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2-04-02宋飞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通信远程计算机

宋飞

关键词 计算机 远程 网络通信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资料的传输路径是从发送者直接到接收者。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这种理想状态[1] 。借助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让空间不再限制资料传输,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直接联通,实现实时资料传输,完成信息共享,大众可以在家了解天下事。发达的信息传输体系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信息生活,也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强计算机远程通信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已是大势所趋。

1计算机远程通信技术

1.1概述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前者又包括硬件、软件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不仅是计算机高速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机设备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能够完成各种指令、实现多种功能以及完成数据的存储、展示等需求。而通信技术主要是确保信息通过某种特定的数字形式实现较快传输,通过多台计算机可以确保在较远的物理间隔情况下也能实现通信顺畅。

1.2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网络远程通信技术就要先了解它。下文笔者将简单梳理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将计算机与传输彼此进行连接,形成网络。在该网络中,同一计算机或是不同计算机都可以进行信息传输,从而在彼此互联的基础上形成了计算机网络通信。

从数据传输来看,一个完整的通信过程就是在网络中实现两个或是多个设备之间数据的顺利传输。从数据通信层面来分析,要实现全流程通信,第一步是在数据传输方之间形成符合传输条件的物理路径;第二步是在确保物理通路顺畅的基础上形成数据链路,确保数据能够完成传输和接收;第三步是完成数据传输过程后,设备之间的联系要断开。

从通信技术的角度分析:第一,计算机中的数据需要通过应用层,并在应用层接受DNS、FTP、HTTP等各类协议的格式化操作;第二,数据经过处理后进入传输层,这一层会利用TCP、UDP 协议实现数据通信等功能,同时要对数据实施二次封装;第三,经过传输层的数据会进入网络层,这里可以让通信双方在系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递,由此传输层不需要过于关注数据的传输路径的具体情况;第四,数据进入数据链路层。这一层位于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能够向上实现数据传输,但是这里的数据传输与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有一定区别,这一层的关注点是网络中有直接关联的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且数据最后的归宿是物理层。这也是网络的最下面一層,物理层的作用是确保物理链路原始数据传输的顺畅和准确。在这一层中,数据会依据一定形式在一定介质中完成传输,这里的数据可以是电磁波,也可以是光信号等多种形式,而各种线缆或是空气都可以充当介质。

2实例应用分析

2.1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微信

微信的研发和运营单位是深圳的腾讯公司。其主要功能是实时通信,用微信交流十分方便,且其界面干净,受到大众喜爱。微信实际上是建立在C/ S 架构和P2P 通信模式基础上的通信工具,当用户进行登入登出的操作的时候,C/ S 结构发挥作用,用户进行通信、发送信息的时候,P2P 通信模式开始工作。

微信的技术逻辑是:第一,当用户输入信息进行登录操作时,微信客户端启动TCP / UDP 协议,将实时数据传输到服务器,通过与数据库信息的验证后,服务器会给客户端反馈登录许可,据此用户就能顺利完成登录操作。在信息传输验证的过程中,不管是TCP协议还是UDP 协议,一旦完成登录操作,微信都会形成特定的TCP,确保用户能够维持在线状态。此时就要开启相匹配的端口,如果找不到匹配端口,就无法使用微信。

第二,当用户进行信息交流、实时传信的时候,为了确保信息传送的即时性,消息一般采用UDP 协议进行传输。但是,UDP 协议只负责发送信息,并不能确保对方收到信息,因此信息传输缺乏可靠性。所以,为确保消息发送即时、内容可靠,微信客户端选择上层协议:用户1 发出的信息先形成数据包,并通过UDP 协议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获得数据包后,再采用UDP 协议反馈给客户端与之匹配的应答包,进一步提升消息传送的可靠性。如果用户1 没有收到服务器反馈的应答包,那么系统就会发出信息发送失败的提示。要确保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联系畅通,就必须保证一定的网络的传输速度。

第三,发送信息的双方在使用资料共享的时候,发送者向服务器输出发送文件的指令,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会传输给接收者,之后需要接收者确认是否收到文件。如果接收者发出确认接收的信息,服务器将会把发送者的IP 传输给接收者,接收者可以开启连接,二者连接畅通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文件传输,如果连接没有顺利接通,那么会启动服务器的中转指令。

