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菌剂包衣玉米种子对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

2022-03-31许晓东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黑穗病玉米种子侵染

许晓东

(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 朝阳 122100)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途广泛,播种面积大。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不断加大,各种种传病害和土传病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丝黑穗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是玉米苗期发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直接危害玉米果穗,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生。玉米茎基腐病也是一种重要病害,感病植株籽粒不饱满、瘦瘪,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玉米苗枯病近几年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播种季节低温多雨,土壤黏度大,透气性差,使幼苗根系发育不良,不能正常生长,此时苗枯病极易发生,且发病较重,造成大面积缺苗,严重影响玉米田间有效株数,使玉米田减产。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病害,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除了选择抗病品种,还要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种子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上常用的两种杀菌剂配方包衣的玉米种子,对其成苗率、幼苗长势、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2021年在辽宁联达种业试验田对玉米种子采用两种杀菌剂配方进行包衣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杀菌剂一:精甲霜灵·咯菌腈·戊唑醇,配制方法为取精甲霜灵·咯菌腈(有效成分精甲霜灵1.5%,咯菌腈2.5%)30 g,戊唑醇(有效成分 60 g/L)20 g,成膜剂 40 g,水110 g充分搅拌均匀;杀菌剂二:种菌唑·甲霜灵·戊唑醇,配制方法为取种菌唑·甲霜灵(有效成分种菌唑2.35%,甲霜灵1.88%)30 g,戊唑醇(有效成分60 g/L)20 g,成膜剂40 g,水110 g充分搅拌均匀。供试玉米品种为联达288。

精甲霜灵·咯菌腈是由精甲霜灵与咯菌腈按一定比例混配的一种广谱低毒复合杀菌剂,专用于种子处理,使用方便、安全,不污染环境,既可供种子公司作种子包衣剂,也可供农户直接包衣,对土壤传播及种子传播的真菌性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出苗率,且秧苗整齐根系发达、生长健壮、增加产量等。精甲霜灵是一种酰苯胺类低毒杀菌成分,属甲霜灵的高效异构体,在获得同等防病效果的情况下,是甲霜灵用量的一半,在土壤中降解速度比甲霜灵更快,从而增加了对使用者和环境的安全性。内吸渗透性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后可随水分运转到植株的各个器官,杀死已经侵染的病菌,并在内部起到保护作用。其杀菌机理是通过影响病菌RNA的生物合成而抑制菌丝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咯菌腈是一种广谱触杀性低毒杀菌成分,用于种子处理时可有效防治大部分种子带菌及土壤传播的真菌性病害。该成分在土壤中稳定,其作用机理是在种子及幼苗根际形成保护区,有效防止病菌侵染。

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用作种子的处理。杀菌谱广,不仅活性高,而且持续时效长,可以有效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根腐病、黑穗病等病害。对于玉米种子处理,主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和根腐病。

甲霜灵对卵菌纲真菌如疫霉和腐霉有特效,种菌唑是广谱型系统杀菌剂,具有内吸性。种菌唑和甲霜灵杀菌谱互补,适用范围广,对多种常见的种传和土传病害均有良好的效果,对玉米茎基腐病、根腐病防治效果好,且能提高玉米种子的耐低温能力。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北票市蒙古营镇联达种业试验田进行。该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灌溉方便(采用膜下滴灌)。由于常年种植玉米,导致该地块丝黑穗病、苗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生较严重,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保证各个处理间的栽培条件和田间管理保持一致性。试验共设3种处理方式,处理一:配比好的精甲霜灵·咯菌腈·戊唑醇100 g,包衣种子10 kg;处理二:配比好的种菌唑·甲霜灵·戊唑醇100 g,包衣种子10 kg;处理三:未做任何处理的种子10 kg。采用随机排列法,设三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长10 m,宽5 m,小区面积为50 m2,每小区种植10行,包衣处理好的种子,晾干后即可播种。以上包衣种子处理时采用人工包衣法,取2个大小相同的塑料袋套在一起(防止包衣时破损),然后取10 kg的供试种子放入袋中,再取供试种衣剂100 g,均匀喷洒在种子上面,扎好袋口,利用空气鼓起的空间不停翻动袋子,再用双手快速揉搓,直至拌匀为止,倒出种子晾干备用。

1.3 调查项目

1.3.1 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的病原菌主要是串珠镰刀菌。病原菌主要是在种子萌动期侵染种子根部,使种子根系发育不良而引发的病害。被侵染的种子根和根尖处变为褐色,然后逐渐扩展,导致根毛减少,初生根老化呈干枯状,次生根减少或者没有次生根。最终整个根系皮层坏死,变成黑褐色。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斑块,引起茎部水浸状腐烂,易断裂,叶鞘也变成黑褐色并有撕裂。被侵染的病株地上部分从出苗至三叶期开始出现症状,先造成玉米幼苗基部1~2叶发黄,叶尖和叶缘干枯,由基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最终引起心叶卷曲,并逐渐青枯萎蔫,植株死亡。

