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队伍培养的机制创新

2022-04-02谭红梅张德波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谭红梅 张德波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人才队伍培养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针对日新月异的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对其培养机制进行创新被有识之士提上议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人才在未来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重担,因此,从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举办定期学术交流活动,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联合红色文化资源基地,扩展研究生实践平台等诸多手段出发使其又红又专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生;机制创新

当前,多数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选择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置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在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每个方向上的研究生虽然都要学习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基本性课程,但是他们的专业方向存在极大不同。部分学生存在只专注于自己的小方向盘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性,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诸多懈怠之处,因此,学校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各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国家教育方针制定、学校研究生培养行政管理人员、导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努力。

一、培养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1、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相辅相成

教育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课程需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投身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发展期贡献自己的智慧。国务院一直没有落下脚步,教育规划紧跟时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然后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选择新时代的方式,而不再是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一本正经的坐在下面听,这种方式不易唤起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还会上课走神,认为这是在强迫他学习。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有其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想看书、想听课的兴趣。只不过是学校的学分与考试在逼着他们学习而已。现在,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些改革,让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采用新的培养方案,这会让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与培育又红又专的思维创新性人才队伍相辅相成

青年人由于对新生事物有强大的接受性与包容性,他们很容易就会获取当今世界学术发展的理论前沿成果,很容易了解自身所处环境是否适合培养自己,从而对他们的大脑造成激荡,使其思维极度活跃与开放。刚好,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在不断地对当代青年人提出一些新时代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成长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研究生群体来说,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研究生,他们整日沉浸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在其老师的指引下对当今时代实践的发展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以此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让实践的真理指导实践,其中向大大的一部分成员在日后会走上学校、党建机关一线岗位,用他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给更多的老百姓、更多的学生,也就是说,祖国的下一代、人民大众能不能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如果他们成长为一个又红又专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信念坚定者,他们就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宣传教育身边人,以此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与打造学术活跃、信仰坚定的校风、学风相辅相成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学校扎根,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如果家里暴力恒生、人人自私自利,只专注于金钱,那笔者觉得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幸福。大学校园,应该是青年人进行文化交流,相互探讨自己脑中的某些灵感的自由言论场所,大学校园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对当前世界学术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进行学习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大致有五个方向,虽然在细化上所学内容有差异,但其实他们都必须打牢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最接近我们国家指导思想的学科,长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学,从中汲取智慧来应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攻坚期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重大的问题。一个拥有学术活跃、信仰坚定的校风与学风的校园,是人人都喜欢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在高考时选择报考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了。

二、培养机制创新的现状

1、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才缺乏,指导学生人数较多

对于优质高校来说,在人才引进这方面有很大的福利政策的支持,会吸引相当部分有理论素养、有资深水平的导师人才队伍,在教育与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极大地公平性。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双一流”的高校来说,他们的知名度较低,对导师人才队伍的福利待遇可能存在部分有待改进之处,因此,这些学校就存在着一个导师会带多个研究生的状态。而且本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师人才就不是很多,只是随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大会上的讲话,各个地方开始重视对高校思政课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开源,但是,需求的数量总是比供给的数量要大得多。更不要说相当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师身兼行政职务,自己本身也要从事科研工作,这样就更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导致了他们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关注。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诸多的学术不端事件,其中相当多人处于导师资格,这也是其思想品德修养不过关的表现。

2、学院培养计划不明确,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学术研究对象

每个学校在新的学生入学之前都会让学生了解一下自己学科的培养计划究竟是什么,以便讓学生对其今后将要走的道路明确方向,也会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自己的个人培养计划表,但是,这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给出的培养方案是一个大方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术研究范围进行认真的学习,这个培养方案的内容制定上比较粗略,只是根据学生毕业时学分的要求进行大致的分类,比如说规定参加学术会议、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推荐阅读书籍等;第二,学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较浅,不能很好根据学院给出的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计划,比如,A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培养方案,推荐学生阅读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必须要阅读的经典著作,但是却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相关的名家的著作,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运用自己的手段去搜集资料,这其中就会存在一些不当的信息,会浪费其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学术研究对象或者说认识进度缓慢。

3、学校研究生行政人员不能及时根据国务院政策调整研究生培育方案

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日益重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人数,而且国务院总是在不断地调整培育优质型创新型研究生的方针,并下发多项相关的办法,以此让各个高校重视自己学校研究生人才队伍的培育。但是,还是会有部分高校的行政人员不能够及时根据国务院的管理办法调整自己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他们看不见新时代的人才在能力培养、素质拓展这一块的需求与日俱增,还只是固守传统的课堂知识学习闭卷考试的那一套,虽然说闭卷考试的形式要简单一点,但是对学生的思维塑造过于古板,不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开拓。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必须要融入到自身的建设中的重要方案,他的作用不可小觑,比如说B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当中有一条研究生每一学年必须参加四次校外学术论坛,并且必须在每次论坛后提交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该论坛学习心得,但是学生离校参加学术论坛的报销费用只有一次,这一点笔者觉得不是很人道。

三、培养机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1、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对于大部分新入学的研究生来说存在晦涩难懂之处,这很正常,不能因为这些文字距离我们一个多世纪了就不再深入学习了,毕竟学科专业的性质在这个地方,不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还是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们的理论到底是什么,只有扎实打牢自己的理论基础,学会融会贯通,才能够针对现实的实际问题给出正确的方针与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需要与一百多年以前的马克思对话的,其对话连接的桥梁就是马克思留下的经典著作,在学校,也会开设一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课程,只是不同的学校学习时长稍有区别,笔者的建议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多久,那这一门课就需要学生学习多久,必须打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让他们不仅能够对话“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还能真学、真懂、真信、真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代新理论新思想面对面。

2、举办定期学术交流活动,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除了在必要的上课时间外,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也会很有收益。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用自身资源,邀请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水平的专家教授到自己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也可以将自己获取到的距离本学校不远的只要学生能够保证自身安全的部分有深度、适合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通知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参加与学习交流,这不仅可以扩大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品格,塑造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维。其实,学术交流活动不在数量多少,而是这种学术活动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所能够学习吸收到知识的,可以举办定期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一个传统,比如说A校的翠湖博士论坛,每周都会邀请学校不同学院的老师开一场讲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与否。举办定期学术交流活动,在这里特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其思想价值观念变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联合红色文化资源基地,扩展研究生实践平台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是不分场合的,学習是不可懈怠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来说,不仅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要从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要学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涵养,然后与社会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要不断建设自身,加强自己学科的建设,积极走出去,积极推动学生走出去,联合红色文化资源基地,扩展研究生实践平台,比如说革命领袖的故居、红军长征的足迹、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下到这些基层去做一线的讲解员,这不仅能运用他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历史,也能让他们在红色文化基地更加了解某人物、某事件背后更深的层面,更能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增加他们的视野,打开这些研究生的格局。

四、结语

学科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我们不能盲目,而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以适应其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研究生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仅有理论的层面,还有应用的层面,特别是针对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更迭换代速率提升,更要求研究生把握住学科发展脉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信念,用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基础指导建设社会的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研究生不仅认真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去到一线的纪念馆、博物馆增加他们的阅历,坚定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做新时代的不求任何回报只求国家能够继续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简介:谭红梅(1997—),女,汉,重庆万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第二作者:张德波(1983—),女,汉,重庆万州。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