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策略

2022-04-01蔡炜

体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學策略中学体育教会

蔡炜

摘  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结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从两者的共性问题角度出发,平衡教学中的供求关系。传统的体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下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教学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配置。借助体育课一体化教学中“教会、勤练、常赛”三驾马车的驱动作用,创新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中学体育;教会、勤练、常赛;教學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3-0013-03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一体化教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解决经济领域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此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括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的概念,需求侧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个要素,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经济领域的灵活运用,也为当前体育课堂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对于体育课堂中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已演变成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体育教学中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针对该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点对点、面对面地细致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体育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文的逻辑概念主要是指:在需求侧主要有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供给侧则需要依靠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教会、勤练、常赛”的三驾马车驱动作用(图1),使教学过程中供需关系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困境。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提高学生体质的迫切需求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在体育中考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虽然部分地区的中考方案不断优化与改革,但是依据体能测试结果作为考试的硬性评价标准,往往难以解决学生体质的根本问题。体质问题还涉及微观层面的细节问题,往往学生是“学不会、学不乐”,课堂参与有效练习时间过少[1]。不能只是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的体质现状,还需要精确化到班级和个体,精准化制定分析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案设定。

(二)均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矛盾问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注重运动基本能力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往往忽视了学情,没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过多的生搬硬套难以推动技术学习,学生学习的基本技战术难以在实战比赛中运用。体育学科由于其独特的开放性,更需要准确的学科视角定位,不同于语、数、外、政、史、地这些科目,强调逻辑思维和知识的累积,体育学科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是需要讲究递进规律,在运动项目练习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过多的被动灌输学练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的作用甚小。核心素养要求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重视健康行为的养成,注重积极情感的体验。体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主要是调整体育教学工作的内部结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效发挥体育工作的各环节资源。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强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作为引导者来带动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多样化体育教学需求,教学模式要由之前的“供给灌输式”转变为“需求式”教学[3]。例如中考项目初中篮球教学行进间运球投篮,每次单一的练习往往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的练习密度太低,课堂练习效率低下,学生难以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其中难以纠正的问题就是脚步问题与投篮动作的衔接时机,大部分女生运球不稳定,导致动作难以完成。当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会借助互联网来解决自身的练习问题,就会对体育教师的一些练习方法与组织形式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些先进的训练器材,如绳梯、弹力带、飞力士棒等在健身房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在青少年的课堂教学器材中却几乎没有涉及,与运动训练的前沿发展出现脱节现象。网络视频、微课等自媒体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也突破了传统体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中学体育教学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举步不前”,也应该“应时、应势、应地”将“互联网+”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使其更好地为基层中小学育教学服务[4]。

三、“教会、勤练、常赛”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设置“教会”内容,全面发展运动能力

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将进行调整。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于体育教学策略要有更精准的把握与设计,以前课堂中广泛教学各种运动技能,层次性不清晰,最后导致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运动技能也是寥寥无几。运动能力的学习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表现能力上也有着强弱之分。该能力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更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积极去参与实践,为掌握体育专项运动能力打下基础,提升今后参与竞技比赛的能力。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落实每周的体育课数量,真正让课堂上运动能力的“教会”得到体现。针对七、八、九年级的学习内容情况,可以将田径、球类等科目穿插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之中,掌握本年级该学会的项目,从而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如在球类三大球的项目安排顺序上,七年级篮球、八年级足球、九年级排球。首先,由任课教师将练习的项目合理划分至不同年级结构化地进行教学。避免单一枯燥的学练动作,创编符合学情的学习游戏或者练习方式,穿插对抗性项目的实战比赛,做到每一节课堂中“学练赛”,从而提高教师备课时的针对性。其次,要注意男女生在发展运动能力时会具有差异性,需要注意男女生分组练习,比如说篮球半场3v3的对抗比赛中,需要改变规则,降低难度,增加女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组织男女生混编比赛,女生在该阶段得分可以翻倍。按照赛季积分制的规则,统计每节课获胜的小组,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奖励。

