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

2022-04-02胡玉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时代新人文化认同

胡玉宁

[摘 要] 时代新人担负着继承中华文化精神、延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是时代新人建立文化认同、自觉和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实践逻辑,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是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开放性的过程,培育时代新人要在文化的认知和反思中增强文化自觉,在文化的鉴别和接纳中培育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转化和传播中创新文化实践。

[关键词] 时代新人;文化传承;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

[中图分类号]  G4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2)02—0008—07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of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HU Yu-n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bea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continuing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ng cultura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mpetence is the core literacy of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establishing cultural identity,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is a systematic, developmental, and ope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cultural awareness in cultural cognition and reflection,cultiva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acceptance and innovate cultural practices i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cultu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practice

我國当前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对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讲,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要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近年来,学界关于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理论及实践工作持续推进,教育学领域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人才核心素养的“5C”模型,认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枢纽。该素养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2]。相关研究和观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考时代新人的培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时代新人担负着继承中华文化精神、延续中华文脉、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科学理解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所内蕴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还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以坚定的信仰、科学的思想、高昂的热情、理性的力量投入到广阔的文化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文化理解与传承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本文旨在从学理上阐释时代新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理论蕴涵和构建思路,进一步拓展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研究视域,为相关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理论视角和逻辑路径,促进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有效转化、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性、时代性价值。

一 文化理解与传承对培育时代

新人的价值意义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实践层面的具象化表达,是连接宏观顶层设计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通道和载体,是党的先进教育思想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原则和标准。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的提出、推进、落实和评价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命题。目前,学界围绕科学内涵、目标要求、培育路径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已有的研究认为,时代新人应当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敏锐的创新精神等基本素养,培育时代新人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突出“德智体美劳”合力育人的效果,在实践锻炼中激发青年成长活力[3]。教育学领域细化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了人才核心素养的“5C”模型,具体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e)、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5C模型”从价值取向、认知能力、社会技能三个不同层次和维度勾勒呈现了我国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的人才核心素养内容体系和评价系统,具有引领性、普泛性、适切性,为进一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为全球推进核心素养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4]。

毫无疑问,文化理解与传承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培育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只有将其置于“育新人”的教育目标下去思考和分析,才能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描述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相契合。本文认为,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是由育人目标的价值本质所决定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蕴涵着深刻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导向,是时代新人具有中国根基和中国烙印的文化内核。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能够吸收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积极因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人才核心素养的维度来看,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不作用于个体素质能力结构的表层,其影响力和役使力通过作用于其他素养类型而释放出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一种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深层次素养。从实践逻辑上来看,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和传承表现为在文化的认知和反思中增强文化自觉,在文化的鉴别和接纳中培育文化自信,在文化的转化和传播中创新文化实践,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发展性、开放性的文化实践过程。

(二)文化理解是时代新人建立文化认同、自觉和自信的基础和前提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而言,文化是进行身份识别、确定意义边界、获得身份归属和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5]4,以文化认同为核心所构成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认知、情感归属、身份认同与思想价值体系,对个体(群体)的日常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力、规约力和形塑力。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主体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不是“文化回归和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他化”,是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转型的自适应能力、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6]188。对于个体(群体)而言,建立文化认同的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认同的螺旋上升过程,是一个蕴涵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个文化价值系统中,文化理解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和哲学文化观,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双重意蕴,是时代新人建立文化认同、自觉和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同作用于时代新人的文化实践过程,为文化认同提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形成了时代新人在文化实践中从内部自我反思发展到主体际性的高级文化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由古今的时间纵轴和中外的空间横轴所形成的文化坐标系中,时代新人必须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同时也要对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和判断。文化理解是时代新人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础,其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一方面,“本土的”文化理解有利于时代新人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思想、价值,全面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这是时代新人建立自我认知、获得身份认同、形成群体归属并认定自己的民族身份的前提,只有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觉的、理性的文化认同,才能明确自身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不断增强时代新人的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跨文化理解有利于时代新人实现对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的理性体验和判断。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交织和传播蔓延,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断以各种文化形式进行输出,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跨文化理解有利于时代新人在各种文化风潮中形成理性体验,辩证地认识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形成透过文化现象把握文化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文化认知,从而使时代新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自觉的行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不断感召时代新人释放文化创造的热情,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使命。

