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学生向度考察及改进

2022-03-30孟万金

当代教育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育五育层面

● 孟万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1]2019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3]。可见,五育并举成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课程是学校实施五育并举的主要载体,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科学高效推进五育并举课程实施。

一、深化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课题

2020 年12 月,我们在《课程·教材·教法》发表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4]从学理上分析指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不能互相代替;五育课程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五育课程在确定的同一时空里,为完成同一任务,向着共同的目标和谐发展。但实践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活动就是一切,至于为什么设置这些课程与活动,以及效果如何,则思考得不深不透。[5]比如有学者认为:中小学在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单”,指“单兵独进”或者单一推进劳动教育。二是“散”,指“割裂推进”,五育分别推进,各有一套人马、一套课程、一套流程,各自为战,五育相互之间融通协作不够。三是“浅”,指“表层推进”,就五育谈五育,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手段层面,没有从上位的目标层面即从“培养什么人”的层面推进五育并举。四是“累”,指“疲劳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进入高利害性的考试与评价中,考试科目越来越多,评价内容越来越繁,致使学生、教师和家长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所有这些最后都要有时间去做,都要落到师生尤其是学生身上,要想“不累”也很难。[6]还有学者指出,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存在“智育”主导的“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的格局,以致有些学生片面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甚至偏废的问题。[7]这些观点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前的五育并举实践现状,但主要表达的是研究者的感受和认识。学生是五育并举的主体,是五育并举的最终受益者,学生对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现状有最大的发言权。只有对学校育人规划、实施和结果开展全面评价,把握现状、特点、问题、原因,才能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真正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8]目前,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现状如何?学生对五育课程融合认知发展如何?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如何进一步改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急需深化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研究。

为此,我们选择了经济和教育发达的某直辖市5所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调查采取整群方便抽样的方法,搜集小学四到六年级有效问卷1092 份、初中一二年级有效问卷1030 份、高中一二年级有效问卷1198 份,合计3320 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根据国家有关德智体美劳的相关文件要求自编而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对所在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和谐度的感受;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学校五育课程融合的认可度;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对五育融合的改进建议。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合学理分析,管窥当前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现状和特点规律,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二、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和谐度整体显现“劳动教育”短板和倒U 型演进轨迹

就整体而言,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和谐发展的。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评价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和谐度显示出“劳动教育”是最大短板,整体和谐度亟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智育,得分最高;第二层面为德育和体育,得分次之,两者在同一水平,差异并不显著;第三层面为美育,得分低于德育和体育;第四层面为劳动教育,得分最低。四个层面之间差异分别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由图1 可见,五育重心严重偏向“智”,严重偏离“劳”。这与中小学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追求分数至上有关。说明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当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都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图1 中小学生整体评价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和谐度雷达图

具体到小学段,小学生对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评价显示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德”“智”,德育得分最高,智育次之,但德育与智育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第二层面为“体”“美”,体育得分高于美育,体育与美育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第三层面为“劳”,劳动教育得分最低。三个层面之间得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中小学整体五育并举课程实施评价得出的四个层面现象相比,小学段表现出趋同倾向。小学段五育并举课程实施重心偏向“德”,严重偏离“劳”,说明小学德育为先落实比较到位,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急需加强。由于劳动教育被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时间不长,小学生体力劳动有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难免导致小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最低。

初中生对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评价得分也各有差异,表现为德育得分最高,美育得分相对较低,但各育评分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说明初中段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整体基本和谐。这主要可能归因于初中段各学科师资配备齐全,学科设置健全、学习相对于小学更加规范,升学压力还没有像高中那样大,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整体处于相对协调、稳定状态。但要注意适当加强美育课程建设,以求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更加和谐完美。

高中生对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和谐度的评价表现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智育,得分最高;第二层面为德育和体育,得分次之,虽然德育得分高于体育,但是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属于同一层面;第三层面为美育,得分低于德育和体育;第四层面为劳动教育,得分最低。四个层面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出智育独大和严重偏离劳动教育的畸形。虽然德育退居到体育下面,但与体育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初中,高中劳动教育急速下降,主要还是由于迎接高考导致。随着高考临近,与升学考试密切相关的教育科目不断得以强化,而无关科目自然让位于应试科目,因此,劳动教育得分急剧下降在所难免。可见,高中段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亟待加强,劳动教育如何纳入升学考试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由上纵向对比可见,小学、初中、高中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和谐度演进轨迹呈现倒U 型,也就是说,相对而言,初中基本和谐,小学和高中均表现出各自的不和谐。

