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3-30张新仕李敏王亚楠常凯解骐玮王桂荣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河北省水稻发展

张新仕,李敏,王亚楠,常凯,解骐玮,王桂荣*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 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水稻是河北唐山、秦皇岛、承德地区的传统种植作物,种植面积占河北省水稻总种植面积的75%,机械结合作业率90%以上,同时具有得天独厚优质米生产自然条件,生产的大米得到京津冀市场的高度认可。王瞻[1]、邱友生[2]、孙岩松[3]、纪国成[4]研究表明,江西省、浙江省、东北地区、温州市水稻生产大多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为主,难以实现水稻现代化生产,提出以优质稻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稻米品质,拓宽稻谷用途,增强稻米的市场竞争力;邱霞[5]通过九江市都昌县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与经济效益;蒋岩[6]通过多年定点试验,分析了稳稻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以上学者都是对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河北省水稻研究甚少。因此,对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旨为提升河北省水稻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支持水稻产业加工,以期为河北省水稻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情况

1.1 水稻种植面积逐步缩小趋于稳定,集中优势更加凸显

1980~2019年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逐步缩小,由1980 年的145.3×103hm2下降到2019 年的78.2×103hm2,下降趋势明显(图1)。其中,1980~2000 年全省水稻面积保持在100×103hm2以上;2000~2003 年种植面积有所波动,主要是水资源减少和天气干旱原因影响,耗水作物水稻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2001 年种植面积急速下滑到94.1×103hm2,2003 年降到最低值(75.58×103hm2);2004~2018 年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盐碱较重难以改种其他作物的唐山和秦皇岛滨海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的承德地区,其他地区主要种植在保定唐河和邯郸漳河,但规模较小。

图1 1980~2019 年河北省水稻播种面积Fig.1 Rice sown area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19

1.2 总产量持续降低,平均产量趋于稳定

1980~2018年河北省水稻总产量波动降低后趋于平稳,整体先上升后下降(图2)。其中,1980~1997年呈波动增长,1997 年达到峰值(102.37 万t);1998~2003 年受干旱少雨和水稻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降幅达到58.57%;2004~2019 年趋于稳定,在47.9 万~58.2万t波动。河北省水稻平均产量总体保持平稳,在4 500~7 500 kg/hm2波动。其中,1983 年、1994 年、2011 年出现波峰,1982 年和2000 年出现波谷。

图2 1980~2019 年河北省水稻单产和总产变化Fig.2 Changes of rice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total yield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19

1.3 科技进步促使水稻产业提档升级

科技的进步为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根据地区特性和市场需求,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培育了适合盐碱地种植、满足市场需求的多个优质高产抗倒抗病品种,如20 世纪70 年代冀粳1 号、20 世纪80 年代冀粳8 号、冀粳13 号、冀粳14 号、21 世纪以来引进或培育的早熟节水高产抗病品种盐丰27、垦育38、垦育60 及近年来培育的耐盐优质高产品种滨海8 号、垦育25 号等,得到广大经营主体和消费市场的认可;通过改进栽培模式,从20 世纪80 年代水育秧密植栽培、20 世纪90 年代旱育稀植栽培,到目前水稻插种、底肥、收获机械化,追肥、施药无人机作业,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其中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水管栽培(盐碱含量小于0.2%非粘性土壤)和盐碱地乳苗直播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创建了河北稻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技术,水稻栽种、底肥施用、收割、脱粒、追肥施用和打药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截止到2019 年,河北省水稻机耕面积68.68×103hm2,机插面积65.25×103hm2,机收面积68.24×103hm2,分别占全省水稻面积的87.86%、83.47%、87.3%。综上所述,河北省水稻育种、栽培与机械化水平发展促进了水稻产业提质增效[8~11]。

