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庵的年代及建筑价值

2022-03-30谭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期

谭锋

摘 要:五代梁时智远和尚为纪念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惠能插梅处草创茅庵,宋至道二年(996)建成砖木结构的庵堂,取名梅庵。明清两代历经多次修葺,1979年重修,1985年建围墙,使梅庵形成一个整体。梅庵面南偏东,依岗势前低后高,基本上采用传统中轴线对称手法布局,现存文物主体建筑为山门、大雄宝殿和祖师殿三个部分。大雄宝殿内金柱八条,梁架为十架椽,殿前后乳栿用四柱,前檐斗拱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拱枋用串拱木贯穿紧固,结构别具一格,其他一些木构件也有独特之处,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庵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我国宋代木构建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梅庵;年代;建筑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07

1 梅庵的年代

1.1 创建年代

梅庵的创建与智远和尚密不可分。五代时,福州的和尚智远,云游到岭南端州城西的梅岗,为纪念先师禅宗六祖惠能曾于此植梅,在梅岗以茅筑庵,庵以梅名。故此,梅庵的创建年代应是五代。

以下三位不同时代的研究人员,紧紧抓住梅庵创建与智远有关的脉络,其提出的论断是可信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为创建梅庵的理论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托。

一是明朝时的谭谕,他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五河知县。退休后,回高要家乡居住,是研究地方史和行善积德的明万历肇庆乡贤。明万历十二年(1584),谭谕撰《梅庵舍田记碑》云:“梅庵,肇建于五代时,形胜为端郡称首。”正是这位肇庆乡贤,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梅庵的创建年代为五代。

二是20世纪90年代时的刘伟铿,肇庆籍人,肇庆市政协原副主席。他在政务之余,专注地方史料研究,著作颇丰。1998年4月,刘伟铿编著的《岭南名刹庆云寺》载:“(五代)南汉乾和二年(944年),(福州)连江智远和尚云游路经肇庆,为纪念六祖惠能曾在城西种植梅树,创建梅庵。”

三是肇庆禅宗六祖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刘晓生,他于2014年10月撰的《梅庵创建年代考辨》中认为:“梅庵创建者为五代福州智远禅师,这是毋庸置疑的。笔者以为,智远当年(约914—956年)于端州城西梅岗上仅是草创茅庵;宋至道二年(996)才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庵堂,并正式命名为‘梅庵’。”

1.2 磚木建筑年代。

宋至道二年(996),砖木结构的梅庵建成。之后,明万历初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以及1929年、1931年多次重修,1978年进行了全面的修葺。1985年,新建围墙,使梅庵及其所占地域形成了一个整体。自从梅庵建成砖木结构的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2 建筑价值

2.1 宋《营造法式》前的重要建筑

宋《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开始编修,元祐六年(1091)成书。绍圣四年(1097),因“元祐营造法式只有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由李诫重新编修,元符三年(1100)成书,崇宁二年(1103)刊印。《营造法式》对研究古代中国建筑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性砖木结构建筑,梅庵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比《营造法式》重新编修后刊印出书的崇宁二年(1103)早107年。离中原地区遥远的岭南端州(今肇庆),有这么一座古建筑梅庵,实属宝贵而难得。宿白教授曾对李兰芳副省长说:“你们广东的梅庵,非常有价值,要好好保护。”把梅庵的古建筑情况与《营造法式》规范下来的有关内容做一个具体的比较。梅庵大殿(图1)明间宽4.79米(合宋尺一丈五尺),次间宽3.16米(合宋尺一丈)。这与《营造法式》“若当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规定相符。梅庵大殿的材高合宋尺五寸八分,厚二寸八分五厘,大致相当于《营造法式》规定的“六等材”。梅庵大殿斗拱与《营造法式》规定的“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完全相同。殿柱略呈梭形,前后檐柱用侧脚,亦符合《营造法式》的规定。同时,宋代斗拱与檐柱的高度比一般在1∶3左右,但宋初亦有约为1∶2左右的实例,梅庵大殿的比例是2∶5。从梅庵大殿这些实例与《营造法式》比较,不难看出有一些是实实在在相符的,也有一些是大概相符的,有些甚至是有偏差的,这正好说明梅庵这座《营造法式》之前建筑的宝贵。正是由于这些《法式》之前的建筑的无数熟练工匠的经验,才使《营造法式》编者得以吸收、总结、分析、修改,最后把其制度规范下来。《营造法式》为今人考察、分析宋代前后期的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现存宋建筑保存托脚木构件为全国孤例