三、中小学生对五育课程融合高度认同但各育之间的融合各具特色

学校五育课程融合是五育并举课程的深化细化。五育课程融合要求跨学科课程联动,相互渗透,全科育人,以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育人效益。五育课程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对学校五育课程融合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这既是学校推进五育课程融合的前提,也是学校推进五育课程融合的收效。

调查发现,九成左右学生认为学校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是相互融合的。其中,认为德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学生占比高达91.39%,认为智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89.01%,认为体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85.3%,认为美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84.16%,认为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86.23%。可见,五育课程融合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深受学生认可和欢迎,说明学校五育课程融合在学生认知层面收效显著。

从德育与其他各育融合来看,认为德育与智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72.11%,认为德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63.77%,认为德育与美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58.22%,认为德育与体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51.54%。可见,深化德育与其他各育融合要优选智育,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的领航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本领,用大德统领和启迪大智;发挥好善在真善美中的中坚作用,以德统领身心、强身健体,以德促劳、勤劳致富,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文明程度。

从智育与其他各育融合来看,认为智育与德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71.02%,认为智育与美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61.48%;认为智育与体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53.1%;认为智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52.89%。可见,深化智育与其他各育融合要优选德育。智育活动应充分体现德育功能,大力推进学科德育、课程德育;挖掘好美育中右脑的艺术思维对智育中左脑的科学思维的促进作用,实现全脑协同效应;同时,用好体育和劳动教育中的智慧开发功能,发挥心灵手巧效应,还要用好运动、劳动对最佳学习兴奋状态所必需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的促进作用。

从体育与其他各育融合来看,认为体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65.54%;认为体育与智育、德育融合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1.51%、50.12%,认为体育与美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47.47%。可见,深化体育与其他各育融合要优选劳动教育。要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与劳动教育功能的交叉优势,重视劳动教育对体质体能建设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健美功能。同时,德育、智育和美育也要活动化、情景化、体验化,以促进体质体能发展。

从美育与其他各育融合来看,认为美育与智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64.1%;其次是德育,占比为59.73%;认为美育与劳动教育、体育融合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9.82%、45.63%。可见,深化美育与其他各育融合要优选智育主阵地,在各门文化课追求真的活动中,注重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的体验;同时,将德育追求的善与美育追求的美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真善美的统一。不容忽视的是,劳动教育和体育中也蕴含着美育资源和功能,也值得大力开发。

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融合来看,认为劳动教育与德育、体育融合的学生占比相同,均为64.1%;认为劳动教育与智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54.79%,认为与美育融合的学生占比为49.64%。可见,深化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融合要优选德育和体育,同时也要注意将智育、美育联动起来,通过智育和美育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四、多措并行推动五育并举课程实施高质量发展

(一)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整体提升五育并举课程实施水平

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依据“木桶定律”,补齐短板。目前,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的最大短板就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到位,而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因此,当务之急是学校要依据新时代劳动学习框架(见图2)[9],结合不同学段不同性别表现出的五育发展特点,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撬动学校五育并举课程整体发展。

图2 劳动学习框架

图5 左侧重点揭示了劳动素养结构要素和形成机制,右侧重点解析劳动素养融入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成幸福目标的科学机理,体现了劳动与幸福的渊源关系。劳动教育所指的劳动主要分三类,即生活性、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这是构建劳动学习框架的起点,这三种劳动都包含共同的劳动素养,即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劳动素养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由内向外,学生以劳为基石支撑起个体全面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劳动发生的外部系统主要是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环境、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校环境、以同伴为主导的社区环境、以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发生在四个环境里的劳动学习,通过“期望”“行动”“反思”不断推动劳动进程,在劳动进程中不断“创造价值”“承担责任”“协调矛盾化解困境”,从而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最终指向幸福目标的达成。

在上述构建和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如果将劳动教育以合适形式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必将会从根本上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二)系统优化,增强五育并举课程实施质量效益

五育并举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整体功能不是简单地等于五育各部分功能的代数和,而必须达到最大。也就是五育并举课程功能必须在大于五育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各值中取其最优,而系统的内部消耗必须达到最小,这就必须进行整体系统优化。