2 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成本投入不断提高,产投比逐步降低

1998~2020年水稻价格、成本投入、产值整体增长,价格由1998 年的1.51 元/kg 增长到2020 年的2.76 元/kg,提高了1.83 倍;成本投入由1998 年的7 919.85 元/hm2增长到2020 年 的28 222.65 元/hm2,增加了2.56 倍。产值由1998 年的14 416.80 元/hm2增长到2020 年的29 203.95 元/hm2,增加了1.03 倍。在成本投入方面,以2020 年为例,投入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租赁作业费、化肥投入、农药投入、种子投入,分别占到投入的35.85%、28.78%、19.43%、9.21%、3.31%、2.13%。数据显示,虽然水稻价格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长,所产生的的经济效益、产投比逐步降低,尤其是2010 年稻谷价格大幅上涨以后,处于稳定或下降,而成本显著上升,经济效益由1998 年的6 496.95 元/hm2下降到2020 年的981.30 元/hm2,降低了84.91%,效益进一步降低,甚至亏损;产投比由1998 年的1.82 下降到1.03,降低了43.41%(表1)。

表1 1998~2020 年河北省水稻经济效益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economic benefits of rice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98 to 2020

2.2 水资源短缺制约了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

河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农业用水量居之前列,2019 年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到全省年总用水量的56.45%,大水大肥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河北省地下水含量由2003 年的165.5 亿m3下降至2019 年的96.4 亿m3,供水量也由2003 年的199.2 亿m3下降至2019 年的174.7 亿m3。水资源减少对水稻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和年降水量明显不足的影响,河北省通过调整供水结构减少地下水开采,耗水作物水稻种植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控制水资源前提下,加强水稻高效用水模式技术研发,采用生态生产模式,达到效益提升和生态保护双提升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途径[12~14]。

2.3 水稻加工能力较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有待提升

河北省粳稻商品率由2005 年的65.6%提高到2020年的95.5%,2018 年全省种植水稻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达到1 981 家,2019 年大米加工企业61 个,国有粮食企业河北收购稻谷3.9 万t,年处理稻谷183.1万t,大米产量49.9 万t。说明河北省水稻产品质量市场认可度高,创建和发展了一批唐海、隆化等地区的地方知名品牌,但全省水稻加工缺乏知名大型企业和全国知名品牌,目前,河北省稻谷加工能力200 万t 以上,缺口巨大,且以初级加工为主,后链加工弱,与稻谷强省有明显差距,知名品牌依然是水稻产业发展的短板。为了满足加工需求,大量外省购入等方式以次充好,为区域品牌建设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河北省水稻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提高水稻产业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弱局面,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吸引省内外科技人才参与水稻产业发展。同时,加强涉农高校、科研研所、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围绕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组建产学研联盟。建设省级水稻种质资源库,联合培育水稻新品种,加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集成、全产业绿色生产技术,水稻插秧机、打药无人机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鼓励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对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合作社组织等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技能和水平,满足农业科技发展对经营主体提出的素质要求。从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人工成本等方面提升水稻经济效益[15~17]。

3.2 多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节水和抗旱性品种选育工作,提高种子质量;采用工程节水、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如综合利用储备的雨水和地表水结合灌溉,减少地下水开采灌溉;加强节水品种栽培技术的宣传与引导,积极落实节水政策,通过采取观摩等方式积极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学习培训节水技术,对采用新技术的经营主体给予财力物力等政策性倾斜,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投入,提高其种植经济效益[18~21],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3.3 打造区域特色水稻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增值增效

通过省市县等多级政府部门引导,制定发展规划,打造形成多类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全省特色水稻产业集群,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用药、机械等方面制定水稻绿色生产标准技术规范和流程,形成成方连片的水稻种植基地,提升水稻原粮产品质量;引进国内外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挥优势,补其加工短板,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将效益留在本地;结合旅游,打造稻田画景观,三产有机结合,带动区域经济消费,着力打造特色区域水稻产业集群[22~25]。通过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种稻农户经济收入,保证水稻的地方特色,最终实现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河北省水稻发展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水稻种子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区域发展篇
河北省部分水产品市场价格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