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2022-03-31黄爱丽

循证护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稳定期量表精神分裂症

黄爱丽

苏州市广济医院,江苏2150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出现激越行为,严重影响病人社交功能及身心健康[1]。住院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精神分裂症病人急性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但长期住院会增加病人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因此,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稳定后需进行居家治疗[2]。由于居家治疗期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及指导,导致病人治疗依从性偏低,影响病人病情控制[3]。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疾病或逆境时的信心及态度,个体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从而提高病人遵医行为[4]。既往为了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遵医行为,对其采取随访护理,而传统的随访护理受病人时间、地点及医疗资源影响,导致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获得的健康指导有限,影响其出院后遵医行为及康复效果[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护理工作领域中,通过信息化管理有效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质量,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6]。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遵医行为及自我效能,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由精神科与信息部共同开发远程健康管理APP,并对病人实施远程康复指导,获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92例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关诊断标准[7];②病人病程≥3年;③具备正常听、说、读、写能力;④病人或其主要照顾者拥有智能手机并能熟练操作;⑤病人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老年痴呆症;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③有药物依赖或酒精依赖史;④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20年3月)与观察组(2020年4月—2021年3月),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2~48(28.55±2.80)岁;病程3~15(9.52±2.8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2例,高中及中专15例,专科及以上9例。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24~48(28.75±2.92)岁;病程3~16(9.88±3.0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例,高中或中专16例,专科及以上7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常规健康指导:①健康宣讲,内容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急性发作时行为指导、社交指导等。②病人出院时向其发放自制的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手册,让病人出院后自行阅读。③出院后对其实施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居家康复情况,并根据病人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出院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出院第2个月,每2周随访1次,出院第3个月后每4周随访1次,每次随访时间为10~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干预,即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由信息部与精神科共同开发远程健康管理APP,并对病人实施远程康复指导,具体如下。

1.2.1 远程健康管理APP的系统设计

1.2.1.1 设计系统整体结构

程序设计参考了我国医学装备2020年7月远程健康管理APP系统设计及其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评价。本程序以Web形式为基础,系统主题为浏览器与服务器(browser server,B/S),具有科学化、智能化的特点。程序由管理端、医生端、病人端3部分组成,并且含有专家及社区会诊系统、家庭移动问诊系统、平台操作管理系统及相关定制硬件。

1.2.1.2 APP系统管理端

包括普通病人和危重病人2部分,将病人信息录入程序中进行智能化分配,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基层医生远程回访及线上问诊。

1.2.1.3 APP系统医生端

包括基线资料采集、远程监督、实时监护和健康报告。①基线资料采集:录入病人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出院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生成病人个人档案,护士定期进行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定期更新。当其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红色标记,并经终端自动报警。②远程监督:应用微信、QQ等沟通软件和病人之间保持联系,了解病人一个阶段内的生活状态、病情变化、症状改善等情况,结合病人的情况,为其讲解日常保健、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实时监护:负责接收病人血压、心电、PANSS评分、SDSS评分等数据和显示数值,生成数据波形图,智能化进行分析,评估病人的病情。④健康报告:根据数据生成报告,并进行分析。

1.2.1.4 APP系统病人端

包括在线咨询、预约提醒、在线实时检测、健康资讯、社区健康管理。①在线咨询:完成注册和登录的环节之后,病人可以在线完成添加病情、上传报告,并通过图片、文字和语音等多种形式咨询病情。②预约提醒:提供点击服务,通过点击我的订单,病人可以查看网络门诊预约历史记录。③在线实时检测:在线监测血压、心电、PANSS评分、SDSS评分等指征,在线点击系统后,程序可自动连接到设备上,并在完成测量后将结果上传至APP页面。如果设备无法连接程序,病人也可以手动输入测量结果。④健康资讯:向病人推送健康知识和疾病相关信息。在程序的首页展示健康资讯,右边有很多的信息按钮,病人可以点击自己感兴趣的页面,查看详情,学习相关知识。⑤社区健康管理:包括个人中心、发动态、热门圈子和热门推荐4部分。功能和微信朋友圈有很多相似之处,病人或其他用户可以发送图文、文字和文章3种形式的内容。发送时,需要先在社区首页点击发动态,然后选择想要发送的形式,在按标准发送动态中选择圈子,点击发送即可。或者也可以在个人中心和热门圈子中发布动态,所有用户发表的内容均以列表的形式展示,列表中包括用户的头像、姓名、内容发表的时间、阅读量、评论量以及点赞量。

