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22-03-31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卷人格意义

郑 勤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主体代表,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本应该都拥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感,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有“人生目标失落在大学”的感叹和困惑,精神追求日益淡化,缺乏对生活目标和存在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人际困扰、目标缺失、低水平耐挫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学生群体中轻视生命与自我价值的现象频繁出现,伤害自我、伤害他人生命的恶劣事件时有发生。为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追求,本研究以生命意义感问卷和主动性人格问卷为测评工具,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本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共1500人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剔除无效数据后,有效问卷1080份,其中男生397人,女生683人;大一学生310人,大二学生217人,大三学生331人,大四学生222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Steger(2006)等编制的生命意义量表(MLQ)和商佳音等(2006)修订的主动性人格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生命意义量表(MLQ)共包含10道题目,其中第9题为反向计分题。量表由两个因子组成,分别为生命意义存在(共5题,如“我清楚我人生的意义”、“我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等)和生命意义寻找(共5题,如“我总是在尝试寻找我人生的目标”、“我在寻找人生的意义”等)。量表采用Likert 7点评分法,“1”到“7”分代表参与者对于被描述问题的态度从“绝对错误”到“绝对准确”。主动性人格量表,包含11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正向计分,最终的得分越高,个人的主动性水平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并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数据分析 问卷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相对较低,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所在地和年级对于意义追求、意义拥有、生命意义感问卷总分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性格对于意义追求、意义拥有、生命意义感问卷总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01)。这说明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所在地和年级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无影响,性格会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体验水平不一样,在意义追求、意义拥有和生命意义感问卷总分上,外向性格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内向性格者得分。

表1 生命意义感问卷各维度及总体状况(M±SD)

表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得分及比较(M±SD)

2.2 题目内容分析 分析问卷题目内容可知,在“我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个选项上,有14.08%的大学生表示人生基本没有明确目标,仅有7.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让人满意的人生目标。18.71%的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判断哪些东西使人生有意义。有17.68%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人生的意义,55.47%的大学生在寻找人生的意义,16.67%的大学生没有追寻一些让人生感到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有尝试寻找人生的目标。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生命意义的拥有和追求上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生命教育建设的必要性有待于加强。

2.3 对主动性人格和生命意义感进行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主动性人格与意义追求、意义拥有和生命意义感均成显著性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598**,0.599**,0.651**,说明主动性人格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即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得分越高,其生命意义感越强。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3.1 学生层面 ①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权利,缺乏敬畏生命之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认识自我生命的权力,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有“人生目标失落”的感叹和困惑,“郁闷”“空虚”“没劲”“无聊”“崩溃”等成了他们挂在嘴边的高频词,不注重思考和体育锻炼。如果自我存在的意义被个体忽视了或者缺乏探索,个体就容易缺失生命意义感。依赖网络信息明显,缺乏主动探索之心。部分学生深陷网络虚幻的生活中,渐渐轻视对现实生活的追求。网络游戏中生命的轮回复活令他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因而更易漠视生命的权利和意义。②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进取之心:虽向往远方,但部分人缺乏脚踏实地地奋斗,没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和谐发展相统一。在面对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往往出现回避和退缩行为,缺乏持之以恒实现目标的毅力。这一切势必阻碍了对生命意义探索的脚步。③轻视人格发展,缺乏积极乐观的情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更可能是三观健康的人,符合社会与个人的进化方向[1]。主动性人格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分析的研究说明,主动性人格能够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人格对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可以显著预测生命意义感。人格越健康,生命意义感就越高[2]。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及人际关系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部分学生仅仅着眼于解决困难,往往忽视了个体人格特质的培育,当面临新的困惑而以往的经验又无法帮助自己从根本上解决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来,个体不断地体验着负面情绪,心理问题随即产生,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引发人格障碍。有研究认为,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严重问题[3]。

3.2 家庭及社会层面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父母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部分人不得已疏忽了亲子关系的培养和孩子的人格教育,离异家庭更是无法给予孩子必需的温暖和教育。有研究表明,家庭氛围和家庭亲密度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4],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相关,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其生活目的性相对较低,生命意义体验较少[5]。社会层面:当今世界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大多数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缺乏探索,疏离感明显,比较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体现,缺乏集体合作意识。“空心病”群体、佛系青年群体规模也越来越大,不知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为何,这些势必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

3.3 院校层面 ①生命教育体系建设不健全,系列课程落实不够:大学里,各种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在校学习的时间,重知识、强技能成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少有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生命教育水平不高或只是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的边缘性课程,生命教育内容贫瘠,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感知教育缺乏融合,有关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知识只能穿插在其他相近学科中讲授,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建设,难以形成生命教育环境,生命意义教学的效果甚微。②生命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不理想,理论指导不够专业:高校教师队伍中缺少生命教育知识体系牢固、经验丰富的生命教育专职教师。即使在开设了生命教育边缘性课程的高校,其授课教师也是思政教师或其他教师兼任,他们对生命教育和生命意义的宣讲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性,很难引导学生通过超越自我反省去追寻、探索生命的意义,以及体验生活中的意义和美好。久而久之,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生命本质、丰富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导致生命意义感淡薄。③生命教育方式不够丰富,缺乏浓郁的教育体验环境: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可以通过有效的团体活动得以实现[6]。虽然高校注重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体验成长,但生命教育活动大多以宣讲、灌输为主,活动类型单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以生命意义感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开展的范围有限、力度不够,生命教育的氛围难以形成,生命教育体验的效果不明显。

4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4.1 营造社会氛围,拓宽生命宽度,塑造健康心态 社会环境对生命观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力和生命力都有着卓越的提升作用。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在向上向善的社会大背景下,才能激发生命力量,增强自我体验,促进生命成长。社会相关部门可以联动起来,增强社会育人的能力,积极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公益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同一感,拓展生命的宽度,以一种更为健康、积极的心态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4.2 增开心理健康课程,增强专业指导,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意识形态,开设“突出生命意识化、注重生涯体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第一课堂的知识渗透和第二课堂体验积累拓宽生命教育的渠道,培养生命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配备生命教育专职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的理性分析与探讨,重新审视生涯规划,感悟生命意蕴,树立至高无上的生命信仰观和“向死而生”的人生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3 开发生命教育辐射带,构建健康人格体系 身心健康的人是能够超越自我反省而通过积极的生活目标实现生命意义的人。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团辅活动得以实现[7]。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和人格教育内容,以学生不同的成长期为纵轴,开展不同阶段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开发涵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渠道、全过程的生命教育辐射带,构建全方位的生命教育体系,利用有效情境激活学生生命意义感,加强人格特质的训练,培养坚韧、主动的人格特质,发挥自我生命潜力去探索自我独特的生命意义,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

4.4 培养身心健康意识,共享健康网络资源 在新闻资讯铺天盖地而来网络背景下,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或多或少会受到网络评语的影响。人格健全者的自控力、判断力会帮助其正确对待不良信息,拒绝自我认知的偏差,坚定信念。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创设生命教育网络平台,开展丰富的生命教育网上活动,将个体生命教育与群体生命教育相结合,做到内容专业性、指导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加对生命意义内涵的了解,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身心健康知识水平,主动寻求自己人生目的、人生意义。

综上所述,生命意义教育并不是大学阶段的专属教育,在大学阶段强调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对大学前生命教育的补救,它是一个系统的、融合多方面教育视角和教育内容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联动机制、合力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燃起生命热情,激活自我效能感,积极关注自我成长,主动追求精神文化、探索生活意义,从而最终塑造健康心灵、实现幸福人生。

猜你喜欢

问卷人格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有意义的一天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生之意义
诗里有你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