2.2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网课直播

网课借助网络打破了是师生间由于物理因素带来的限制,从而实现直接联系。面对面授课不再受限于同一地理位置,即便距离遥远也可以实现[2] 。互联网在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那网课的视频数据怎么借助它实现了传播呢? 实际上,传输借助的是实时视频串流这一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

实时视频串流可以实现视频数据不断地传输,其就像水流。所以,需要网络数据有着比视频数据更高的传输能力,否则就会造成接收方看视频不流畅等问题。对屏幕数据进行一帧一帧地采集会造成视频数据容量较大,此时需要更高的带宽资源才能顺利传输,给网络带来巨大压力。所以,为了不影响观看,可以适当降低图像质量进行传输,也就是压缩视频数据。

在进行网课直播时,客户端对老师的音/ 视频进行采集,进而把数据送入编码器,通过封装、压缩等格式化处理,得到MP4、FLV 等特殊格式的数据;然后,把每段视频借助转码器加以切割,定出单位时间传输的位数,借助流媒体协议如HLS、RTSP、RTMP 等,把数据从教师客户端传输到服务端;其次,通过服务器实现数据分发,利用多重网络设备最终分发至学生客户端;最后,学生客户端收到相关数据后进行合并和解码。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就能够完成教学视频的传输。同理,作为学生客户端,也能反向进行观点表达和数据的传输,发回老师客户端,从而使双向传递教学信息更顺利。gzslib202204021842

2.3在企业办公间的应用———TeamViewer

如今,很多企业向着信息化办公的方向发展,从而从现场服务中解放出来,通过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術实现数据服务,以现代化的远程控制软件加快了办公速率,使得企业节约了人力、物力,效率大为提升。目前, 作为最主流的远程控制软件之一的TeamViewer,可以将两台计算机进行直接连接,其中控制端可以不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有互联网便可以对被控端进行直接访问,各种数据交流如远程摄像头、远程桌面、文件传输等都可以轻松实现。

一般来说,借助TeamViewer 实现两台计算机的连接有三步:首先,发起连接请求前,需要确定准备连接的计算机。进行TeamViewer 登录时,服务端将给出与MAC 地址相关的唯一的ID。如果要实现和该计算机的连接,就需要发起请求,并把该唯一的ID 传给服务端,再由服务端将该计算机有关信息加以返回;其次,获得待连接计算机的相关信息之后,就需要快速加以连接。若需要建立联系的两台计算机实现直接通信,就可以实现两者间的端对端连接(P2P 连接)而无须第三方参与。

2.4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远程医疗技术

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所以很多医疗资源位于人口较多且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多在大中城市。而在小城镇或农村等地则资源稀缺,造成医疗供需失衡,这一问题有望通过远程医疗技术而得以缓解:首先,偏远地区的患者可以借助该技术实现远程问诊,从而接受专家的诊断;再者,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也可以避免患者不断转院带来的成本和身体风险,使患者能够专心治疗而避免旅途奔波,减少交通和住宿的开销。远程医疗技术主要分三个不同部分。

2.4.1远程医疗诊断系统

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借助计算机远程网络通信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专家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能够把患者症状借助音频、文本和图像等方式进行传输,从而在患者和医者之间建立一个实时的数字化平台,进而快速实现专家会诊,而不必辛苦奔波,即使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也能够实现面对面诊断的效果。如果患者病情复杂,需要联合多位专家进行会诊,也可借助该平台实现多方会诊,从而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专家集结起来,一起研究病情。

2.4.2远程医疗监护系统

如今,现代化医院中的很多监护仪器尽管功能强大,但一般都占据很大空间,有着较大功耗,多难以携带或搬运,且由线缆连接,只适合住院的患者使用而不适合需连续实时监护的患者使用。如果能够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进行新设备开发,从而不再依赖于线缆,便能够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实现实时监测,然后将数据进行实时传输,使服务端获得即时数据。

2.4.3远程医疗教育系统

医疗教育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有着和医疗资源相同的特点,所以农村等偏远地方的医护人员也没有较好的资源。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帮助中小医院提升整体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实现大医院医疗专家的经验及理论传输[3] ,并可以实现病例分享,从而使基层医护人员也学会相关知识。另外,借助该系统可以实现医疗专家的手术过程的实时传输,从而使基层医护人员学习和观摩,以提高相关技能。

3结语

猜你喜欢

网络通信远程计算机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基于网络通信的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远程诈骗
网络通信中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基于网络通信的校园智能音箱设计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谈计算机网络通信常见问题及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