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父母控制欲探究

2022-04-05王红艺

甘肃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家庭教育青少年

王红艺

【摘要】一些青少年的家长总是习惯于事必躬亲,对孩子放心不下,恨不得从头管到脚,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忌,会造成家长的独断专行,会使孩子们的创造力尽失。青少年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行为本身,最好能引导青少年进入一个自我管理的状态,作为家长也应该将自己的控制欲纳入控制对象之中。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控制欲;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125—04

控制欲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个体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父母的控制欲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在思想上行为上都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就会导致父母严厉的惩罚。控制欲过强的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一同禁锢,在这种禁锢之下,孩子往往缺乏活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近些年,由于家庭教育中父母控制欲过强所导致的青少年情感冷漠、心理脆弱、抑郁焦虑等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自杀和犯罪事件层出不穷。

心理学研究证实,青春期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又面临着生活、情感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之下,青少年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和科学应对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帮助和引导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父母会以爱为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按照自己的意志全方位地控制孩子的一切,窥视孩子的隐私,不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和应有的尊重。这种全方位的控制让孩子感到压抑、窒息,也让他们生活在痛苦绝望之中。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不但不能培养青春期孩子独自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反而会成为他们独立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最后孩子们所得到的,要么是自己也变成这种拥有强烈控制欲的人;要么变成毫无主见、自卑懦弱的人[2]。因此,青少年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行为本身,最好能引导青少年进入一个自我管理的状态,作为家长也应该将自己的控制欲纳入控制对象之中。

1.从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根源。《三字经》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书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多是由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强加给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然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很多父母考虑较少,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去解决。

中国的家庭往往是重亲情却缺乏界限感,孩子对于父母来说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是整个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国的父母经常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且非要孩子去实现;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事,不能独当一面,所以大人做决定才是理智的、正确的;父母亲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和尊重,总是超越亲子之间的界限,出于“为你好”而越权替代孩子作出各种决定,完全忽略了成长中的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从“心理分离焦虑”看父母控制欲。父母的“心理分离焦虑”是指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上脱离自己、脱离原生家庭而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焦虑状态。对于家长来说,正是这种“心理分离焦虑”才导致部分家长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变得越来越叛逆,与原来自己家的那个乖孩子判若两人。孩子们明确地向自己的父母要自由、要独立,明确地表达自己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然而,家长却担心孩子会走弯路、被欺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业,于是家长们更加希望自己能为青春期的孩子把控好他们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叛逆和对抗往往让家长感到难过与无助,有时也会“心痛不已”,每当这个时候,家长就会被愤怒淹没,产生空虚、孤单和焦虑[3],更加担心孩子长大后脱离父母,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失控感”。

3.从“不确定性的焦虑”理解父母的控制欲。心理学认为,家长焦虑是指父母对孩子成长中不确定性的担忧与恐惧。小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衣食住行、兴趣爱好,大到孩子的學习成绩、个性品质培养、未来人生规划等,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在这种背景之下,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就立即转化为父母直接为孩子设计人生规划,并要求孩子完全按照家长设计出的规划来实施,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变。

实际上,作为青春期的父母无论如何焦虑,都无法消除孩子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作为父母不应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应是培养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拥有乐观的态度、坚定的勇气,放下控制欲,保持热情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未来,并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探索和自主成长的能力。

家庭教育应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作为家长也应该给予青少年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并将自己的控制欲纳入控制对象之中。控制好自己的控制欲,不论对于家长自身还是孩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控制”并非一蹴而就,家长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改善提高。

1.放弃“不合理期望”,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研究发现,控制欲较强的父母总喜欢通过孩子的服从来满足自己的控制心理,但这有可能会变成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合理期望”。建议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减少自己的“不合理期望”,即将自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期望都记录下来,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认真整理,之后会发现,里面大部分的要求都是家长一厢情愿地施加给孩子的“不合理期望”:考试成绩必须进入全班前十,每天晚上必须学习到12点;每天早餐必须吃一个鸡蛋一块面包喝一杯牛奶;吃饭时不允许挑食;周末必须严格按计划来执行;父母的要求不允许有丝毫变动……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时候,家长认清自己的能力确实是有限的,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可能更会让自己释怀。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控制不了这种变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清楚地认清自己,积极顺应这种变化,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跟得上这个世界的发展,陪伴孩子的成长。

