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事不可缓”:孟子民生思想的价值意蕴

2022-04-02李静

关键词:价值意蕴孟子

李静

摘  要:孟子十分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针对围绕如何治理国家一事,孟子提出了“民事不可缓”这一重要思想主张,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孟子的民生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深刻。其中,施行仁政以保民的治理之道是孟子民生思想的顶层设计,制民恒产取民有制以惠民是孟子民生思想的实践路径,兴办学校教民明人伦以育民是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在价值。孟子民生思想蕴含着深刻内容,其丰富的哲理对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生思想;价值意蕴

“民事”涉及范围广,古往今来,民生工程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上位者,要把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当成刻不容缓的责任,把关心人民疾苦当作最为急迫的任务,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做到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就会实现“天下之民至焉”的良好局面。如果“為民父母”不关心民事,那么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如何体现出来?为此,孟子说道:“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因为在孟子看来,“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不仁而在高位,是残害百姓,对国家也极为不利,国家能够存续下去的,那真的是侥幸。正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只要君主端正了,民事也就有着落了,民心也能凝聚起来了,国家也就安定了。要重视民事,在政治方面,就要从顶层设计上施行仁政以保民继而实现治国之道;在经济方面,要从实践路径上制民恒产制定惠民措施实现富民之本;在教育方面,要从培养提升素质上兴办学校抓好基础教育实现育民之根。

一、顶层设计:施行仁政实现治理之道以保民

在孟子看来,保民才可以称王,当齐宣王问孟子要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才能够统一天下时,孟子回答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即孟子认为只有一切都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得了的。保民而王,足以说明孟子对保民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是他为统治者提出的最高为政目标,孟子自始至终都极力主张君王要通过仁政爱民的方式去获得天下。

统治者行仁政于民,就不能暴敛民财,欺压百姓,做出劳民伤财的事情。对此,孟子引述阳虎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即“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这句话虽然表面上是引述阳虎的话语,实际上表明了孟子本人的思想观点。孟子十分重视仁政爱民的重要性,若“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统治者不行仁政,暴虐和残害百姓,本身有危险,国家也有危险,综合国力也会削弱。因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为此,“欲为君”,就要“尽君道。”作为君主要尽君主之道,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尤其反对和痛恨在上位者为争夺利益以残暴手段发起剧烈和残酷的战争,因为战争只会让民众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孟子指出战乱频仍带来的残忍局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为了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漫山遍野;为了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遍布全城,这就是所谓的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这样人应该受到刑罚,对此,孟子接着说:“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可见,不仁者不可与之言。“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仁的人,如果可以与他进行深入沟通和商榷,就不会存在亡国败家危险的可能性了。

君主实行残暴的统治,本身就是一种残害和抛弃自己与国家的行为,是不仁义的体现。而仁作为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作为人类最正确的道路,怎么能舍弃呢?为此,孟子指出:“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暴自弃者出言破坏礼义,自身不能居仁由义,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因此,孟子强调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在孟子看来,残暴的统治只会加剧社会动荡,失去民心、国家和天下。上至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下至士庶人,如果不志于仁,便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甚至死亡。为此,孟子指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有恶醉而强酒。”统治者不仁,就会失去民心继而失去天下,如果好仁,百姓就会向仁德仁政归附,纵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做不到的,反之则不然。因此,孟子说道:“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因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均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上》)可见,在上位者若不施行仁政,对自身,对百姓,对社会和国家来说,危害甚大,是极为不可取的。

为政不为民,百姓民不聊生的形势就会更加严峻,这和“率兽食人”,用“梃与刃与政”残害百姓,“上慢而残下”是类似的情况。“率兽食人”的暴政必将失去民心和民众。孟子认为,要得民心,就要施行仁政,而不是暴政。孟子结合社会现实和民情疾苦,分析了为民父母不主动作为就会失去民心和天下的严重后果。孟子与梁惠王对话中通过以“梃与刃与政”残害百姓的异同分析残酷的社会现实,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于民。他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不关心民众疾苦,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得到百姓的拥护,让别国的百姓也归附于自己的国家呢。因此,民众不加多就属于正常的现象了。若民众不加多或减少,对一国的君主而言,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即将往衰亡的不利趋势发展了。对于类似的困惑和恐惧,梁惠王对孟子说,其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与邻国相比,自己国家的民众并不加多,为此感到烦恼。孟子回答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回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接着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更何况,现在的情况不止如此甚至更糟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与行为规范约束和惩罚这种不良现象,富贵人家的牲畜吃了穷苦人家的粮食而得不到严惩,良心不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继续为非作歹,民众的利益就会得不到根本保障,百姓也不会主动为做长官的考虑或为其牺牲自己保全长官了。因此,当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穆公对老百姓不主动去替上级长官牺牲而困惑不解时,孟子回答道:“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统治者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要残害他们,老百姓也自然不会支持和拥护他的上级,也不肯积极用行动主动替上级牺牲自己的性命。