(二)积累课堂内外“勤练”时间,培养日常健康行为

“勤练”是衔接“教会”与“常赛”的衔接纽带。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是遵循内在发展规律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勤练”就是一个掌握与巩固的过程。在国家提倡“双减”的政策环境下,给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勤练”的空间与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包括了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三方面。其中,笔者认为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中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锻炼意识的重要时间节点。

体育课堂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才能推动一系列课堂活动形式的高效开展,要想形成稳定有效的“勤练”机制,在课堂上需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练习时要突出重难点,利用结构化、情境化、问题化的教学案例设计思路,抓住练习中的重难点,布置的练习内容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过程,让学生通过刻苦努力练习就能达到目标,这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中考项目中的足球绕杆射门,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针对女生课堂练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以降低难度,在标志杆的摆放上减少数量,缩小场地面积,避免过多的长距离捡球削弱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其次,在游戏的组织形式上,可以设置“军事对抗赛”,标志杆位置相当于“埋雷区”,碰到“雷区”就扣分,小组比分相加得分多的团队获胜。在这种情境化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

课外也是落实“勤练”的重要抓手,比如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都可以用来发展特定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每学期选择1~2项活动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布置相应的体育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对于课堂学习的运动能力“勤练”最有效的拓展形式。每名学生每天校内、校外要各有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锻炼习惯,促成良好健康行为的形成。

(三)开展多层次“常赛”体系,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育比赛作为一种竞技性的比赛形式,拥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在大量的比赛模式下使学生收获快乐与喜悦。任何活动形式的身体练习手段都有竞争关系,失去竞争性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魅力。

在运动能力的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其内在规律“实践在先,服务比赛”,比赛之中的胜负欲望是驱动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在结构化的学习过程中,抓住服务于比赛的理念,将实战中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段练习,从而能够形成以点带面的“教会、勤练、常赛”。在“常赛”模式的引导下要进行“班级常规赛、年级季后赛、校园总决赛”的多层次比赛体系(图2),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比赛的需求,达到竞赛供给与学生需求相匹配。针对球类运动,如篮球这种受欢迎程度比较高的校园体育项目,因为其运动项目开放性的特征,竞赛模式上可采取不同类型的比赛级别,班级常规赛主要是分小组比赛,适用于班级的日常教学中,要每节课给学生预留相应的时间进行比赛,让学生划分自身的比赛小组,设定特殊赛事规则,如“败者复活”,失败小组可以参加复活赛,增加课堂密度,增加竞赛机会。年级季后赛主要是在分班级比赛的情况下,考虑学校常态化的发展模式,展开各班级积分化的竞赛体系,最后的积分汇总于班级的年度考核工作之中。分年级比赛可在初中七、八、九年级的班级比赛的基础上,选出优秀运动员组队。针对年龄生理上的差距,变化比赛规则,比如七年级代表队对阵八年级代表队校園篮球比赛,赛制上做出调整,开赛前高年级需要做出让分规则,比赛开始让低年级若干分,激发低年级学生参与比赛欲望。首先让学生了解比赛,乐于参加比赛,通过全员比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的教学组织开展,遵守比赛规则,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运动品质,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观,真正让体育品德融入比赛之中,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四、结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来阐述,首先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运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推进教学工作的调整,矫正传统教学尚且存在的不足,扩大学生核心素养多维度下的具体发展需求,提高“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红亮,宋占军,王强,王琪.小学篮球课堂教学融入“教会、勤练、常赛”实践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04).

[2]贾志强,刘花香.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的比较、启示与路径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1).

[3]张洪雨.围绕“教会、勤练、常赛” 打造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新高地[J].体育教学,2021,41(03).

[4]曹玉龙.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J].体育教学,2021,41(02).

猜你喜欢

教學策略中学体育教会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浅析
多元建构感受方程思想精髓的研究
高中历史课堂材料教学的策略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略论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