2.克服焦虑与失控,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父母控制欲过强的原因是由于对未来事件的过度担忧所引起的内心焦虑,这会让家长们觉得自己必须管控好孩子的教育方向,于是越发想利用自己的身份控制孩子的行为。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孩子的“不听话”“不服从”,让家长感觉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并觉得孩子在慢慢失控,这种错觉又加剧了父母自身的不安与焦虑。

对于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来说,若要改善控制欲,就必须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克服内心想象的焦虑和失控,学会接纳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试着这么去想:孩子总会离开我们的身边,他们需要独自去追寻更宽阔的天地,家长能做的,就是懂得及时放手,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独自去飞翔。

同时,对于控制欲过强的家长来说,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要只是要求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积极乐观地朝着目标不断前行,家长自己也要从现在起,改变自己,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给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激励。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转移注意力,寻求自身的兴趣爱好并投入其中,丰富自我生活,如此可有效缓解因想象失控所产生的各种焦虑。

3.学会换位思考,降低自己的控制欲。父母与孩子在知、情、意、行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父母应避免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喜欢的综艺节目、明星、时尚等,在没有严重的价值观、人生观冲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和尺度进行负面评价。父母也应该尊重、接受、适应文化观念的变迁,这样就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些时候,沟通可能不会立竿见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领悟的时间,也要给自己思考提升的时间[4]。

对于新时代的家长而言,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日常相处过程中,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当自己的“控制”行为发生之前,家长们应该反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孩子,而我的父母采取这种‘控制’行为,我会不会接受?”“我会不会埋怨自己的父母?”“我此刻的心情会怎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减少对孩子的过度控制。

4.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尊重孩子,建立起积极、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律意识。在日常交流中,家长尽量先不去评价或者指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因为只有这样,家长才可以看到孩子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想法,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帮助自己的孩子去应对现实问题。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多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对于他们做得好的方面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并不断进行强化。

对于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会教育孩子,也要学会自我成长教育。作为家长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心灵伙伴,关注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地修行并在保持自我教育的同时与孩子共同成长。

5.树立“边界”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庭教育中的“边界”意识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心理学上称之为“刺猬法则”。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对孩子管控过多、过严,对孩子的事情介入过多,就会混淆亲子之间的“边界”,这会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导致他们“权责不分”,最后也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精神上的无尽痛苦。作为父母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孩子虽然属于这个家庭,但是他们又独立于家庭。因此,家长既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感情联系,又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作为家长一定要引导他们将挑战转化为巨大的机会,从而让孩子获得精神的觉醒。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引领孩子去探索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究精神。孩子在學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不要心疼孩子走弯路,真正做到逐步放手。同时,整个家庭在作决定时,家长也要把孩子包括进来,让孩子参与家庭重大事情的讨论和决策,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沟通,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正如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所说: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应该是有进有退的,当孩子们需要自己去担当责任的时候,父母就退出来;当孩子们需要支持的时候,父母就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永远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

一个能决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一个能让孩子自己作选择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他们克制了自己的控制欲,敢于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要积极促进孩子的独立表达和决策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独自选择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他们探索自身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要相信孩子的人品和能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理,帮助他们对某些行为、问题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与天赋,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鼓励他们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1]兴彦斌.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J].辽宁教育,2015(06):43-47.

[2]杨皓.抱紧我放开我我们究竟如何面对父母的“爱”[J].检察风云,2017(14):67-69.

[3]景超.平息父子之争[J].中国石油石化,2017(16):27.

[4]罗静.警惕父母的控制欲[J].中华家教,2017(08):48-49.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家庭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