1.3.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黍轴黑粉菌引起的,在玉米苗期发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到穗期才能在雄穗和雌穗上见到典型症状。被侵染的植株通常矮化,株高仅为正常植株的一半左右,且分蘖增多,簇生。雄穗被侵染症状表现为: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且延长,整个雄穗呈刺猬状;花序被破坏,形成一个类似高粱丝黑穗病形状的黑头,雄花变成黑粉;一般情况雄穗被侵害的植株雌穗均为黑穗,但也有个别植株雄穗受害而雌穗正常的,或者雌穗受害,而雄穗正常的。雌穗被侵染症状表现为:果穗苞叶变狭小,并在果穗上簇生、畸形,无黑粉;子房增生变成绿色顶端尖的小枝状物,果穗黑粉少;被害果穗比正常健康的果穗短,基部膨大,而顶端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

1.3.3 玉米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和腐霉菌单独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病害,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最终整个植株呈青枯状,所以也叫玉米青枯病。感病的植株易倒伏,果穗籽粒瘦瘪,因此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感病的植株症状表现为:一般情况下发病较快,从始见病叶到全株发病一般仅为7 d左右,快的只有3 d,但也有长达15 d左右的;通常被侵染植株,根系先发病,表现为局部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根系,使根系呈褐色腐烂状,最后根变空心,根毛稀少,植株易被拔起;植株茎基部2~3节由青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节间中空,茎节变成浅褐色,病部易破裂,植株易倒伏;侵害到叶片时,叶片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并迅速枯死。

1.3.4 调查方法

播种后14 d调查玉米的出苗情况,计算出苗率。在3~4叶期调查苗枯病发病情况,每重复采取4点取样,每点调查50株,记载受害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在玉米4~5叶期,每小区随机取10株有代表性的玉米苗,测量株高(地面以上至最高叶片尖的平均高度为株高)、根数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在果穗出齐后的玉米乳熟期,正是丝黑穗病和茎基腐病的高发期,此时要调查这两种病害的发病指数和防治效果。每个重复小区取4点,每点调查50株,记载受害株数,计算防治效果。收获时每个小区收获中间4行,晾干后脱粒,按标准水分计算小区产量,用DPS进行显著性分析。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两种杀菌剂包衣对玉米长势和出苗的影响

各处理下玉米的生长指标及产量见表1。由表1可知,使用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种子包衣后,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对照未包衣处理的种子,说明这两种杀菌剂均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处理1和处理2之间各个指标没有明显差异。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地上及地下部分鲜重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株高增幅9.7%~10.6%,虚根数增幅2.3%~4.6%,地下部分险种增幅7.3%~8%,地上部分险种增幅5.5%~6.1%,两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没有危害,出苗整齐一致,玉米长势良好且出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达到了97%。由于2021年春季播种季节温度偏低,种子发芽,出苗时间延长,未包衣的种子被病菌感染的几率要高于包衣的种子,说明经过包衣的种子耐低温,出苗能力更强,保障玉米苗壮、苗齐,而且效果显著。

表1 各处理下玉米的生长指标及产量

2.2 两种杀菌剂包衣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两种杀菌剂均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增幅为3.42%~4.07%,这是由于两种杀菌剂对玉米出苗的保护,生长的促进,病害的防治等综合性状影响的结果。

2.3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的丝黑穗病、苗枯病、茎基腐病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丝黑穗病和苗枯病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处理1略好于处理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防治效果显著,但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两种种衣剂对玉米茎基腐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处理2略好于处理1。同时,也说明这两种杀菌剂之间对这三种病害的防治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表2 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

3 结论

使用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后,从实验结果看,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对照组处理,说明这两种杀菌剂均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这两种杀菌剂包衣的种子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处理1和处理2的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以及出苗率均比对照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分析其原因是种子表面带菌和种子内部带菌以及土壤中的有害病菌,是导致玉米苗病的直接原因,杀菌剂包衣的玉米种子可有效抑制种子内外的病原菌的侵染,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地温低,种子萌发缓慢,长时间接触土壤中的有害病菌增加了被侵染的风险,造成种子霉烂,所以未包衣种子出苗率明显低于包衣处理的种子。这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的丝黑穗病、茎基腐病、苗枯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病情指数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这两种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性,且杀菌效果明显。总之,经过这两种杀菌剂包衣处理后的玉米种子,对种子的萌发及出苗率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使玉米长势良好,苗齐苗壮,降低了病害的发生,从而增加了产量。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这两种杀菌剂对玉米的生长没有毒害作用,相反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猜你喜欢

黑穗病玉米种子侵染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贮藏中玉米种子活力与寿命的问题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浅谈临夏县玉米种植常见病防治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低浓度克·酮·福美双利于玉米出苗和幼苗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