首先是系统优化五育课程比例。目前的五育课时分配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究竟各育的课时比例如何系统优化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五育各部分功能之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但根据据调查发现,29.91%学生建议在五育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急需增加课时量的项目是体育,其次是美育,占比为22.2%;32.22%的学生认为急需减少课时量的首要项目是智育(远超其他四育)。学校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实验试点。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托管时间延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双减”腾出的时间、空间,合理增加劳动教育、体育、美育活动。校本课程建设也必须充分重视美育和体育,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也要加大美育活动力度,并切实执行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两小时的规定。

其次是系统优化各学段各层次五育并举课程。调查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学生五育发展存在不同层面,优化学校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应结合各学段学生五育发展不同层面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小学段的学生自评五育发展存在三个层面,且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水平:第一层面为德育,第二层面为智育和劳动教育,第三层面为体育和美育。因此,小学生五育并举课程实施重在致力于上述三个层面的系统优化,即抓两头促中间——在巩固第一层面德育效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第三层面的体育和美育课程建设,进而促进中间第二层面的智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初中和高中学生五育发展现状的自评排序完全相同,存在四个层面,且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水平:第一层面为德育,第二层面为劳动教育,第三层面为智育,第四层面为体育和美育。因此,中学生五育并举课程建设重在致力于实现上述四个层面的系统优化,其系统优化策略可以与小学段基本相似,同样可以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策略。只不过是中学段的中间两个层面是由小学段中间一个层面分化而来,所以,中学段的抓中间内涵(“劳”与“智”分开)与小学段的中间内涵(“劳”与“智”合一)本质是相通的。

三是系统优化不同性别五育并举课程。由于学生性别不同,身心发展也各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五育发展上也表现出性别差异,五育并举课程实施也要根据性别在五育上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做到细化和优化。调查发现,尽管中小学生对自身五育发展的自评得分整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落实到五育各维度,则不难发现一定的性别特点。具体而言,男生的智育和体育自评得分高于女生,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自评得分低于女生,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这与男生整体心智和体格发展优于女生,而性情、审美和勤劳弱于女生有关。因此,对女生要加大体育和智育力度,对男生要加大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力度,以便实现五育并举无性别差异的整体和谐、充分发展。

(三)加强一体化建设,开创五育课程融合育人新格局

五育课程一体化是五育融合的进一步升华,也是五育课程有机统一的最高境界。根据“新木桶理论”,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光取决于最短的短板,更取决于木桶的有无缝隙。若有缝隙则木桶中的水将逐渐从木桶中泄出。因此,加强五育一体化建设,开创五育课程融合育人新格局,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那么,如何加强五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呢?

首先是五育课程融合的小-初-高纵向衔接。重点在于五育课程融合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路径、评价、效果等方面的纵向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成立市(区、县)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五育一体化教研和教学指导团队。建议由市(区、县)分管领导挂帅,由小、初、高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组成,制定纵向衔接的五育一体化课程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考评、效果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和督导考评规程,定期开展贯穿各年级各学段的教研教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督导和抽查评价,以评促建,引导辖区内各学段各学校五育纵向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好初中段五育相对和谐的中间脊梁作用,向前延伸带动小学中年级强化体育和美育,高年级强化智育和劳动教育;向后延续促进高一劳动教育与智育的融合,争取高二五育保持相对和谐平稳,为高三聚焦升学备考赢得时间、空间。另外,建议成立由各学段、各学校、各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市(区、县)线上五育一体化教研教学共同体。各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督导考评规程,建立健全落实机制,组建由书记或校长挂帅,由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长为骨干、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学校五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市(区、县)和学校两级共同体分别定期开展纵向、横向教研教学交流活动,为五育一体化课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其次是五育课程融合的家-校-社横向协同。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见图3)[10]。

图3 家校社五育并举生态系统

可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各自对五育发挥独特的作用,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运行空间,构成五育生态的微观系统。四个微观系统之间的双向箭头将各微观系统连成一个统一整体,标志着双向互逆的影响,构成五育生态的中层系统。由中层系统继续向外延伸,父母的工作及其单位对孩子的五育会产生影响,学校管理制度及部门对学校的五育会产生影响,社区管理制度及部门对社区五育氛围会产生影响,社会生产制度及管理部门对社会五育环境会产生影响,这四方面构成五育生态的外层影响系统。上述三个系统都深嵌在文化大环境里,接受文化环境的支配,这是五育生态系统的宏观层面,它决定五育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等思想灵魂。由五育并举生态系统可见,只有按照五育各系统分层分类优化,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整体联动,资源整合,合作共生,才能避免五育课程建设的浅层次、低水平、碎片化、内卷化,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为幸福人生奠基。[11]

猜你喜欢

智育五育层面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