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锁具研究综述

2022-03-30刘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期
关键词:考古文物

刘扬

摘 要:锁具根据使用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刑具锁与刑罚、礼法有关,门锁与财产保管、安全防卫有关,首饰锁与金属细工艺、纹饰图案有关。锁具在古代封闭作用上的特殊性与刑法、生活、审美、技术的联系是不能被忽视的。但中国传统锁具在古代文献中较少提及,近现代也少有人研究。宋代以前的锁具专门研究还很少,文博圈内研究锁具的学者更是鲜为人知。对传统锁具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锁具学术研究的系统化,不仅能进一步认识古代社会生活,也有利于古代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的研究。

关键词:考古;文物;锁具史;古代生活;传统锁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1

1 研究背景

锁具封闭的特殊功能使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最早提到中国传统锁具的研究价值的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中世纪的工匠当中,锁匠和磨匠一起肯定在煤和铁的旧技术时代初期提供了当时所需要的手艺,因此,写到这里,如果我们忽略关于锁和钥匙的制造者们的事迹不提,那将是不可饶恕的。可惜,至今亚洲锁匠艺术的历史连起码的一页都还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指望写出一个很简单的概略。”①

民国时期,李约瑟调查了仍在使用的传统锁具,从机械构造角度入手,与西方博物馆馆藏、考古出土材料相比较,讨论构造和工艺上的差异,进而探讨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他专注于机械构造上的异同,在缺少中国锁具出土资料的同时用古代文献弥补,给中国古代锁具开了一个结构研究的门。其后有部分收藏家、机械专业教授通过收藏的锁具对中国锁具史进行了著书,促进了锁具鉴赏、收藏交流,但大多整体跨度太大,多以时期或材质分类,偏重于介绍,缺乏考证,更倾向于收藏鉴赏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学术研究。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在《弹性件》一节里简单介绍几种出土锁具,也仅仅三页纸。中华锁具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锁图谱》,通过锁具协会收藏家手中的藏品,将多个时期的锁具进行了汇总和描述,并附上大量多角度高清的照片,给系统认识古代锁具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因来源不清以及尺寸、结构、资料分析等数据的缺失,以学术角度研究起来较为困难。

2 研究意义

随着全国考古工作的推进和更多发掘报告的公开,出土了相对丰富的古代锁具,其中有战国刑具锁,汉代铁锁,北朝铜锁,隋唐五代鎏金银锁、铜锁、木锁、铁锁,宋辽金铁锁,明清长命锁及配套使用的锁扣、环、钉、钥匙等众多出土资料,其中不乏结构独特、造型、纹饰、保存较好的精品,如北魏侯义墓出土的铜锁、北齐娄睿墓出土的墓门铁锁、高昌国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出土的木锁钥、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鎏金银锁钥(图1、图2)、唐豆卢贵妃墓出土的鎏金铜锁(图3)、唐李倕墓出土的鎏金银锁钥(图4)、唐章怀太子墓鎏金铜锁、唐永泰公主墓铁锁(图5)、巴拉巴什3号村落渤海国残铁锁、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铁锁(图6)、五代李茂贞墓出土的铜锁、五代钱宽夫妇墓出土的铜锁钥、五代李昪墓出土的铜钥、五代王建墓出土的铁锁、北宋虎丘云岩寺塔基出土的鎏金银锁、克拉斯诺亚罗夫斯科城址出土的辽金铁锁钥等,对锁具史的认识有了较大改善。自《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②发行以来,国内研究科技史、古代机械的学者越来越多,锁具史研究也大有进展。纵观锁具史研究,多数学者集中在明清锁具上,更多的是纹饰、巧匠造型、佩饰及民俗,且少有人研究锁具功能与发展,特别是系统研究明清以前某一时期的锁具更是少有。推测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出土量较少,分布零星,材料没有形成系统整理,部分书籍图片老旧、来源模糊,缺少较详细的数据资料,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工作量较大;二是大多数锁具造型少变、纹饰朴素,多数研究人员更倾向于纹饰精美、造型别致、材质不凡并有文字的稀罕物;三是锁具属于机械类产品,早期文博研究人员少有机械跨专业者,研究难度较大。