二 时代新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理论蕴涵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育新人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社会主体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决定力量,人才具有进步性、时代性、实践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层次性特征[7]。因此,“培养什么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变化和要求来培养契合时代发展、完成时代使命的人。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育新人的時代特征。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追求来看,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在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已不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历史文明的积淀,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和终极追求。文化理解和传承作为一种精神索引,能够引领人们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通过文化传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寻求文明的共识和创新。其次,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和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文化不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中所内蕴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同时又融汇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理解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需要正确的文化观和理解水平,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漫不经心的阅读就能够把握的[8]。这种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理解和传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从新时代育人理念的变化分析,“时代新人”作为育人目标的新表述和新要求,本身是一个具有理论扩容性和实践适用性的概念。从主体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时代新人是一个理想人格模式。所谓理想人格模式是指具体的“完整人”的人格理想,是对具体的“完整人”及其人格力量最佳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是一种对完美人格的精心设计,是对人格典范和楷模的仰慕、憧憬和追求[9]。从教育哲学价值维度分析,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体现了党对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教育方针蕴含的教育价值追求从工具价值到本体价值的转向,新时代教育方针表现为集政治性、工具性、教育性和社会性价值取向于一体的有机整合的教育价值内涵[10]。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现和要求。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维度“育新人”,蕴含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化逻辑,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的演化逻辑和创新发展。

(二)文化理解与传承呈现了育新人的价值取向

从教育层面剖析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问题,能够为我们理解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洞察视角,通过对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揭示教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之间所呈现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规律,从教育的本质层面呈现时代新人培育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其一,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教育的文化本质。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的文化逻辑内嵌于教育改革运行的全过程。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社会活动,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其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的文化传递活动,教育过程所产生的精神产品内化并蕴涵在培养的人才中,同时也蕴涵在所创造的物化的知识中,因此教育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和创造文化的[11]29。教育不是孤立运行的系统,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它的运行内嵌于国家的整体文化系统中,具有社会制约性。“时代新人”的概念或者理论本身仅仅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抽象的逻辑表达,培育时代新人不是通过抽象概念或理论阐释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育观念的全程嵌入、教育制度方案的实施推广,还是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等系列过程,都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因素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支配作用。我国已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培育时代新人必须坚实地扎根中国大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更高站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不仅仅是满足教育系统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是更深层次、更根本性地源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其二,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反映了教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教育的民族性关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转化、发展的问题。教育担负着传承中华文脉、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教育特色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所蕴涵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髓,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积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最后,教育的时代性特征表现为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性转变。教育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息息相关,教育经过不断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又有来自内部的因素,如教育需求和结构的变化、教育科学的发展对培养人的规律的新认识、教育实践反哺教育理论的新发展等都要求教育不断革新和完善,而文化因素是引发教育革新的深层次动因。

(三)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育新人的实践逻辑

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就是将理想人格模式与人才核心素养目标进行对接、连通和价值转化的过程,是细化和落实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的育人实践过程,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立德树人过程,体现了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逻辑。其一,文化理解与传承体现了时代新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文化实践过程中,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重要原则。具体来讲,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文化的时代性是指民族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出来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文化的世界性是指特定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包含有超越本民族利益而别的民族文化缺少的有益成分,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12]49-52。时代新人的文化实践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时间深度和空间广度上加深对古今文化和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文化内与文化间的系统互动关系中进行理性的自觉反思,提升对不同文化间差异和共性的鉴别和接纳,以平等、尊重的包容态度和国际视野看待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积极理解与良性互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其二,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依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源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决定了时代新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化的实践过程,一方面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内视化,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其生命力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表达或理论概念就能够实现的,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才能彰显其真理性魅力。时代新人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境遇的本质进行反思和把握,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作为不同历史时代精神的内在本质性差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直接关系文化自信理论建构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更要从文化外部来审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态势,汲取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 时代新人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构建思路

(一)在文化的认知和反思中增强时代新人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时代新人作为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意识,是建立在对文化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科学认知和客观评价。其中,文化认知是文化反思的基础,文化反思是文化认知的逻辑发展和必然归结。这种认知和反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螺旋的、趋于完善的文化积累过程。

