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正持敬张伯行

2022-04-06王剑

党员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治河巡抚知县

王剑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江苏巡抚衙门外。数十位地方官员穿戴一新,等着给巡抚大人送礼,可他们左等右等不见人。就在此时,巡抚衙内出来两个衙役,把一张告示贴在了墙上。眼尖嘴快的人,读出声来:“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

告示的意思很明确,口气没商量,就是规矩改了,新巡抚张伯行大人不收礼了。

六合县王知县不死心,他辗转找到张伯行的家里,送上一幅山水画,敬请“指教”。张伯行回来后,掂掂这幅分量颇重的山水画,一下子就发现了藏在画轴里的金条。张伯行没有声张,他把这位王知县找来,连连夸赞他的画画得好。最后,张伯行温和地对王知县说:“你的画我收下了。为了礼尚往来,我也送你一幅字吧!”王知县很高兴,接过巡抚大人回赠的墨宝就回去了。回到家,王知县一抖开,画轴里掉出一根金条来。仔细一看,正是他送去的那根金条。

再看这幅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一连八个“一”,个个像木棍一样打在王知县的心上。

王知县羞愧之余,干脆把这幅字大大方方地挂了起来。从此,张伯行的“一”字檄文就在江南地区传开了,成为大清官场的一段佳话。

张伯行在仕途上崭露头角,始于治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张伯行的家乡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冲开了堤坝,洪水如奔腾的野马咆哮而出。仪封百姓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在这万分紧急关头,丁忧在家的张伯行挺身而出。他一边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一边就近组织人手,用麻袋装沙,填塞决口。最后,决口被堵住了,几天没合眼的张伯行却累得瘫坐在地上。这一幕,恰被前来巡视水患的河道总督张鹏翮看在眼里。他非常欣赏张伯行的才干和魄力,便向皇帝大力举荐,言其“堪理河务”。康熙帝立即下达谕旨,命张伯行兼任河工,督修河南境内黄河南岸的二百余里河堤。

因为治河有方,张伯行在朝野名声大噪。不久,他被调往山东济宁应急。张伯行根据自己的治河实践,参酌古人的治水经验,提炼出治河四字诀:疏、浚、筑、塞,认为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会为害。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山东水患慢慢平息了。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途经山东,见济宁境内河晏水清,运河通畅,大为感慨。康熙帝特意召见张伯行,说了很多赞赏的话,并亲书“布泽安流”的匾额送给他,作为对他治河有功的褒奖。

张伯行关心人民疾苦,敬重百姓,时时想着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他说:“只有心中有敬,才能以敬自守,以敬谋事。”

张伯行到济宁上任时,正逢荒年。面对严重灾情,他不等朝廷下令,就先从河南老家运送粮米救济灾民,并让家人连夜赶制棉衣棉被,分装数船,分发给冻馁百姓。紧接着他又在汶上、阳谷等县开仓赈饥。正干得起劲,有人弹劾他“擅动仓谷数万石,邀誉肥己”。这个罪名非同小可,张伯行赶紧上折申辩:“开仓放粮,乃是广布皇恩。面对流离死亡的灾民,我们做臣子的是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假如因擅动粮谷而获罪,我也不怕,我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老百姓!”因为这件事,张伯行声名日隆,不久升任江宁按察使。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的为民情怀表现得更加充分。福建人多田少,一年所产粮食不足一年之用。不法商人趁机牟取暴利,导致市场上米价昂贵。张伯行到任后,一方面广设仓储,积贮粮食,严禁走私;另一方面筹措库银五万两,派人赴湖广、江西等地采购粮食,然后平价卖给百姓。“数月之间,怨旷得所,舆情大悦。”民众感念恩德,称其“居官若父母”。康熙帝也表扬他“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张伯行的清廉耿介是出了名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宁按察使。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张伯行是要给总督、巡抚、布政使“表示”的。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张伯行横下一条心,谁爱送谁送,反正自己不送,“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不送银子,那就送些土特产吧。茧纳扇帕,每人送一条。据说总督巡抚看都没看,就退回来了。张伯行也没往心里去,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年,康熙帝南巡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帝没看到张伯行的名字,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张伯行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你们怎么不举荐?”说完,康熙帝又转向张伯行说:“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做巡抚。将来你做出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你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帝当即写下“廉惠宣猷”四个字,赐给张伯行。

张伯行生活简朴,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的官邸四壁萧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他的日常花销,包括米麦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运来的,尽量不用公家钱物。尽管条件简陋,张伯行却“恬然安之”。

由于张伯行“操守极清”,摧抑污吏,很快就与顶头上司噶礼打起了御前官司。康熙帝下令将二人一并停职查办。听说张伯行被问罪,舆论一片哗然。苏州和扬州的百姓纷纷罢市歇业,跪集在张伯行的会馆前。他们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不接受礼物,便哭着送来一些水果蔬菜:“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得已,张伯行只好收下一束青菜。后来,这个案子有了结果: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争相庆祝,纷纷在门旁贴上红幅:“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雍正三年(1725年),官至礼部尚书的张伯行重病离世,終年75岁。下葬这天,仪封城万人空巷,连生意人也关门闭市,众人恸哭。雍正帝赠谥“清恪”(为官清廉,恪尽职守之意),精准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河南日报》)

猜你喜欢

治河巡抚知县
一字一师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陈县令拍错马屁
没头脑
青石碑
《治河论》浅谈
疯老爹打知县
遥远的道德箴言
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