应与宁德市城市发展目标相符合.在通过对现有的道路绿化条件进行梳理和摸底的基础上,本次道路绿化设计要突出交通、景观、生态的功能,营造出一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景优美的城市景观林荫大道.

4 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方案

本次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总体设计方案概括为“四个标准段,六大提升手段”.四个标准段分别是宁川路至塔山路段、塔山路至金川路段、金川路至惠风路段、惠风路至金马路段.六大提升手段分别为:一是造林荫,为凸显城市精神和路段的植物特色,营造林荫大道,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二是塑林冠,补植全冠乔木,撑开道路绿化的上层绿廊,增加气势和冲击力,快速提升绿化效果;三是去劣树,针对上层乔木,保留原有质量较好和有发展潜质的苗木,果断去除生长不良的树木;四是绿中层,中层乔灌木的层次和品质直接关系人的视线涉及面,针对现状采取针对性策略,去劣留好,加强整形;五是理地被,底层地被是绿化纵向立面的“鞋靴”,根据现状进行补缺补漏,整合同类苗木,适当增大种植密度、增加修剪频次;六是重养管,更换不适应当地生长的苗木品种,注重台风季节的植物保护,并加强对保留植物的追肥和整形修剪.

依据总体设计方案,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带三试点,地被新品种红榕树绿荫”的总体设计思路.三带即提升道路行道树绿带、机非隔离绿带、中分绿带的植物景观效果;三试点即对市住建局、高级中学、海滨一号前人行道作为双排行道树改造试点;行道树绿带地被植物种类适当选用新品种,形成以红榕为主要人行道林荫树种的城市林荫大道.

4.1 提升方案分析

4.1.1 提升行道树绿带植物景观 原行道树天竺桂规格参差不齐、树型矮小,是影响道路绿地景观的主要原因,也是本次林荫效果需要提升的重点.原道路绿化施工不规范,行道树树池深度较浅,仅在人行道水稳层上回填少量种植土形成规格为1.2 m×1.2 m 的树池,且种植土内含较多建筑垃圾,导致行道树种植立地条件差,严重限制了树木生长.同时多数天竺桂长势差,树皮开裂且病害严重,若要重新恢复并形成较大树荫需要较长时间,再次利用价值较低.因此,本次提升工程选用红榕作为全线主要的人行道行道树品种替换原有的天竺桂,并将原行道树天竺桂移至沈海高速防护绿地内按生态片林标准进行种植.红榕为桑科榕属的常绿乔木,树皮为灰褐色,常具悬垂气根,气生根细弱悬垂及地面,一入土便生根,长成后形似支柱;树冠呈广卵形或伞状,较为庞大,枝叶稠密,浓荫覆地,十分壮观.红榕不仅具有遮荫、防风、防火、耐潮和耐空气污染等特点;而且萌芽力极强、生长速度快、易繁殖、耐修剪.此外,红榕还是宁德市城市绿化使用较广的乔木树种,也是宁德市市树候选树种之一.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拆除地面硬化时将相临的4株行道树的树池相连形成20 m长的带状种植池,并扩宽至2 m,确保池内种植面宽在1.5 m 以上.每段带状种植池间留出4 m 的宽通道.种植池池壁高出地面40 cm,将种植范围内道路水稳层进行凿除,挖至道路基础土层,种植乔木区域确保种植穴深度大于1.5 m,弃用现场挖出的垃圾土,回填种植土并施基肥.对于现场无法连成种植池的,对原树池进行扩大,扩大至长1.5 m、宽1.5 m;凿除人行道水泥稳定层,挖至基础土层,种植穴深度1.5 m 以上,行道树种植后表面铺碎石并盖网格树篦子.同时选用分枝多、枝条紧密、在半日照或半阴环境下均能生长的地被植物,如火焰南天竹、金丝桃、小丑火棘、黄金菊等,在不同路段交替使用.