首先,时代新人文化认知的基点应源于对中华文化深刻的“自知之明”,既包含对中华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等实然情况的科学认知,也包含对中华文化的精神蕴涵、价值意义的客观评价。时代新人应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将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置于中国历史的大时空背景中去考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从封闭落后到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文化自觉之路。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的文化都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整体,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潜隐地影响与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改造人们的行动,进而对经济、政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时代新人要清晰地认识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警惕“经济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的认知偏向。

其次,时代新人应以平等的视角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在跨文化理解和交互中形成深度的文化反思。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叠加与交织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背景,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多样文化在同一时空的接触、碰撞、竞争中势必要引发超越物质层面的文化交往、文化冲突和文化比较。时代新人要在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中理性分析本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他者文化的区别,合理评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形成条件,以平等的视角理解彼此的关系,以互鉴的原则作为发展的参照,要警惕“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向,不断建构从文化表层到深层内核的认知逻辑。

最后,时代新人应具备以人类情怀为底蕴的文化精神,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局限性的文化共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价值观,具有明晰的思维指向和文化内涵。时代新人应具备开放的、包容的、共享的文化态度,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性质、历史地位、形成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警惕和克服“文化霸权”和“文化割据”引发的文化危机,以超越民族局限性的文化反思去理解、透视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清晰定位,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文化,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中国特色的伟大贡献。

(二)在文化的鉴别和接纳中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必须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对各种文化观念的是非和适用性的鉴别中进行理性的权衡和接纳,进而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认识和认同,只有建立在这一有机整体基础上的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首先,时代新人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3]。时代新人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努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

其次,时代新人要用现代文化意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鉴别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理性的分辨和判断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理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传统文化因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因素,在应对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上,必然存在天然的不足。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时代新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系统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学习百年党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对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把握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复古主义思潮,保持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双重面相,警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最后,时代新人要对特定文化现象、文化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客观分析,不断提高文化敏锐度和洞察力。面对时代的日新月異和世界的深刻变化,时代新人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积极主动地去分析思考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敢于质疑和批评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文化现象,对文化现象背后的规律和价值含义做出具体分析和科学解释,不断提高批判性反思性的文化理解能力。

(三)在文化的转化和传播中创新时代新人的文化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代新人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文化实践中要把握双创原则,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特质和优势,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力,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首先,时代新人要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坚定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保障[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凝聚和阐释了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价值和公民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哺育和引领,时代新人要将文化理解与传承自觉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旋律,贴近人民生活,激活傳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次,时代新人要保持文化开放性的态度,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中不断增强文化的适应性。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具有时空叠合的基本逻辑,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特性,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文化价值理念在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不断积累、聚集和演化、革新的历程。时代新人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的重要构成,在主客互动实践中要保持文化开放性的态度,立足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现实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能动性的挖掘和阐发,继承中华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普遍真理性的文化精神,同时也要建构性地“推陈出新”,超越传统文本语句的历史情境性与现代社会进行关联与连接,在新时代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视域下阐释传统文本的当代价值,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普遍性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和转化,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最后,时代新人要善于借助媒介技术创新文化内容和表达形式,不断提高文化的传播力。时代新人是走在时代潮头的先锋力量,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对新生事物、新兴技术、新潮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面对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发数字转型的时代特征,时代新人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积极推动数字创意、数字人文、数创平台、文化数据等在文化资源中的应用和创新,对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中的新体验、新感受、新想象和新诉求进行符合当代价值导向、精神特质的文化表达,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再现和跨圈层传播力,发挥时代新人在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时代新人在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的青春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 刘妍,马晓英,刘坚,等.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9-44.

[3] 冯刚,王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7.

[4] 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8.

[5]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 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J].学术论坛,2010(10):20-23.

[8] 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J].红色文化学刊,2018(1):106-108.

[9] 陈秉公.深化教育改革与当代理想人格模式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6-9.

[10]徐红,董泽芳.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60年嬗变:教育政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7-10.

[1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12]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5):6-10.

[14]冯刚.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6):12-18.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时代新人文化认同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