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藏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考

2022-04-05韩建识

文物春秋 2022年1期
关键词:拓本

韩建识

【关键词】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郝经;碑文;跋语

北京市文物局综合事务中心现藏有一件隆尧县《唐帝庙碑》拓本(后文简称“拓本”)。拓本书衣为织锦缎面,四周用红木镶边,外有蓝布护套。内文为割裱经折装,共67 开。册尾有张叔未、周肇祥、邵章三人题跋,计两开半。册高34.3 厘米,宽19.9 厘米;帖心高24.5厘米,宽12.4 厘米。据相关资料,拓本中原碑额“唐帝庙碑”及碑阴“唐侯故土”8 字失拓[1],其他内容保存完整。拓本每页字数不等,碑文正文为大字,每页多为8 字;题名为小字,每页20 余字不等;现存总字数为1175 字(图一)。

唐帝庙碑原立于河北省隆尧县山口乡山口村西南部的尧山上,由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文,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刘赓书丹,承事郎、邢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赵穆篆额。十分遗憾的是,该碑在1967 年被炸毁[2],只有部分残碑碎块保存在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1],因此,拓本成为目前唯一能反映原碑面貌的实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2020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复,拓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

一、拓本录文

《畿辅通志》收录有《唐帝庙碑》碑文[4]600—601,在本拓本未公布之前,今人引用此

碑文多出自《畿辅通志》。但与拓本对照后,笔者发现其所录碑文无书丹者、篆额者、立碑时间及文后题名,且有多处文字不同。

现将拓本中的碑文抄录如下(加框字表示该字残损,□表示字已残缺),并将《畿辅通志》遗漏之文标示下划线,不同之处放在[]内。

唐帝庙碑翰林侍读学士、江淮等路宣抚副使、充国信使郝经撰,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刘赓书,承事郎、邢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赵穆篆。

道,本于皇,成于帝,降于王,终于霸[伯]。历数之运会,帝王之统纪在焉。孔子赞《易》,自虙牺至尧而止[自伏羲而上],黄帝以下不论。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化],盖取诸乾坤。”言生民之道,至尧而后大备。始并乾坤而为三,则尧为皇之终。及其定《书》,断自《尧典》,高辛以上不论,则尧为帝之首。于是,帝尧上兼皇、帝,下冠王、霸[伯],独出乎震,而其□□如□也。故扬雄谓:“法始乎虙牺,而成乎尧,匪虙匪尧,礼义悄悄。”盖三皇以来,少昊、颛顼非不神圣,而尧之在位、相舜者二十有八载,以圣相圣,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治历象以成天,平水土以成地,教人伦以成人,赏均刑法以成典,去凶庸善以成政,然后以天下授舜。以德为位,公天下之端自是始。而命之以中,传其[以传]心法,以道为统,立民之极,亦自是始。故为帝者之宗,一降而王,又一降而霸[又降而伯],而后德衰。故德莫盛于帝,帝莫盛于尧,宜乎配天而食也。自三代以来,载在祀典,世封其后,以崇明祀。后世帝王,其德弗逮于王,有愧于霸[伯],而兼皇、帝之号。往往崇饰淫昏[祀],以为大祀,而帝之祀阙然不举。汉氏自[或]以为帝尧之苗裔,而庙不及焉,则亦忘其祖矣。唐高祖以内禅法尧,号为神尧,称其代曰唐,而亦未尝享于帝。立庙乃推皋陶老子为帝,以本所出,则亦虚其号矣。于是陶唐[唐尧]之祀,忽诸德之不建[逮]而神乏主[祖]矣。近世惟平阳故帝都有庙存焉。中山之永平,帝之所生,故有庙焉,而今则弗存。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葬于庆都曰庆都陵,又曰望都山。望都,尧母之名也,故以名山。今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其东有县曰庆都,而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北,曰唐,东合于祁。以是征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其母殂,落葬之于此。及其为帝,则都平阳。国家不以为命祀,帝王不躬亲致享,国人与远迩遗民不忘其德,历数千百年,犹[有]能各即所居,庙而享之,则其德在人之深者可见也。顺德路属县唐山之颠亦有庙焉,岁久摧[颓]毁,今郡牧葺理更新,请碑其事,故援李唐张谓虞帝庙例,题曰“唐帝庙”而不名,且赞帝德而为之诗。庶几居人识赓载之遗音,知为陶唐[唐尧]氏之民焉。其诗曰:

唐山苍苍,唐水汤汤。帝德是昌,纂于有皇。唐哉皇哉,帝道光哉。乃圣乃神,莫不具来。相于有虞,股肱良哉。谟明弼谐,庶事康哉。于戏前王,其能忘哉。载葺[剪]茅茨,载筑土阶。尊酒簋贰,曰烝尝哉。享于有诚,曰馨香哉。曰雨曰旸,帝德惟常哉。民无殃哉,神岂[鉴]无方哉。