从我国古建筑实物看,托脚这种斜撑木构件,在唐代出现伊始即非每榑缝皆用。但到了五代,在我国北方、中原的古建筑梁架中,托脚的使用较多,亦较规则,“每个榑下均安之”,而且还有斜跨二个椽架的长托脚。当时,南方则基本上不用托脚,宋元时期亦然。在岭南端州(今肇庆)的梅庵大殿中,木构件托脚至今还保存着。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五代时建筑中所用的托脚,无论是长的、中的、短的,都一律用直木枋条。宋代遗构梅庵大殿保存的托脚却是“虾弓”形木,细小而美观。现在,除梅庵外,全国其他地方保存的宋代建筑已无法找到托脚这个木构件了。正因为只有梅庵有托脚这一木构件,据曾在梅庵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反映,清华大学一级注册建筑师、博士生导师郭黛姮教授,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中国古建筑历史演变中的托脚实物,于1998年4月4日专程带领她的韩国籍博士研究生张宪德从北京来到肇庆对梅庵进行实地考察。郭教授深情地说:“梅庵这个托脚是现存宋构孤例,我国其他地方都没有了。”其实,郭教授早已独自来过梅庵踩点,她这次再来,是对学生实地教学的需要。

宋建梅庵“虾弓”形托脚,是有地方特色的木构件。宋代之后,广州明建光孝寺伽蓝殿及越南的中国式古建中有类似形式的托脚。

2.3 走上国际讲坛的木构件

1994年1月,冯继仁蒙宿白先生之荐,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文物局,为其主办的中国古建筑保护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班撰写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一文。文章中把“宋代插昂例(梅庵大殿补间)”“宋代补间斗拱举要(肇庆梅庵大殿)”“宋代柱头铺作举要(肇庆梅庵大殿)”三个实例作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断代中的宋代重要构件举要,走上国际讲坛进行介绍。

2.3.1 梅庵大殿补间插昂

梅庵大殿补间斗拱铺作有三下昂,其中最底下短的一条就是插昂。昂有真昂与假昂之分。梅庵大殿的插昂是真昂。在我国的古建筑史中,约至北宋晚期,假昂头附带假华头子的“杪拱头”形成。南宋以后假昂即多。《营造法式》中未见有假昂。假昂是在插昂形状的基础上,将其构造简化的结果,构思有一些装饰性的因素,与承重结构格格不入,在宋代尚只是民间的做法。明代尚有真昂(插昂),所以明代斗拱尚具一定的结构性;但假昂屡见不鲜,已开始滥用。清代则一律用假昂,将明代斗拱残存的结构机能丧失殆尽。故此,冯继仁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中,专门用上梅庵大殿补间插昂例,是有其意义的。

2.3.2 梅庵大殿补间斗拱

中国考古学研究揭示,我国最早的斗于西周洛阳邙山出土的矢令簋中发现,最早的拱在春秋临淄郎家庄墓的漆器残片中已有。而斗与拱的最早组合,见于战国的中山王墓铜方案。东汉已有横拱、纵拱之分及柱头、补间、转角的初步分位,横拱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等简单形制及鸳鸯交手拱、重拱的做法,纵拱多是出一跳(偶有连续出跳)。三国两晋尚有一斗二升。南北朝起,一斗二升已完全由一斗三升替代,新出现叉手补间且颇风行,柱头出跳尚偷心。至隋与初唐,叉手拱继续流行,单斗支替也使用较多。此时期补间仍不出跳,柱头出跳仍偷心,而转角较之汉魏有了重要发展。盛唐至晚唐斗拱形制已相当完备。但唐代斗拱不论是柱头铺作还是补间铺作,其用材都超大。五代斗拱,在木构技术习唐之余,又有自己的重要发展。因为当时斗拱与梁架的结构关联仍颇紧密,所以五代斗拱的用材仍大。但五代已出现补间与柱头铺作形制完全一致的例子。五代较积极地吸收唐代萌发的补间、柱头铺作形制一致的新思想,这对宋代的影响是重大的。

