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形式的探索

2022-04-07李永辉郭菊彬李轶楠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办刊学术论文

徐 萍 李永辉 郭菊彬 李轶楠

(1.西南交通大学期刊社,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编辑部,四川 成都610000)

2006年,媒体融合的概念由美国的伊契尔· 索勒· 普尔提出,多指将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智能新兴媒体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1]目前,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传播领域的共识,在各方面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使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传播。[2]

传统的出版形式主要是用线性方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而数字融合出版则是将多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构建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使作品更具感染力。[3-6]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产生新的业务流程和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内容生产、传播服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方法创新。

1.融合出版背景

媒体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通过媒体融合出版初级阶段的相关实践,把视频化应用作为传播渠道的一个延伸方向对拓展期刊的影响力是有积极引导作用的,但多数情况下,短视频应用会增加过多的生产负担,并没有带来生产力转化。现阶段的融合出版还停留在简单的加法阶段,融合出版不等同于出版数字化,建两个网站、做几个App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能只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或者一种技术,而要从内容、传播、用户等角度推动融合。[7-10]

融合出版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同时相关的业务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还需要仔细研究最新的融合出版推动出版物发展的政策,要从市场、用户角度推进出版单位内容生产和传播服务的一体化建设。[11-14]

在现有的出版形式下进行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市场融合、人才融合,主动跟进学术前沿,优化稿件来源;积极拓宽成果形式,丰富出版内容;探索组建学术社区,优化审稿团队;多维验证学术诚信,维护科研环境;建立健全办刊机制,促进专业合作,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15-18]影响力提升后又会反向作用于稿源建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融合出版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

2.融合出版方法

2.1 技术融合

2.1.1 融合办刊新技术,提供办刊新思路

使用OSID系统以及AMiner等软件持续追踪分析相关学科的走向,及时调整期刊的整体发展战略,充分学习并利用传播出版的新模式、新技术,尽快从传统纸媒转型为刊网融合的多途径、新思路办刊。

作者普遍使用网络搜索文献来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融合出版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新技术同时也在推动出版业的结构重组,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进行聚合。[19-22]

2.1.2 主动跟进学术前沿,优化稿件来源

从功能定位上来看,科技期刊能普及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引导与推动学术圈内的文化交流,深化学术理论的相关研究,促进经济、商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期刊的建设过程中,学术期刊应该吸取有益的办刊经验,探索适合于自身的融合出版之路。

通过数据追踪、市场分析,充分体现出科技信息产品与产业需求的相关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术期刊是科技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章的选择也更加客观、理性,并不盲目追求高精尖、高大上,而是追踪当下的关注热点、高下载和高被引数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1.3 积极拓宽成果形式,丰富出版内容

学术科技期刊展示了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实验研究、模型仿真、综述文章等为主。学术期刊也是一种信息媒体,可以让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到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状态。但是作为媒体本身的传播功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样学术期刊对应的发展路径不够宽广。

邀请作者通过自媒体手段录制关于文章的相关语音、过程视频等,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实验的关键技术环节等内容,这样能够快速帮助读者清晰、多维度地了解论文,丰富论文的呈现形态。

短视频以可见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将网络内容与现实论文联通,科技知识的作者、传播者、读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知识体。作者也成为知识的其中一部分,给知识添加了人格化的魅力,不再抽象,而变得直观生动,当深奥难懂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日常经验连接起来,知识的分享过程就成为了平等的交流过程。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一场友好平等的日常对话,学习的过程也由枯燥乏味变得轻松愉悦。

2.1.4 多维验证学术诚信,维护科研环境

OSID(开放科学计划)系统是期刊提升科研诚信水平,加强期刊创新能力的好帮手、好工具,作者在提供语音、实验数据和视频的过程中侧方面验证了论文数据的真实性。

(1)完善学术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

(2)充分结合我国颁布与国际通行的学术道德与伦理标准,为主编、审稿专家建立实用性的道德伦理标准。

(3)在审稿、主编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4)对已发表论文,后期发现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坚决进行撤稿处理,维护科研诚信。

2.2 内容融合

2.2.1 深挖优质稿源

不忘出版初心,承担科学传播使命,助力科学服务社会,走近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深挖优质报道资源,延长科技出版的产业链,加强服务多样性,切实提高国际影响力,为国内科研发声。

2.2.2 策划重大专题和专辑

了解学科动态和热点,通过宣传、推广,积极举办和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派编辑团队人员赴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和高影响学术会议进行组稿、约稿等,为本刊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交流。扩大期刊影响力;邀请编委会成员、审稿专家将优质稿件投到本刊;通过本期刊组织的年度学术会议,扩大期刊影响力。

2.2.3 作者读者同步交流,碰撞思维新火花

邀请作者提供论文研究中开放的内容与数据、实验流程图片或者视频,加强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引导读者快速直观了解论文核心与难点的增强素材等,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

媒介技术从最初的面对面的交流,到依靠媒介技术不断拓展互动形式,传播形态从最初的声音、画面到活动影像进而到目前的现场情境,借由互联网新媒体实现远程“面对面”交流的情境。

2.3 市场融合

2.3.1 作者市场

加强与作者的沟通联系,跟踪学术会议、拜访学者和机构。

2.3.2 读者市场

(1)借助“本土化”社交媒体推介最新出版的内容,举办或赞助活动,吸引用户,提高出版物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

(2)以OSID二维码为入口,如果专家、读者对于论文内容产生了疑问,或有值得与作者就该领域进行探讨的地方,可立即通过手机进行语音、文字在线提问。

(3)相关的学术交流内容也会在此进行配套展示,节约读者的解惑成本,专家、作者、读者可通过OSID码对单篇论文进行开放评价、探讨与交流,拓展学术人脉圈,发布与论文课题相关的学术话题。

归根到底,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是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根据读者的应用习惯,形成读者独有的数据库,分析读者关注的重点,向其有针对性地推荐感兴趣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区别对待服务;同时,对读者的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可以为内容生产提供依据。

2.3.3 建立健全办刊机制,促进专业合作

借助出版机构的优势学科或品牌期刊广泛与当地期刊开展战略合作,采用“编辑部负责内容,出版机构负责生产和推广”模式,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整合实现期刊影响力的高质量提升。

2.3.4 机构联系

加强与出版商、各数据库收录机构的联系,与其他科技期刊合作交流;积极加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机构的联系,获取科技期刊建设前沿信息。

依托相关的行业协会(学术协会、专业学术期刊协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信息的相互共享,建成“平台型媒体”。期刊出版后,目前的出版模式下,内容被关注及下载引用信息编辑部不能及时跟进追踪,建成期刊矩阵将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

2.4 人才融合

2.4.1 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融合出版对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能力的专业化和精通化,而且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政治辨别力、融合编辑加工力、组稿策划力。

(1)选派优秀编辑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办刊队伍;学习中文期刊的管理、运营、营销推广的先进模式与经验。

(2)邀请专家面对面指导与传授优秀的期刊出版经验。

(3)扫码在线查看OSID编辑操作视频课程;积极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启动的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

2.4.2 探索组建学术社区,优化审稿团队

(1)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国内国外知名专家加入编委会。

(2)组织学术会议,挖掘行业内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丰富审稿专家库。

结语

期刊的传播力和传播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结合期刊自身的特点,深度挖掘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进行精准传播。顺应融合出版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挖掘读者和作者的需求进行内容完善和调整,切实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办刊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