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方程思想熔铸到天平模型中

2022-04-07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214000王金锋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跷跷板式子天平

江苏无锡市峰影小学(214000) 王金锋

方程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等式的结构,领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搭建方程的基本模型,渗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思想。同时,本课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思索与解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路的变通性的重要任务。

一、回顾,感知平衡

师:大家还能记起游乐园里的场景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儿童乐园的照片,一起来回顾吧!(PPT 展示:各种娱乐器材上孩童玩耍的身影)

师:照片中哪类游戏人气最高?

生1:玩跷跷板的人最多。有两人组,有四人组,还有三人组……

师:哦!原来人数可多可少,那你发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了吗?

生2:跷跷板有的两头一样高,有的一头高一头低。

师:跷跷板真吸引人,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体验。

师:你的体重是多少?

生3:28千克。

师:我的体重是80 千克,请大家猜想一下,我和生3坐跷跷板是怎样一幅场景?

生4:一定是生3坐的那端高高翘起来,老师坐的这端下沉落地,而且跷跷板根本无法上下来回晃动。

师:我们设法将跷跷板调节到平衡状态,并尝试用数学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5:学生这边需要增加2 人,只要新增的2 人的体重加起来达到52 千克即可,因为28+52=80(千克)。

师:需要保持平衡的不单单是跷跷板,生活中还存在其他类似的事物和原理。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天平)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他们喜闻乐见而且熟知的事物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提取自身的运动体验来感受平衡现象,在观察中领悟平衡的效应,并在师生互动中思考并弄清平衡的科学原理。如此设计,一方面为了消弭疏离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问题,热切地去观察、思考、议论,从而开阔眼界,顺理成章地将生活中的平衡与数学中的等式搭建起联系,让数学学习变得充满生活味,更贴近现实;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将学生的操作技能、生活经验同步激活,诱使学生不断反思追问,从生活经验中去勘探和提取数学理论,为后续解释“平衡”铺好台阶。

方程的本质就是等式,等式可以用天平来模拟,但是这种模拟如果一开始就由教师提出来,那么学生就会丧失探究的主动性。因为天平是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的计量工具,再加上天平本身也不是一种数学常用工具,学生对它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可见,直接引出天平则起点高、坡度大。要降低起点、放缓坡度,就为初级模型天平造一个更低端的现实模型——跷跷板,跷跷板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玩得多,也很了解,生活经验可以直接转换为数学活动经验,从跷跷板的表征中抽象出天平模型,再从天平中抽象出方程,拾级而上,稳扎稳打,最终摘到方程这一“果子”。】

二、实践,领悟平衡

1.活动,体验平衡

师:通过摆开天平,你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天平左右两边不等重时,天平倾斜;左右两边等重时,天平平衡。

师:没错!天平时而平衡,时而倾斜。假若平衡,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学生展示本组活动记录,汇报算式:10克+10克=20克,20克+30克=50克……)

2.辨析,明晰平衡

师:你觉得这些式子都能客观地反映平衡状态吗?它们都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重新审读式子,发现里面都含有“等号”;式子左右两边的绝对值相等)

师:能用同样的方法运用新符号来表示左右两边不等的式子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试图写出不等式)

【设计意图:以操作活动为媒介,将数学学习融入操作活动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天平平衡,并通过观察平衡情境写出数学等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认知,更能将平衡与等式联系起来,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生活化思考转向数学化思考:天平平衡代表什么?等式又代表什么?让活动与思考相互渗透。另外,学生通过尝试用新式子(不等式)表达不平衡状态,认识到式子并非都是等式,也有不等式。平衡与倾斜的对比,强化了等式与不等式的对比,从而烘托出等式的特性,帮助学生建立天平与等式的联系,形成扎实的记忆。整个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建立了真实可信的表象工具——天平。

跷跷板的平衡经验经过巧妙转化,变身为天平的平衡经验,学生将天平想象成简易的跷跷板,两边的人被抽象成重物,学生在天平上通过放置重物调整平衡、体验平衡,而且还可以用简练的数学式表达,这样基本就达到了等式的基本形态。学生在体验中总结平衡的规律,发现平衡的现象放到式子里就是等式,等号就代表平衡,而等号的两边就相当于天平的左右两盘,等号两边的数字就相当于放在两盘中的重物,天平平衡代表等式。那么据此进行延伸,天平也可以不平衡,也就是倾斜,由此可以类推出一个式子——不等式,而倾斜又分为向左倾斜和向右倾斜,据此又可以类推出用“>”和“<”连接不等式。如此一来,等式和不等式就被同一个模型——天平“创造”出来了。】

三、探究,理解方程

1.借助天平,创设未知数

师:老师手里也有一组天平,你能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写出等式或者不等式吗?