由此可见,君主要把关心民众的事情当成最为急迫的任务,就要行仁政。如何才能做到行仁政于民,孟子提出了丰富的思想主张。孟子与列国统治者多次提及施行仁政于民,行仁政后的效果要体现出民众无憾于养生丧死;能够省刑罚,薄税敛;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等都愿意互相往来交流沟通。总而言之,统治者以仁德来治理天下,民众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一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是实现最低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对普通百姓而言,只有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与发展规律,通过日常劳作收获来解决温饱,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孟子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在孟子看来,只要不妨碍生产,不滥捕鱼类和乱砍树木,那么粮食和鱼类就会吃不完,木材就会用不尽,百姓对生养死葬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而这种仁爱开端的推广和扩充是其他力量无法阻止的。二是天下各类人士愿来往于本国。关于发政施仁,孟子还建议齐宣王从根本着手,他说:“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认为,只要君王能够改革政治,施行仁德,那么,天下的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等等都愿意到齐国来,没有人能抵挡得住,尤其是当“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那么,在此时“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继续说道,“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孟子引述孔子的话,强调了老百姓被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暴虐政治折磨的情势下,统治者若行仁政,民众将悦之。

孟子又归纳了关于施行仁政的五项举措,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五项仁政理想措施若实现了,那么就会无敌于天下了。概而言之,要保民,就要从顶层设计全局考虑,通过在上位者施行仁政以安定天下百姓。

二、实践路径:制民恒产取民有制以惠民

恒产决定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也就是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或做得更好。至于一般人,则很难做到有“恒心”,或者根本就做不到有“恒心”,若没有“恒心”,就会胡作非为,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孟子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由此可见,一定的产业收入决定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因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恒心”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就要在拥有一定“恒产”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和树立起来。因此,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以促进平民百姓去树立和践行“恒心”。

制民恒产以保民。孟子强调古代的明君要“制民之产”,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而不是等到他们犯罪了再加以处罚,那样就相当于陷害。孟子说:“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以保民富民,就要从根本着手,让民众拥有“恒产”。因此,孟子提出了民众拥有恒产的标准,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分别与梁惠王和齐宣王的对话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民众拥有恒产的理想措施,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文王西伯善于养老,孟子认为他善于养老的关键就在于他行仁政制定理想的土地制度。他说:“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可见,民众拥有了一定的产业,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不再为温饱发愁,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奉养自己的老人。奉养老人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子女尽孝道的基本体现,也是践行“恒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总之,孟子关于“制民之产”的理想措施,主要是为培养民众拥有一定的恒心,培养恒心就要先拥有一定物质基础,把民众从水生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能得以安定。统治者只有朝着改善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目标去努力,那么要凝聚民心,赢得天下,其他力量是无法阻挡的。

