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应用

2022-03-31吴维娅邵丽梅

循证护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阻塞性身心病情

吴维娅,邵丽梅,计 磊,陈 洁

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2156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反复发作的下呼吸道炎症病人,若治疗不及时或任其病情进展,最终可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疗周期相对较长,且与病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有关[2]。若病人存在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行为弊端,将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二次复发或者加重。因此,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对疾病的正向转归起着显著作用[3]。常规护理多是借助健康教育形式来达成健康促进目的,但是,由于病人既往的行为习惯形成由来已久,想在短时间内达成行为纠正有一定难度,需在潜意识中重塑个体对疾病与行为之间的正向认知[4]。传统的健康指导策略多为填鸭式知识灌输,大多是以护士为主导模式的任务式宣教,未充分重视病人诉求,导致宣教内容无法获得病人情感共鸣,使得宣教成效未达预期[5]。该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即通过访谈性对话形式,了解病人的心理诉求,辅以观察等形式深入剖析个体的生理需求,实现身心需求的双重整合,拟订个性化的照护方案[6]。该项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即借助心理学手段把握病人心理状态波动,通过护理评估明确病人的生理照护诉求。本研究拟对护理人员展开系统化培训,指导其采取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为整体优质护理方案的落实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1年3月接诊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病人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②病人的视听力水平正常,能完成有关问卷或者量表的测评工作;③病人的交流能力正常,能与护士完成基本的沟通对话;④病人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人存在恶性癌肿;②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③病人存在呼吸衰竭。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①调整病房温、湿度,使病人体验较佳的生理舒适感知;②护士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告知病人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与转归等方面的知识;③密切监控病人生命体征指标,一旦察觉到生命指征异常性波动,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加以处理;④密切监测病人的躯体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开展对症护理。

1.2.2 观察组

给予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病人入院后,护士与病人开展一对一交互对话,对话的核心内涵为引导病人凸显个人的精神及情感,在自我认知上产生扭转,不断给自己暗示,即“自己是与疾病斗争的当事者”;之后,护士借助微信为中介工具,与病人互加好友,架构交互性对话关系,为病人展开随访性管理。具体干预内容如下:

1.2.2.1 自我需求意识的激发

执行护理措施前,护士通过言语安抚,指导病人参与自身病情决策。在病人每天醒来后,让其露出牙齿,面对镜子大声讲出:“我要配合医生与护士的诊疗决策,与疾病进行抗争,我能成为疾病的主人,并借助自身努力来积极应对,有效攻克疾病”。在病人每晚入睡前,通过纸笔将这句话再次逐字记录下来,躺卧后,再次追想早上对照镜子大声念出语句的情境,从而调动个体积极的情感状态来面对病情。

1.2.2.2 基于个体照护诉求为导向的宣教策略

护士为病人准备纸、笔,让病人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以流水账的方式予以记录,以反应病人内心真实的照护诉求。护士由此了解病人的护理需求与内心情感,并针对当前的护理措施予以动态调整。待明确具体的护理措施后,再与病人共同探讨,以此明确最终的照护决策。

1.2.2.3 以微信为媒介融合个体身心照护诉求

护士指导病人在每天09:00~10:00通过语音或者文字等方式告知今日照护诉求,护士则对照病人的需求拟订具体的护理流程。护士在每次开展床旁护理干预时,引导病人共同参与决策,告知病人本次护理目的、注意事项等,使病人知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具体自我护理知识。

1.2.2.4 基于情感诉求为导向的身心护理

护士密切监测病人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介入多维度管理。首先,护士通过访谈性对话方式,引导病人讲述当前感知的不良情绪体验,通过录制音频记录病人当前的情感状况,之后再将音频拷贝给病人,让其反复聆听,从中感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溯源性事件,并加以管理。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比较两组肺功能、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1.3.1 肺功能

采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2个指标评价两组肺功能。

1.3.2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状况简易调查表(SF-36)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用0~5分评分法,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病人生活质量越佳。

1.3.3 自我效能

采用自我效能问卷评价两组自我效能,该问卷包含20个条目,采用0~5分评分法,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参与疾病的自我决策感知越强烈,自我效能越高[8]。

1.3.4 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水平问卷评价两组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问卷包含10项条目,采用0~10分评分法,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其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越好[9]。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功能(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2.2 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比较 单位:分

2.3 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类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且病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征,大多数病人可感知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等不适症状[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病情可能发展至呼吸衰竭,将给病人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病情进展与个体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因此,引导个体自觉践行正确且积极的行为方式,对病情发展具有正向效应[12]。然而,个体的行为方式与其当前的认知形态及思维方式有关。因此,通过多维度且全方位护理方案的介入,能帮助病人逐步内化相对抽象的医学知识,并内化为自我内省状态,主动付诸正确的行为模式[13]。在本研究中,通过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从病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照护诉求出发,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策略,从而拓宽病人对病情的自我决策管理权,利于个体主动践行积极的自我护理行为,促进病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14]。

3.1 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肺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能改善个体的肺功能。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通过与病人沟通交流,能在个体潜意识中逐步渗透自我参与病情管理的思维,并引导个体认知联系实践,主动落实积极、正面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身心维度的平稳化调整[15]。其次,随着多项护理措施的介入,调动病人主动正视病情,并知晓每日护理措施以及照护目的等知识,进而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护患交互行为关系的有效调度及提升,最终激发个体参与疾病管理的内在自信[16]。在为病人执行健康宣教进程中,使病人知晓疾病管控的总体架构,引导个体主动践行积极的自我行为模式[17]。再者,护士在明确病人内在照护需求的基础上,与病人充分协商,以拟订最终的临床护理决策,使病人在配合护理行为进程中及时审视自身健康水平,并主动完成多种自我护理目标[18]。因此,随着病人逐步内化系统化知识架构,以及对疾病有所认识后,能协同提高治疗及照护成效,从而改善病人的肺功能[19]。

3.2 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能提高病人自身参与疾病管理的决策能力,使肺功能水平有所提升,进而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20]。首先,通过激发病人自我需求意识,逐步强化个体参与病情管理的总体意识,引导个体在参与病情管理时阐述的内在需求,由护患双方共同拟订具体的照护计划,这样能达成较佳的护理执行度以及照护效果[21]。其次,通过基于个体照护诉求为导向宣教策略的开展,围绕病人个性化身心照护需求为依托,指导个体达成较佳的知行合一目的[22]。再者,以微信为媒介融合个体身心照护诉求,是优质化人文护理理念的充分体现,借助微信利于病人碎片化时间,鼓励病人阐述照护诉求,使个体主动纠正负面的行为模式,进而付诸积极的照护行为[23]。

3.3 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疾病认知程度,提示在落实一线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个体主观能动性,引导病人倾诉照护需求,进而有据可循以拟订具体的护理方案,最终使病人获得有效的认知信息灌输,以指导个体的自护行为。

4 小结

综上所述,尊重病人身心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指导策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能提高病人对病情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自我参与病情管理的决策能力,改善肺功能水平,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阻塞性身心病情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效果探讨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THE FAREWELL
听诊器
给身心降个温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