课件出示:

(学生依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式子:①x+50>100;②x+50=150;③x+50<200;④x+x=200 或 2x=200)

师:请说出这些式子的由来。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再次请出天平这个工具,利用学生熟知的环境来引出未知数。同时,利用4 组天平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引入未知数消除了障碍,并从学生熟悉的平衡、不平衡中,将未知数不露声色地编入其中,毫无违和感。】

2.比较式子,引出方程

师:观察根据图1写出的新的4个式子,与之前的对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图1

生1:前面的式子只含有数字,新的4 个式子却含有字母x。

生2:前面的式子都有具体的数值,而后面的4个式子却不确定。

生3:式子中的x是不知道的数,因此叫作未知数。

师:请查阅资料或者组内讨论,看看“未知数”为何物。

(学生查资料并讨论)

师:这4 个式子尽管都包含了未知数,但是否就意味着它们是一样的性质?

生4:不一样,①③两个式子是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连接起来的,而②④两个式子是用等号连接起来的。

生5:像①③这样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作不等式,像②④这样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作等式。

生6:像②④这样的式子还可以叫作方程。

师:是的,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又称作方程。

【设计意图:再次回归天平这一模型,将其用足用活。用天平来表征不等式和等式,等式中又分为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也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这样,筛选方程的样本大大扩充,辨别难度也大大提高,虽然迷惑性更大,但是却可以突出方程的多层属性,即方程首先属于等式,然后属于等式里含有未知数的那一类。】

3.解读式子,领悟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有同学用到了一个新词“方程”,究竟何为方程呢?

生1:含有字母的式子。

生2:必须是等式才行。

生3:都不对!像A+B=B+A就不算方程。

师:那么方程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生4:必须和②④类似,同时满足“是等式”和“含有未知数x”才行。

生5:我觉得只要有未知数就行,不一定非要是x,即使像( )+2=5这样的式子也应算作方程。

生6:我同意。如a+8=10,b-25=56也是方程。

师:经过辩论,大家明确了什么?

生7:方程一定属于等式,但是等式未必属于方程,如1+2=3,因为里面不含有未知数。

生8:方程中必然含有尚未知晓的未知数,但并不一定是字母x。

生9: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特殊等式。

师:你能自己编写一道方程吗?

(学生自主“编程”,并在组内讨论,随后教师展示学生作业,确定方程通用定义。)

【设计意图:当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式子中准确识别方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之前筛选方程的经验和经历,准确概括出方程的定义;然后又通过对照辨析,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的认识,弄清方程与等式的从属关系,方程中字母的设定可以不受限,只要其为未知数即可,方程中出现的字母准确来说就是未知数,这个未知数与原来算式中代表空缺的“□”和“○”并无区别,例如“□+3=6”,本质上也是方程。这样,学生对方程中的“未知数”“等式”等限定词语有了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和新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经历等式、不等式的对比辨析,慢慢揭示方程的本质,一方面能让学生分清等式与不等式,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发现这些式子都包含字母x,并接受未知数的加入,把等式、未知数两个概念融合成方程概念。同时,让学生“编写方程”,更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自主选择性,让学生接触到最真实的知识面貌。】

四、引用,深化理解

1.审读式子,归类

(1)4+3y=10;(2)6+2a;(3)17-8=9;

(4)7-b>3;(5)8x=0;(6)18÷a=2;

(7)3y+2x=15;(8)4×80=2x-60。

上述8 个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 ),属于等式的有( ),属于方程的有( )。

2.判断正误

(1)等式都是方程。( )

(2)□÷8=8是一个方程。( )

(3)2x=0是一个方程。( )

(4)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

(5)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

3.编写式子

(1)100元不够买一件旗袍。

(2)320 元刚好买到4 本《哈利波特》。(尝试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明确等式、不等式、方程三者之间的勾连,从而真正认识方程、应用方程。三组练习题,第一组目的在于弄清界限,厘清概念的边界;第二组是深层次理解并排除一些迷惑性的条件,加固对方程的已有认知;第三组是灵活运用方程概念来实施概念重构与检验,初步形成方程意识,也为后续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准备。】

五、反思,提升学习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等式、不等式、方程,你能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说说方程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字母与未知数的细微差别。

师(小结):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用算术方法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下面让我们看看我国古人在方程上取得的骄人成就!(课件展示:《九章算术》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在课的尾声,通过问答的形式梳理整节课所学的有关方程的全部知识,并在交流展示中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记忆;课外拓展部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跷跷板式子天平
神奇的跷跷板
说说天平的使用
用一样的数字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天平的平衡
研究式子的常用工具
蜡烛跷跷板
智力跷跷板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