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总有领导干部喜欢搞特权

2022-04-06沈叶侯逸宁朱丹萍

党员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特权权力干部

沈叶 侯逸宁 朱丹萍

商海春/新华社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带头廉洁治家,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特别提出:“黨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再次告诫和警醒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反对特权。结合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和基层情况,我们来给特权干部画画像,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和危害。

对下级权势熏天。有的干部把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的“杀威棒”,对下颐指气使、以权压人,简直成了“土皇帝”。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自然资源局原局长黄某某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必须由其先行打饭后,其他干部职工方可用餐。

对群众爱答不理。有的干部不仅不愿和群众打交道,对群众的冷暖、利益少有关心,还粗暴无礼、冷硬横推,根本不把群众当回事。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某副局长怒斥就划片入学问题来访的群众“听不懂话”,连续用挑衅的话语反问群众,还扬言要记下发言群众所在的小区。

到基层倨傲摆谱。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时,层层陪同、前呼后拥,出行要人拎包,下雨要人打伞,甚至还要警车开道,俨然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

这类干部把公权当特权,把“公仆”当“主人”,对群众不仅没有敬畏感,反而有种鄙夷感。“烟火气”淡、“衙门味”浓的结果,必然是与群众离心离德,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形象,损害党的执政基础。

决策“一言堂”。有的干部官气十足、用权任性,在重大决策中听不进不同意见,动辄给人扣上一顶“不讲政治”的帽子,把民主集中制原则丢一边。宁夏回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秦某某,连续4年不召开会议集体研究重大决策事项,对别人的意见不是反感叫停,就是呵斥批评,最终造成供销社资产巨额损失。

用人“一句话”。有的干部滥用干部人事推荐权、决定权,通过“暗箱操作”将亲信安插到实权部门、重要岗位,搞“小圈子”;有的干部一手遮天,对持不同意见的干部公然打击报复。山西省水利厅原厅长潘某某多次利用职权干预人事调整,使水利系统成了“自家后院”。

权力“一把抓”。有的干部大权独揽、小权不放,不论大事小事都一个人说了算,更有甚者利用财务报销审批权,把公款当“私钱”,随意挥霍公款、侵占公物。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原“一把手”李某某,利用职务便利指使下属采取虚列账目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268万余元。

这类干部信奉“我的地盘我做主”,把本应履职尽责的政治“责任田”当作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公然破坏民主集中制。“一把手”变成“一霸手”,“群言堂”变成“一言堂”,长此以往,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将产生恶劣影响。

大搞“靠山吃山”。在有的行业中,个别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公家“养分”输入自己“血管”。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袁某某案发后,贵州省纪委监委深挖彻查,严肃查处了茅台集团原总经理刘某某、原副总经理高某某、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某某等一批“靠酒吃酒”的“酒蠹”。

常谋“内部运作”。有的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经营管理、规则制定、信息披露等权力,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私有化;有的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借贷、违规持股、低价购房,企图掩盖受贿之实。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原副县级干部马某某利用职务之便,为某汽车销售公司实际控制人秦某提供帮助。他除直接收受秦某所送财物外,还以高额利率出借资金给秦某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见利“眼开伸手”。有的干部利用职权或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干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项目,或精准设置层层关卡“内定”中标企业,或违规审批从中收取好处费,或插手采购环节吃回扣。湖南省沅江市自然资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龚某某在旱改水项目中,违规为他人打造“私人订制”版招投标资格,从中大肆敛财。

此类特权是公权力干预下的不正当竞争,本质仍是以权谋私。当权与利深度捆绑,“内行”演变为“内鬼”,权力异化为谋利的工具,必然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舌尖上“奢靡浪费”。有的干部公开不吃暗地吃、不吃本级吃下级、不吃公款吃老板、虚构“凭证”违规吃;还有的干部“点一桌剩半桌”,挥霍浪费、铺张奢侈。更有谱大者,如四川唐家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黄某某,要求下属管理单位的食堂厨师为其个人“开小灶”,单独准备午餐,费用由下属单位支付。

