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老红军郝毅的家国情怀

2022-04-04闫荣安

文史春秋 2022年1期
关键词:雪山战士红军

闫荣安

在广西军区南宁桃源路干休所,住着一位年逾百岁、富有传奇色彩的老紅军战士,他就是广西军区后勤部原副部长郝毅。

郝毅不到15岁就参加了红军。在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不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离职休养之后,他始终坚守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懈奋斗,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的高贵品格和精神。

郝毅,又名郝秀金,1917年12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小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的苦难,水深火热的煎熬,让郝毅终身难忘。靠租种地主的田地生活,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地主豪绅的欺侮,骨瘦如柴的郝毅时时盼望着,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不受欺的好日子呢?就在郝毅12岁那年,他看到了希望。

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金寨境内继立夏节起义胜利之后,又爆发了六霍起义,白塔畈是六霍起义的一个暴动点,随后,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实行土地革命,贫苦农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郝毅家也和其他穷人家一样,分到了田地,喜笑颜开。郝毅一家切身感受到,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有活路,才能过上好日子。郝毅的父亲参加了村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他自己也扛上红缨枪,成为儿童团团员。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让天下穷人都过上好日子,1932年2月,在红四方面军第三次反“围剿”节节胜利的凯歌声中,郝毅报名参加红军,到少共国际团当战士。实际上,这时他刚过14岁生日不久,还是个孩子,身体瘦小,招兵的同志见他态度坚决,又很机灵,就破例收下他。

参军后,部队经常行军打仗,又苦又累,郝毅感到吃不消。幸亏有老同志的关爱,他们经常帮他背枪、背背包,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关心照顾他。老同志如父兄般待他,使他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战友情深。

1932年7月,在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郝毅的家乡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敌人将郝毅的父亲抓起来,威逼利诱,让他写信叫儿子回来。郝毅的父亲坚决不从,惨遭敌人杀害,还被斩首示众。郝毅得知这个噩耗,悲痛欲绝,更加激起了对敌人的仇恨,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为父亲报仇!一定要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在向西转移途中遭敌重兵围追堵截,恶战不断。郝毅回忆,湖北省枣阳土桥铺一仗,他差点牺牲。

当时,郝毅所在的少共国际团奉命阻击敌人,掩护主力转移。战斗十分惨烈,枪声、手榴弹和炮弹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红军战士与敌人殊死拼杀,双方伤亡惨重,到处都是尸体。完成任务撤退时,郝毅一看,他这个班仅剩下他和一个战友。敌人在追击,郝毅和战友就往山头上跑。敌人眼看追不上,就开炮轰击。郝毅和战友冒着炮火继续拼命地跑,沿途炮弹爆炸掀起的泥土、石块、树枝纷纷落在他们身上。突然,他听到身边的战友在喊:“小鬼,你受伤了!”郝毅一看,左腿鲜血直流。

这是郝毅第一次负伤。当时,他不顾一切地奔跑,并没有感觉到痛,可一停下来,看到身后的血滴,顿时感到疼痛难忍,跌倒在地上。战友赶紧从衣服上撕下一个布条,为他包扎伤口。好在只是皮肉伤,没有伤着骨头,郝毅忍着疼痛,在战友的搀扶下,继续前进。走着走着,郝毅体力不支,重重地摔在地上,昏迷过去。

待郝毅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他躺在红军救护站里。原来,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上山打扫战场,发现他还活着,就把他抬下山来,送到红军设在当地的救护站,而搀扶他的战友,已经牺牲。

敌人仍在围堵,部队连夜迅速转移。经救治好不容易才睡着的郝毅被喊醒:“走,到院子集合!部队要出发了!”郝毅站不起来,挣扎着慢慢挪到院子,可队伍已经出发。漆黑的夜晚,救护站就剩下他一个人了。郝毅想,这里已经被敌人包围,队伍已经出发,我就是爬,也要找到队伍,我还要继续革命。

就在郝毅坚持向前爬时,来了一个执行任务的红军战士。他见状,急忙找了一根棍子递给郝毅,说:“小同志,你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往前走。”随后离开了。有了这根棍子,郝毅支撑着站起来,拄着它,开始一跛一跛地艰难行走。

好不容易走到天亮,终于见到了一个红军战士,看样子是在等人,郝毅很高兴,向他一打听,得知少共国际团已经撤销,部队分别编入其他部队。他对郝毅说,我们是十师的,你就跟我们一起走吧。就这样,郝毅成为红四军第十师的一员。

部队在快速转移。郝毅不顾伤痛拼命地追赶,不时跌倒,伤口的血渗出来,染红了衣裤,他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跟上队伍,绝不离开红军。

郝毅带伤拄棍跛行,尽管不停地走,仍跟不上大部队行军,经常掉队。多次当他追上部队时,部队已经吃完饭又出发了,他又饿着肚子坚持行军。

让郝毅没想到的是,在此期间,还发生了要被“招亲”当“上门女婿”的趣事。部队在陕西境内短暂休整时,郝毅住在一个农户家。这户人家只有夫妻俩和一个女儿,家境殷实,人也善良。他们见郝毅负了伤,精心照顾护理。郝毅休息得好,吃的又好,伤好得很快,十分感激。几天过去,部队要出发了。房东大伯见郝毅长得英俊,又很机灵,有心把他留下与女儿成亲。他对郝毅说:“你伤还没有好利索,部队行军打仗很苦还危险。我的家境你也看到了,就一个女儿。你就不要走了,留下来当女婿,好好过日子。”郝毅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房东大伯的好意,毅然跟着部队出发。他想,我不能离开部队,因为革命没有成功,一定要取得革命胜利。