锁具作为日常生活器物的一员,至今仍在使用。虽然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本功能却未曾改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锁具,在报告的文物汇总目录里却很少出现,在出土文物一章里也较少提及,仅在附录图片里能找到。《中国文物学概论》一书对锁、剪、合页等部分日常生活必需品几乎没有提及,反映出学者对此类古代生活物品不够重视。实际上,相比较观众看到古代帝王贵族使用的精美稀罕物发出的赞叹,实用器物因其普及性、演变缓慢与现代器物相似度高,更能引起大众的回忆。2017年7月2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第19版上的一文,表示“博物馆多一点‘俗’气,皮影、印染、刺绣、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钟表眼镜、锁具剪刀、农机农具、茶叶茶具等具有时代印记的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啤酒、川菜、粽子等与民俗相关的美酒佳肴,都可以作为非国有博物馆的收藏主题,不仅能填补我国博物馆门类上的空白,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多一重发现、增添不少乐趣”③。

3 锁具研究现状

国外开始对锁具的研究约在19世纪后期。在李约瑟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参考文献中,有一本1883年出版名为《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rimitive Locks and Keys》④的书,可以推测国外对锁具研究的下限在1883年。1926年,BUTTER,F.J出版了名为《Locks and lockmaking》⑤的书,同时期的弗雷蒙、迪尔斯和史密斯以欧洲、北非、西亚等罗马遗址出土的锁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欧洲古代锁具和钥匙。根据李约瑟先生及霍梅爾等在中国的调查报告可知,中国锁具的研究可追溯到1943—1946年。

国内学者研究中国传统锁具相对晚一点,刘仙洲先生1960年发表的《中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和弹力、惯力、重力的利用以及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方面的发明》⑥是最早涉及中国古代锁研究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了簧锁。

中國锁具的研究主要在1960年以后。1975年《文物》第6期《燕下都遗址出土奴隶铁颈锁和脚镣》⑦一文展示了出土完整的数把成套锁具,不过没有通过刑具锁对战国时期刑罚、社会制度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工业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日渐丰富,各式锁具需求量变大,随着锁具家庭作坊的兴起,出现了对日用锁具的使用和维修进行介绍的图书。1984年贾杏年著《锁海漫游》⑧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中西方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锁具,他首先结合图片从锁具史的角度介绍了锁具工作原理、制作方法,还介绍了现代自行车锁、门锁等民用锁具的选用常识,给读者分辨不同时代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1999年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⑨的出版,东亚传统锁具也因此书中“机械卷”部分的论述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这一时期主要研究的是锁具内部结构及外部造型,通过锁具工作原理来突出锁具的价值,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21世纪初,中国锁具研究著作开始出现。2000年,卢嘉锡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⑩在《弹性件》一节以几件出土材料为基础简单介绍了锁的结构、工作原理,这是锁具第一次出现在官方科技史目录里,有重要代表意义。2002年陈邦仁著《中华古锁》k通过收藏经历论述了修复、纹饰、铭文等内容,后附考古出土资料和锁具收藏家简介,但在文献引用和考古出土资料方面不够严谨,存在一些错误,附录中古锁来源信息部分不实,如附录中的春秋锁具来源,其写的是《文物》1974年第4期,但《文物》中并无春秋刑具锁信息。2003年,颜鸿森著的《古早中国锁具之美》l以丰富配套的彩图,通过造型分类,参考多种文献进行论述,对锁孔、内部结构、钥匙形状、开启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样本为著者十多年收藏的各类锁具,但多为造型独特的明清锁,缺乏考古出土实物的佐证,在历史研究方面缺乏说服力。这一时期的锁具研究可能受李约瑟“至今亚洲锁匠艺术的历史连起码的一页都还没有”的影响,形成了以锁具史为重点的通史型研究体系,主要由锁具收藏家著述,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过多关注。其中有四个特点:一是普遍认为锁具起源于结绳;二是较多关注各时代典型锁具,较少涉及锁具发展;三是大量引用来源不明的收藏锁具,对标准器较少研究;四是锁具内部结构研究更为细化。