大元大德元年岁次丁酉冬十月庚寅朔越十有八日丁未建。

进义副尉、唐山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伯著,□□□唐山县□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唐山县主簿兼尉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傅良弼,县从事路毅,征事郎、顺德路总管府经历张麟,将仕佐郎、顺德路总管府知事张古雄,顺德路总管府提控案牍国永宁,承务郎、顺德路总管府判官兼本路诸军奥鲁雷肇,奉议大夫、同知顺德路总管府事兼本路诸军奥鲁张光祖,少中大夫、顺德路总管兼本路诸军总管奥鲁兼管内劝农事郭仪,武德□军、顺德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萌古带,武德将军、顺德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聂古伯。县人周德、苑祐监造,知□□兴里人魏英、孙炳、尚展、田茂同镌。

此碑由郝经撰文。郝经(1223—1275),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元史》有传[5]3698—3710。家世業儒,祖父郝天挺曾为元好问师。金亡,徙居顺天(今河北省保定市)。家贫好学,于铁佛寺苦读五年。后馆于顺天守帅贾辅、张柔家,得博览二家藏书。元宪宗六年(1256),受召北见忽必烈于沙陀,条上数十事,甚受器重,遂留王府。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以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事,并商和议。宋丞相贾似道惧私自与蒙古议和事泄露,拘留经于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至元十一年(1274)伯颜伐宋,经始得放还。十二年(1275)夏四月还燕京(今北京市),秋七月病卒,年五十三,谥文忠。郝经于中统元年使宋,至元十二年夏四月回到燕京,至秋七月去世,故郝经完成该碑文的撰写应在回燕京之后。碑立于大德元年(1297),距郝经去世已22 年。郝经官职为“翰林侍读学士、江淮等路宣抚副使、充国信使”。翰林侍读学士,职掌为皇帝进读史书,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6]158,为从二品[5]2190。宣抚副使,元朝为宣抚司属官,在使、同知之下,为副长官,协掌司事[7]639。国信使为官名,为两国通使时递交国书的使臣[7]509。

此碑由刘赓书丹。刘赓(1248—1328),洺水(今河北永年县)人,字熙载。幼有文名,师事翰林学士王磐。世祖至元中,荐授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累官翰林承旨,加光禄大夫。赓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以耆年宿德,为朝廷所推重[5]4063。刘赓是元代河北书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善楷书”,“为一时大家”。他还曾为东方公庙碑、张弘略神道碑、广宗县新修庙学两庑碑、大都路总治碑、武文焕墓碑、赵郡贾氏先茔之碑书丹,为尧山孔氏先德之碑、杨公神道碑篆额,为天宁寺颜公提点碑书丹并篆额[2]。刘赓官职为奉议大夫、监察御史。奉议大夫为文散官,正五品,宣授[5]2320—2321。监察御史,隶御史台之察院,“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秩正七品[5]2178。

此碑由赵穆篆额。赵穆,《元史》无传,生平不详,从其为该碑篆额来看,应为当时较著名的书家。赵穆官职为承事郎、邢台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兼劝农事。承事郎为文散官,正七品,敕授[5]2320—2321。元朝每县置达鲁花赤一人,以蒙古人任之,置县尹一人,以汉人任之,同理县事,上县从六品,中县正七品,下县从七品[7]430,邢台县属顺德路,为中县[5]1358,故赵穆品秩应为正七品。奥鲁为蒙古语,意即老小营,指征戍军人的家属所在。蒙古国时期,男丁充当军士出征,家口以千户为编制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牧和其他生产,供应前方,称为奥鲁。灭金以后,在江淮以北地区置奥鲁官,凡军户均由奥鲁官府直辖统领,不受州县管辖,各路奥鲁官府受枢密院节制。至元元年(1264)以后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长官兼领诸军奥鲁[8]。此处赵穆就是以县尹身份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职掌劝民垦田[6]305。元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官吏皆以劝农署。

二、拓本题跋

拓本册尾有张叔未、周肇祥、邵章三人的题跋,跋文有对拓本来源、价值的叙述。

1. 张叔未跋唐帝庙碑,元大德元年丁酉十月十八日。

有曹倦圃题签真迹。《寰宇访碑录》不载,或碑已佚。从海盐吾以方家买得。叔未。(图二)张叔未即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叔未,一字说舟,又字作田,晚号眉寿老人。为清代书画家、藏书家,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累试不中后隐居,以书法、藏书、金石为娱。工诗词,精金石考据学,收藏彝鼎、法书、名画甚多,阮元督学浙江时,与他为金石交。他的藏书名闻大江南北,建“清仪阁”藏古器、图书。藏书印有“清仪阁张叔未廷济印”。著有《桂罄堂集》《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抄》《眉寿堂集》[9]237。

张叔未跋中谈到该拓本曾有曹倦圃题签,现存拓本未见,可能已在流转过程中遗失。曹倦圃即曹溶(1613—1685),字鉴躬,又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菜翁,为清初图书馆学家、藏书家、诗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不久授顺天学政,擢太仆寺少卿,至户部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康熙初裁缺归乡。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博,不赴。筑书楼于范蠡湖,称“静惕堂”,藏书极富,尤好收集宋元文集。编有《静惕堂书目》,刊有丛书《学海类编》,著有《流通古书约》《崇祯五十宰相传》《刘豫事迹》《倦圃莳植记》《粤游草》《静惕堂诗集》等[9]164—165。