从1932年10月下旬到12月底,郝毅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带伤跟随部队转战,突破鄂陕边界的漫川关,两越秦岭,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北部的通江境内,行程约1500千米。郝毅也没有想到,他这个“三条腿”的伤兵,居然能跛着走下这1500千米。这时,他才刚满15岁。

这次负伤,留下了伤疤。后来,他常向来访者和青少年讲起这段傳奇的经历。

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巴中地区,开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郝毅由于年龄小,1933年2月被分配到在通江县王坪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当看护。

当时医务人员缺乏,郝毅年轻,有培养前途,医院便让他参加医务培训,到红军卫生学校学习。郝毅勤奋好学,后来成为一名军医。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郝毅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长征的艰苦卓绝,让他刻骨铭心。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踏上万里长征路。郝毅回忆,长征苦,最苦的是爬雪山,过草地。夹金山、党岭山等雪山,让郝毅惊奇,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高、这么多的雪山。座座危峰兀立,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寒风刺骨;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红军指战员穿着单薄的衣服翻越雪山,走几步就要喘一喘气,还不时遭受狂风、暴雪、雪崩的袭击。郝毅小心翼翼地艰难行走,看到不少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被冻死、饿死、摔死、淹没,长眠在雪山上。

这天,郝毅正疲惫地在雪山上缓行,看到路边凸起一块,好像是白雪覆盖的一块大石头。于是,他把包袱放上坐了上去。没想到,刚坐上去,“石头”就歪了。他再一看,积雪脱落,露出了一个人头。原来这是前面部队牺牲的一个红军战士。郝毅十分难过,默默地注视着牺牲的战友,又踏上了征程。

郝毅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远、这么可怕的草地。郝毅回忆:草地方圆几百公里是无人区,除了红军队伍,再也看不到一个老百姓和一只鸡鸭;草地上没有吃的。饿了,就拔草吃,那草太难吃了,实在难咽下去;晚上休息就是走到哪儿睡哪儿,经常半夜下雨,就被浇醒了;草地有很多泥潭,有些战士走着走着就陷进泥潭,仅仅挣扎几下后就连头都看不到了。

郝毅曾感慨地对来访者说,红四方面军长征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不同,是三过雪山草地,经受了更多的磨难,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草地上。这是张国焘另立党中央、分裂红军造成的,是个教训。我们要记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12月,郝毅在红军卫生学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刚满19岁。

坚定的信念是郝毅在革命征途上不竭的精神动力,也使他逐步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郝毅曾任陕甘宁边区医院医生、副主任,第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卫生队主治医生;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七一八团卫生队队长,第五后方医院副院长,第四十七军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后勤部副部长;回国后任广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2年晋升为副军职;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郝毅1983年离休,离开了工作岗位。可他牢记初心使命,继续践行党的宗旨,竭尽全力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

郝毅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自费走访了广西多个贫困村寨,慷慨解囊,资助上不起学的学生和受灾的群众等各种生活困难的人。湖北省枣阳市土桥铺是郝毅战斗负伤的地方。2005年6月,他向土桥铺小学寄去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并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激土桥铺乡亲的救命之恩。

据有关方面统计,郝毅先后资助过68名贫困学生,金额近20万元。

2016年11月,在郝毅虚龄百岁之际,家乡派代表到南宁看望他。他急切地询问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得知白塔畈已经没有草房,基本都住上了楼房,老区人民已经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时,特别高兴。他说:“我们当年闹革命不就是为了今天吗!一定要听党的话,跟着共产党走,没错!”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郝毅在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学校和单位讲革命传统教育课。他以自己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为例,讲好红色故事,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青少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为了讲好每一课,年逾古稀的郝毅克服重重困难,精心准备,注意用感人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吸引人、打动人,受到各个学校和单位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好评,郝毅成了南宁市有名的“红色故事王”。

据不完全统计,郝毅曾担任1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110多个学校和单位作报告530多场次,直接受众近21万人次。

郝毅离休后继续发光发热的感人事迹被传为佳话,多家媒体对他进行报道。他也多次被评为“老有所为奉献奖先进个人”“先进离休干部”“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受到广州军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军区的表彰。

2008年1月,年过九旬的郝毅给军区首长写了一封信,作为遗愿。

信中写道:“去世后丧事从简,不(进)行遗体告别,遗体送广西医科大作科研用。”

他在信中还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第一,不占国家土地;第二,破除迷信,我姓无,不信神,也不信“风水”;第三,不污染空气,不污染河流和海洋;第四,节约木材。他建议:“也可树葬。”郝毅还在信中写道:“在我病危时也不要通知亲朋好友,以免浪费经费和时间,待我遗体送到广西医大,见报即可。”“请干休所分别给湖北省枣阳市去信告知因反四次‘围剿’时,曾在该地区打过仗,负过伤几乎丧命,是该地区人民救了我的命;另外,请给安徽省金寨县去信,我生在安徽省金寨白塔畈,终点站在广西见报即可。”

从这封感人至深的遗愿信中可以看出郝毅这位老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博大的胸怀和不变的初心。他的心中,始终想的是党的事业,想的是国家,想的是人民,想的是他人。

现在,郝毅已经104岁,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护理,可他仍然关心时事,关心着国家发展,关心着人民的幸福安康。初心如初,不懈奋斗,这就是百岁老红军郝毅的英雄风采。文

猜你喜欢

雪山战士红军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少寨红军桥
征服雪山
十送红军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再唱十送红军
爬雪山
雪山历险记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