近十多年来,中国锁具研究开始逐渐形成体系。2007年李文石著《锁具史图说》m,以锁具形态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结绳、木锁、金属锁、电子锁四种形态,不同于收藏家书写锁具起源的方式,其运用文献释义、岩画图案、象形文字、锁具编码、中外锁具对比、制锁强国的锁具发明专利现状等方法对中国传统锁具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了较多正史及考古出土资料,有较高的说服力,但文中结绳类的封泥算不算锁不容易界定,因为封泥与锁的开合定义不太相符,封泥属于一次性使用物品如同胶水,反倒是与火漆相似,所以笔者认为封泥应属于胶合物不能算作锁具。2012年1月8日,中华锁具文化研究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2014年中华锁具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锁图谱》n把国内众多收藏家各历史时期的锁具进行汇总,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慎重挑选出数百件多角度拍摄的图片,并对从汉代开始到元代多个时期的锁具进行了系统介绍,是第一本多角度高清系统介绍整理收藏锁具的图册,但图册中文字描述较简单,没有木质锁具,缺少标准器的佐证,没有来源、尺寸和出土地的信息,并且在功能、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介绍很少。2012年叶大兵著的《中华锁文化史》o以家乡温州被评为“中国锁都”为契机,对锁具史、锁具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且对锁具与释义、方言俚语、史料逸闻、诗词、戏曲、民间文学、美术、民俗等文化方面也进行了研究,文中多使用考古出土材料,但样本太少说服力较弱,文献引用较单一。2012年陆敬严著的《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p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将机械史分成公元前21世纪、前3—3世纪、3—15世纪、15世纪初至1840年、1840—1949年五个部分,涉及人类社会上的多种器械并有考古出土和历史文献佐证,并对各时期科技发展、社会现象进行了阐述和评论,在结尾总结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教训,道出了现今经济和科技上存在巨大差异,对现存传统机械和现代化机械进行了探讨,提出传统机械目前无法被现代化机械取代,还会长期存在的现状并提供了改造意见。在《古代锁具》一章过多引用《古早中国锁具之美》的插图和论断,虽然按照锁具史的结构书写,但缺乏资料证据,造成锁具历史断层,说服力不够。2014年,王全胜写的《古锁史话》q以锁具的收藏经历进行故事性的描述,并附有较多图片,但明清前介绍较少,而且在古锁起源部分缺少实物佐证,文献整理部分较单一。这一时期的锁具研究受上一时期锁具史著述的影响,普遍采用通史的形式进行写作,并且开始大量使用考古出土资料,但因材料过少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的学术研究。这一时期有四个特点:一是开始普遍引用考古出土锁具的资料;二是结合机械制造、工业设计、电子锁跨专业研究锁具;三是开始关注锁具反映的社会、民俗、艺术等文化领域;四是锁具分类不清晰,内涵范围继续扩大,涉及具有锁闭功能的其他物件,如胶合物封泥。

4 结语

目前,传统锁具研究群体以收藏家为主,机械专业学者次之,民俗、美术、法律、设计类再次之,考古文博界较少且多提供考古出土资料。民俗学家对明清佩饰锁信仰风俗、古代刑具锁研究较多,多集中在明清佩饰锁具。根据来源可靠、信息详细的考古出土材料配合高清图片结合文献及发掘报告对器物系统研究将是锁具研究的一个趋势。

注释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4.

②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③王珏.博物馆不妨多点“俗”气[N/OL].人民日报,2017-07-27(019).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727/c1003-29430821.html.

④PITT-RIVERS,A.H.LANE-FOX.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rimitive Locks and Keys[M].London:Chatto&Windus,1883.

⑤BUTTER,F.J.Locks and lockmaking[M].London:Pitman,1926.

⑥刘仙洲.中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和弹力、惯力、重力的利用以及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方面的发明[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2):1-22.

⑦[佚名].燕下都遗址出土奴隶铁颈锁和脚镣[J].文物,1975(6):89-94.

⑧贾杏年.锁海漫游[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分册:机械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⑩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k陈邦仁.中华古锁[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l颜鸿森.古早中国锁具之美[M].台北:台湾中华古机械文教基金会,2003.

m李文石.锁具史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n周汉春,赵军,刘宗涛.中国古锁图谱[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o叶大兵.中国锁文化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p陆敬严.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q王全胜.古锁史话[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王珏.博物馆不妨多点“俗”气[N/OL].人民日报,2017-07-27(019).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727/c1003-29430821.html.

[3]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4]PITT-RIVERS,A.H.LANE-FOX.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Primitive Locks and Keys[M].London:Chatto&Windus,1883.

[5]BUTTER,F.J.Locks and lockmaking[M].London:Pitman,1926.

[6]刘仙洲.中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和弹力、惯力、重力的利用以及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方面的发明[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2):1-22.

[7][佚名].燕下都遗址出土奴隶铁颈锁和脚镣[J].文物,1975(6):89-94.

[8]贾杏年.锁海漫游[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9]盧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陈邦仁.中华古锁[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1]颜鸿森.古早中国锁具之美[M].台北:台湾中华古机械文教基金会,2003.

[12]李文石.锁具史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3]中周汉春,赵军,刘宗涛.中国古锁图谱[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14]叶大兵.中国锁文化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5]陆敬严.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16]王全胜.古锁史话[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考古文物
历史上最有趣的五件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考古”测一测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