《寰宇访碑录》是清朝孙星衍(1753—1818)的著作,嘉庆七年(1802)成书,收录了编者所知所见的石刻碑碣。全书依时代为序,自周起,止于元末,著录各地石刻碑碣七千余通,清嘉庆以前的碑刻目录以本书最为详备。张叔未跋中说《寰宇访碑录》不载唐帝庙碑,从侧面反映了该碑拓本少见。

张叔未跋中提到该拓本是他“从海盐吾以方家买得”。吾以方即吾进,字以方,号竹房,清浙江海盐人,舍生,工琢砚[10]。吾以方生卒年不详,从本题跋看,吾以方是该拓本较早的收藏者,其生活时代应与张叔未相近。

2. 周肇祥跋元唐帝庙碑,自来金石家未有著录,惟《畿辅通志》引《归太仆集》谓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而非邢之唐山。《寰宇记》尧山县有宣雾山,尧登此山以望洪水,因是名唐而祀尧亦未可知。尧德配天地,六合之内,何处皆可祀尧,何必斤斤于唐山之尧庙,亦不必为唐所专有。郝经撰文,征引繁博,极有波澜,不免词费而铭诗特佳。元人文章得此已逊易矣。

经,字伯常,条上治国安民之道见重于世祖,以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被留十六年放归。此其归后之作,未久即殁。刘赓字熙载,至元间以荐授国史馆编纂,累迁翰林学士承旨,久典文翰,当时大制作多出其手。虽无书名,而书学鲁国,宽博秀劲,无愧耆宿之笔。

篆额失拓,赵穆无考。此本纸墨黝古,当是明代所拓。曾为张叔未收藏,疑石已佚。樊彬文卿久居都下,《畿辅》碑目之辑,搜罗甚殷,不特未睹,抑且未知,故《待访》之目亦不著,其稀罕可想,能勿宝诸?壬辰中秋前日陶然亭雅集归来书。退翁周肇祥。

文末钤“周肇祥”“养安”印(图三)。

周肇祥(1880—1954),字嵩灵,号养庵,又号无畏,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浙江绍兴县人。清末举人,后就读京师大学堂及法政学堂,曾任奉天警务局总办、湖南省财政厅厅长、临时参政院参政等职。晚年潜心金石书画,为京津画派领袖,曾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古物陈列所所长。著有《辽金元官印考》《宝觚楼金石目》《重修画史汇传》《退翁墨录》等,主持编辑《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书画集》等[11]409。该跋文题于壬辰年(1952)。

拓本内有多方周肇祥之印,如“周肇祥藏善本”“退翁”“佚后之遗”“养庵审藏旧拓”“周肇祥”“周肇祥燕市所得记”“真如旧馆”等。

3. 邵章跋有元以蒙古入主中国,虽政俗稍殊,而尊道崇圣之风不更。唐帝庙碑继虞舜而枝足得。陵川郝氏之文、刘氏之书均足焜耀千古,况其为孤本耶。壬辰邵章题。

文末钤“章”朱文印(图四)。

邵章(1874—1953),字伯䌹,号倬庵,別署崇伯、旧史馆,浙江杭县(今属浙江杭州市)人。曾两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速成科。1900 年与胡焕等杭州绅士呈请知府朱凤启试办杭州藏书楼,为今天浙江省图书馆的雏形。历任翰林院编修,杭州府中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湖北法政学堂及东三省法政学堂监事。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公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校长。1914年任袁世凯政府约法会议议员。同年起任北洋政府平政院评事、第一厅厅长、平政院代理院长。1925 年2 月当选为北洋政府善后会议代表,同年7 月当选为北洋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他是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和书法家,著有《伯䌹遗稿》《云踪琴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续录》等[11]354。其题跋时间与周肇祥跋为同一年(1952)。

张叔未跋中说《寰宇访碑录》不载该碑,认为“或碑已佚”;周肇祥跋中也说“疑石已佚”。两人所述与事实不符。该拓本曾经吾进、张廷济、周肇祥收藏。吾进是清代著名琢砚家,题签者曹溶,题跋者张廷济、周肇祥和邵章都是著名藏书家,皆为浙江人,可见该拓本主要在浙江籍私人藏家中辗转。据张廷济跋,该拓本曾有曹溶题签,曹溶为清初人,同时结合题跋、钤印、纸张墨色等因素,被专家鉴定为清初拓本。

猜你喜欢

拓本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读《甲骨文捃》(二)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面向复杂机械产品的可拓本体模型构建研究*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泰山上的汉字记忆——《纪泰山铭》清代拓本
《贾养材墓志》拓本
好太王碑拓本名称受日本误导及其影响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价值与相关问题
——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