1.2.2 远程健康管理APP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应用

病人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指导其安装远程健康管理APP,病人下载完毕后,指导病人登录APP进行操作,具体流程如下:登录个人档案版块→登录APP→进入咨询版块→预约挂号版块→健康管理版块,该版块主要是医师和护士共同为病人制定健康管理方法及计划,每周更新1次,病人及其家属可根据病情控制情况找到健康管理方法,以保持良好自我护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状、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变化情况。

1.3.1 精神分裂症状

采用PANSS量表对病人精神分裂症状进行评价,量表包括阳性症状(7个条目)及阴性症状(7个条目),共14个条目,症状从无至极重计1~7分,总评分14~98分,评分越高提示病人临床症状越明显。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88~0.812,信度为0.79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8]。

1.3.2 病人社会功能缺陷

采用SDSS量表评价病人社会功能缺陷状况,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2分,总评分0~20分,评分越高提示病人社会功能缺陷越明显。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6,信度为0.79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9]。

1.3.3 康复状况

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价病人康复状况,该量表包括目前社交功能、依赖性、症状和异常行为、活动能力缺乏4个维度,共28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0~7分,总评分28~196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功能受损越严重[10]。

1.3.4 自我效能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病人自我效能进行评价,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分,合计10~40分,分值越高说明病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7,信度为0.802,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11]。

1.3.5 遵医行为

采用自拟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量表对用药依从、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社交管理、定期回院复诊5方面进行评价,合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4评分,总评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遵医行为越理想。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信度为0.880,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1.4 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组当天及干预结束当天由责任护士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病人相关数据,通过邮箱向病人发放量表,在邮件中详细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及相关量表的填写方法,要求病人3 d内填写完毕并返回,若病人3 d内未能返回则电话通知病人及时填写完毕,本研究共发出问卷95份,有效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4%。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社会功能缺陷及自我效能(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2.2 遵医行为(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精神分裂症状(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PANSS评分比较 单位:分

2.4 康复情况(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康复情况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自我效能

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由于缺乏专业护理指导,导致病人临床症状难以有效地进行控制及改善,从而影响病人居家康复治疗的信心及预后信心,进而影响病人自我效能[12]。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护理及医疗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让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出院后能随时随地获得健康指导,从而有效改善病人病情,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13]。本研究将信息技术融入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管理工作中,以Web形式为管理基础,将浏览器与服务器架构作为系统主体,充分体现了疾病管理的科学化及智能化的特点,确保病人出院后能获得系统化、全面化的健康指导。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后,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康复的信心。这是因为远程健康管理APP的应用确保精神分裂症病人从入院至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能获得系统化的健康指导,从而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疾病管理能力,增强病人疾病康复信心,从而提高病人自我效能感[14]。

3.2 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是影响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遵医行为对病人病情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遵医行为。这是因为远程健康管理APP包括了管理端、病人端以及医师端3个端口,每个端口针对对象不同,版块内容也不同,当病人进入对应的端口时,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并且能够在线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病人在家中就能够了解专业的精神分裂症管理知识,从而提高病人疾病管理意识,增强病人疾病管理积极性,提高病人遵医行为[16-18]。

3.3 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临床症状

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远程健康管理模式后,病人PANSS评分、SDSS评分、MR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临床症状,促进病人康复。考虑可能因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病人随时随地都能够将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上传到平台中,并实现在线咨询,快速地解决问题[19]。此外,健康管理APP通过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操作简单、便捷,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学习后能够更好地掌握精神分裂症稳定期居家康复护理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病人康复效果。医师可通过医生端口进入平台,能及时解答病人的问题,了解病人病情变化情况,为病人调整健康管理策略提供指导,从而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促进病人康复[20-21]。

4 小结

综上所述,远程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稳定期病人自我效能及遵医行为,有助于改善病人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缺陷,促使病人康复。然而,远程健康管理APP由于应用时间较短,目前系统的相关性能还不够完善,在日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增加病人交流及预约就诊等相关服务版块,使系统功能更加全面,充分发挥系统远程监测功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稳定期量表精神分裂症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社区综合管理在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中的价值与意义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