4.1.2 提升机非隔离绿带植物景观 机非隔离绿带上种植乔木,可以与行道树一起为非机动车道提供林荫,增加道路绿化覆盖率.闽东路机非隔离绿带宽度3.5 m,乔木品种至西向东主要有盆架树、华盛顿棕榈、香樟、皇后葵.道路西段的华盛顿棕榈原设计作为盆架树之间灌木使用,部分华盛顿棕榈已长到4 m左右,挤占盆架树生长空间,但棕榈科植物冠幅有限,难以提供较大树荫.东段的皇后葵也存在同样问题,且皇后葵抗风能力较弱,受台风影响易倒伏.故本次提升将对这两种树种进行调整:一是保留盆架树及香樟,将华盛顿棕榈与皇后葵进行移植,调整后乔木株距为8 m,生长空间充裕,并将移出苗木种植至人民广场绿地内,按生态片林标准进行种植;二是整理地被植物,根据现状情况对地被进行补缺补漏,调整整合同类苗木,补齐密度并加强修剪,同时沿机动车道侧用麦冬与韭莲混种进行收边;三是在道路护栏旁种植安吉拉月季、炮仗花进行立体绿化.

4.1.3 提升中分绿带植物景观 中分绿带经多次提升改造,已经形成整型模纹灌木为主,其间点缀乔木群落的道路植物景观特色,且乔木高大、冠大荫浓,灌木、地被色彩丰富.本次提升设计仅对部分种植过密、长势较差、偏冠或缺冠的植株进行调整,补齐地被,同时在道路护栏旁种植安吉拉月季、炮仗花进行立体绿化.

4.1.4 尝试人行道双排行道树改造 项目范围内市住建局、高级中学、海滨一号前人行道宽度较大于8 m,长度大于90 m,单排行道树树荫难以覆盖人行道范围.本次提升改造选择此3处作为双排行道树改造试点,在距新建带状种植池6 m处,增设一排行道树,采用规格为1.5 m×1.5 m的点状树池的形式,树池内种植红榕,株距6 m,以补充人行道林荫效果.

4.2 植物选用分析

绿化提升新增1种乔木,调整了3个品种,增加的品种集中在地被.主要乔木品种有红榕、盆架树、香樟、绿黄葛树、秋枫、大花紫薇、华盛顿棕榈、黄花槐、垂叶榕、黄金串钱柳、山乌桕.主要灌木品种有双荚决明、苏铁、红叶石楠、朱槿、龙柏、黄金榕、四季桂、木芙蓉、三角梅.主要地被品种有红花檵木、金边假连翘、龙船花、无刺枸骨、灰莉、美人蕉、金叶假连翘、红叶石楠、锦绣杜鹃、金边假连翘、鹅掌柴、南天竹、黄金构骨、火焰南天竹、黄金菊、小丑火棘、金丝桃、马尼拉草、麦冬、韭莲.主要立体绿化品种有安吉拉月季与炮仗花.主要时花品种有矮牵牛、三色堇、一串红、百日草、彩叶草、长春花、鸡冠花、孔雀草、夏堇.

5 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成效评价及建议

5.1 成效评价

由图2、图3 可见,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工程项目建成后,经过近3 年养护管理,目前已达到预期设计效果.首先是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林荫效果已基本形成:项目种植的红榕已经基本恢复移植前的生长状态,能够提供较好的荫庇效果,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实现林荫覆盖;在高级中学等地段采用双排行道树模式的,林荫效果更佳.其次是实现道路花化彩化效果:人行道带状种植花化彩化植物色彩丰富、黄金菊、金丝桃等品种花期花量巨大,效果很好;火焰南天竹秋冬季节表现突出,叶色火红烂漫,其他季节,植株叶色绿色、黄色、红色同时存在,另有一番景象.最后是疏密结合,张弛有度:本次项目对人行道绿带进行了补充,提升行道树规格、设置带状种植池提升总体绿量;中分绿带则以调整,间绿为主,减植过密植被,疏通了交通视线,提升了行车体验.

图2 建设初期效果(2018年8月)

图3 建成后效果(2021年1月)

5.2 建议

通过对宁德市闽东路林荫道绿化提升的设计探析及实际成效评价,对今后林荫道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道路绿化相关规划编制[7],特别是行道树树种规划,适地适树做好行道树树种筛选及储备,充分挖掘当地优秀行道树树种,以规划为依据,指导项目建设设计.二是规范施工,严把种植质量关.道路建设时的渣土不仅缺乏营养[8],而且土壤内残留的建筑垃圾还会危害植物,影响生长.施工时应对种植区的渣土进行客土替换,同时留足植物生长空间.三是加强后期养护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切不能重建设,轻养护.园林作为一项“有生命”的市政设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进行养护管理的,只有根据园林植物特点,因材施管,精细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特点,展现出美好的景观效果.

猜你喜欢

林荫道绿带闽东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英国绿带经验对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管控的启示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我多么希望
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越过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