车轮下“腐败歪风”。有的干部把公车当成身份的象征,追求坐好车、坐豪车,超规格配备公车;有的把公车当成专车,无论公事私事一律公车伺候;有的干部开私家车揩“公家油”,甚至将加油卡变异为购物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协原主席张某某多次指使其司机驾驶单位公务用车在非工作时间办私事,接送自己参加同学、朋友聚餐。

公务中“特殊享受”。有的干部违规装修办公用房、超面积使用办公室和配置高档办公用品;有的干部随意配备秘书、警卫;有的干部出行要排面,飞机必须头等舱,高铁得要商务座。

办事走“特殊通道”。有的干部遇事习惯于找关系、走捷径、走后门,全然不顾制度规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遇到进出小区登记这样的小事,竟然也想着给社区书记打电话谋求方便。

利用特权唾手可得的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让这些领导干部沉醉一时,价值观逐渐扭曲,进而肆无忌惮地违纪违法,最终滑入犯罪的泥潭难以自拔。

行“一家两制”。有的干部搞“前门当官,后门开店”,帮助亲属在经商办企业中取得特殊“競争优势”;有的干部以家人名义经商办企业,搞利益输送。如湖南省常德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赵某某在任职期间,其配偶、子女出资150万元入股与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业务关系的某影城公司,5年获利245.8万元。

搞“封妻荫子”。有的干部利用职权便利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在入学、就业、提拔、办事等方面拉关系、走后门。北京新兴畜牧产品公司原经理秦某某利用职权、人情关系,让其妻子辗转多家镇集体企业“吃空饷”,9年不上班却照常领取工资40余万元。有的干部纵容亲属利用其身份擅权干政,谋取利益,逐步形成以领导干部为中心逐步扩散的关系网、利益链和腐败圈。

炫“权力富贵”。有的干部亲属仰仗干部的权力嚣张跋扈、不可一世;有的干部更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故意炫富、炫权。四川省广安市委原副书记严某某的前妻,得知女儿在幼儿园打了小朋友将被老师惩罚后,竟然在微信家长群中抬出“严书记”以官压人,要求老师给女儿道歉,透着浓重的优越感和霸道劲儿。

“腐败父子兵”“捞钱夫妻店”……在腐化堕落的领导干部身后,往往伴随着家教不严、家风不正。他们不仅自身搞特权,还纵容亲属、“身边人”沾特权的光、贪特权的利,由此催生形形色色的“裙带腐败”“衙内腐败”,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肆意践踏社会公平正义。

三令五申之下,为何依然有人“特权开道”?其背后既有历史文化、体制机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心理等主观方面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特权现象之所以出现,是权力观出了问题。耍特权的干部认为权力是靠自己奋斗争取来的,将权力视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的干部奉行功利主义,做事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有甚者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权力变为发财的“孵化器”、贪腐的“助推器”。

爱慕虚荣、炫耀威风,是特权产生的心理原因。一是居功心理使然,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搞点特殊也是理所应当,吃点、喝点、用点、占点不算什么。二是享乐心理作怪,对奢靡之风趋之若鹜,热衷灯红酒绿,把公权力变成追求享乐的工具。三是“酸葡萄”心理作祟,某基层干部吐槽:“有的领导干部没掌权的时候厌恶特权,对耍特权的人嗤之以鼻,但没想到他一旦掌权,却也靠着特权摆架子。”

腐朽的特权文化,是特权产生的社会原因。一方面,“官本位”思想作怪,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资本、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满脑子充斥着“手中有权、地位显赫,就该高人一等”的想法;另一方面,“尊卑有序”观念作祟,对上“谄媚讨好”、对下“骄横无礼”,只要上级喜欢的不论对错都坚决满足,助推了特权干部的气焰。再者,还与“人情文化”“面子文化”有关,某些人仍习惯办事“找熟人”“找关系”。

不到位的监督,也是特权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前,某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高度集中,主动接受监督意识差,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集权揽权、任性用权,造成权力失控。在实际工作中,“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弱、下级监督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监督刚性不足、制度执行不力,权力破窗破圈现象时有发生。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

猜你喜欢

特权权力干部
无聊是一种特权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试论现阶段特权问题及其治理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
“订单培养”不能成为“特权培养”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