在孟子看来,要让民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惠利,建设好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民生任务。子产在主持郑国政治时期,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认为,这只是小恩小惠,是在上位者不懂民事罢了,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孟子说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仅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章句上》)好心好法必须相互配合而行,因此,孟子便指出:“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章句下》)桥梁道路修缮好了,渡水过河的难题也就解决了,这样才能标本兼治,解决本质问题。民生基础工程不可缓,它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重大工程,不能只借用一时的巧力去解决眼前的困难就认为万事大吉,而是要从长远谋虑规划,真正打好民生根基造福天下百姓。因此,为民上者要改善民生状况,就要做该做的事,尽心竭力而为之。在上位者最该做的事情即为民做实事、做善事,以民为本,务实为民,带领民众勤劳致富,巩固国力,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总而言之,有了“恒产”,才能“事父母”,“畜妻子”,能够“养生丧死”而无憾,黎民百姓不再为饥寒和生老病死忧愁烦恼,“然后驱而之善”,才会养成“恒心”,即引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用余力去培养和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即要以民为本,为民的长远利益考虑。在孟子看来,惠民利民的事情要及时去办,不能因为条件有限而寻找借口和理由拖延或者拒绝不办。当戴盈对孟子说:“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回答说:“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明知不合理不合道义的情况下,不但不及时制止,还要解释掩盖这种不符合仁义道德的行为,这不是君子的作风。孟子还主张古代的统治者要认真办事,礼爱臣民,节省用度,多做惠民利民的事情。他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取民有制就要做到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在深刻反思曾经强大的魏国在他为政期间,竟然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是为奇耻大辱,因此便与孟子讨论如何才能为战死者报仇雪恨。孟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由此看来,只有统治者为民众的切身利益着想,民心聚,国力强,纵使有坚甲利兵攻击,百姓也不至于退缩逃亡。

因此,孟子一直都强调要薄税敛,要用合理的方法征收田税。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上》至于取于民有制,孟子就田税收取形式提出了建议。他说:“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接着又提出了具体的理想实施办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事实上,孟子的建议要在全国推广和实施,就必须面对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诸如地理面貌情况,家庭人口数量状况,南北气候差异等等诸多因素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会对这种田税征收办法的实行造成一定阻碍。但孟子仍然把这种理想主张寄希望于当时的统治者,希望经过在上位者的修饰调度,惠民利民的政策可以得以具体实现。

三、内在价值:兴办学校教民明人伦以育民

孟子重视民众的基础教育,在他看来,当人民的生活有着落了,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引导他们走上至善的道路。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开办学校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并教导人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也即当人民有了恒产,国家也安定了情况下,就要往提升民众的人格修养方面去努力,因为民众的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国民素质、国家形象和国家的精气神是相辅相成的,在历史上能走得长远的国家,其国民性格、素质、形象和精气神一定是具有大国的典范和气度。

因此,孟子多次强调兴办学校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基础教育来实现育民的基本任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好好地办些学校,持续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训导他们,那么,人人都会敬老尊贤,拥有恻隐同情之心,礼让长者,自觉为老人服务,须发花白的人也就不会头顶着、背负着重物件在路上行走了。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才能推行好的行为习惯,践行良好的做法。尽管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具有不忍人之心和恻隐之心,但如果一心只讲究吃喝玩乐满足口腹之欲,而不顾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培养,那么就会受到别人的轻视,就会顾小失大,顾此失彼。因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其大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因此,孟子认为,如果吃饱了,穿暖和了,住得安逸舒适了,如果是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加以引导,也就和禽兽差不多。毕竟“所不学而能者,所不虑而知者”的良能良知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多数的人还是要通过善教来引导才能实现至善至美的盛德。对此,孟子提倡要教以人伦,他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通过教育,让民众明白并践行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做一个有别于禽兽的,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明理达性和拥有良好恒心的人。孟子继而引用尧的话语强调教以人伦的重要性,以表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即“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除了教给百姓稼穑的技艺,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人伦来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司其职,然后加以提携和教诲。

因为在孟子看来,实施基础教育教人以善,修养心性,才能形成“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的良好氛围。年轻人就应该用闲暇时间来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道德,而且运用这些道德,在家便来侍奉父兄,上朝便来尊敬上级。孟子还认为,如果在上位者没有礼义,在下的人没有正确的教育,那么违法亂纪的人就会兴起,国家终将会走向灭亡。孟子说:“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离娄章句上》)由此可见,兴办学校加强教育引导百姓趋善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拿善来服人、养人,天下的人才会归服,对此,孟子说道:“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者,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章句下》)通过好的教育来影响和熏陶教养人,民众思想统一,民心一致了,统一天下就顺理成章了。因为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它,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配合良好的政治才能得到百姓的心。为此,孟子指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可见,善政和善教是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总而言之,孟子民生思想注重以解决好民事为本,凡是和民众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刻不容缓,应该当作头等大事来解决。古往今来,办好人民的事情,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时刻放在心上,关心百姓的安危冷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在上位者的奋斗目标,落实相应的民生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惠利,这样赢得民心和天下就轻而易举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要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成果,就要继续发展好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以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等问题,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孟子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你好,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