梅庵大殿是宋代遗构,斗拱铺作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及梢间各用一朵,与《营造法式》的规定相同。补间斗拱铺作之形制做法,与柱头斗拱铺作形制做法完全一致。补间铺作的斗拱使用昂栓,贯穿紧固斗拱。斗底装有皿板,古制皿板分为两构件,为一块木材制成,非常稳固。梅庵大殿的斗拱铺作,除了以上补间斗拱使用昂栓和斗底装皿板外,柱头和其他的斗拱铺作一样如此。而且,补间和柱头的斗拱铺作又有其各自的特色。柱头斗拱铺作为七铺作重拱出单杪三下昂,而补间斗拱铺作则是里转六铺作三杪偷心造。

2.3.3 梅庵大殿柱头铺作

梅庵大殿的柱头斗拱铺作是七铺作重拱单杪三下昂(图2)。就是说,有七个斗拱铺作的构件由下而上铺串而成,有一条昂梢尾头往内延伸(称作单杪),有三条昂往下倾斜,其中包括二条长真昂和一条短插昂(也是承力的真昂)。这一组柱头斗拱铺作,其价值如何?“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唐、五代、宋、辽、金遗构中,柱头或补间铺作用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拱者凡十余例,出跳总长少者为86分(玄妙观三清殿殿身),多者为119分(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和115分(宁波保国寺大殿),均不及梅庵大殿斗拱之出跳总长(120分),更不及(德庆学宫)大成殿斗拱的出跳总长(122分)”。这样,在七铺作斗拱出跳总长上,德庆学宫大成殿的居首位,梅庵大殿的居第二位,排行全国前列。

古建筑的斗拱出跳长与短,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出檐的深远与短浅,因为檐的重力是由斗拱承受的。我国北方的气候与岭南的差别很大,建筑也就有所不同。岭南风雨多,阳光照射强烈,建筑出檐深远,檐端较低,既可以御风雨,又可以防阳光的强烈辐射。所以,古建筑的斗拱出跳宜长不宜短,是有其地方特色的。另外,梅庵大殿柱头铺作与其他铺作的斗拱均使用拱栓、斗底刻装整块皿板,此乃《营造法式》中未见之作。

3 结语

①梅庵的创建年代与福州的智远和尚有关,智远是五代时人,故梅庵的创建应是五代。

②宋至道二年(996),当时虽然智远已经圆寂久矣,但砖木结构的梅庵还是建成了。之后,梅庵又得到多次重修。

③砖木结构的梅庵,建于宋至道二年(996)。著名的宋《营造法式》修改后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印于崇宁二年(1103)。梅庵是宋《营造法式》前的重要建筑,比《法式》刊印出书早107年。

④現存宋建筑中,梅庵大殿保存托脚木构件,全国孤例。

⑤1994年1月收入冯继仁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一文中:图十五宋代插昂例,四例中肇庆梅庵大殿补间为第一例;图十六宋代补间斗拱举要,共六例,肇庆梅庵大殿为第一例;图十七宋代柱头铺作举要,共十二例,肇庆梅庵大殿为第一例。梅庵大殿这三例,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古建筑保护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班上,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断代中的宋代重要构件举要走上国际讲坛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岭南名刹庆云寺[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24.

[2]刘晓生.梅庵创建年代考辨[J].西江文博,2014(1):10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26.

[4]冯继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考古学断代[J].文物,1995(10):53-56.

[5]吴庆洲.肇庆梅庵[J].建筑史论文集,1987(8):21-33.

[6]冯咏浩.略论梅庵大雄宝殿的营造艺术与修缮工艺[J].西江文博,2014(10):63.

[7]吴庆洲,谭永业.粤西宋元木构之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一)[J].古建园林技术,1992(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