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探析

2022-03-30马家骅

种子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术管理

马家骅

摘    要:猪苓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含有猪苓多糖等,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疗效。猪苓多糖在防治肝炎、抗癌等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猪苓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猪苓产品短缺。研究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栽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猪苓;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技术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3-002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7.3       文献标志码:B

我国地域辽阔,野生猪苓分布广泛,但是人们乱采滥挖,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造成野生猪苓资源日益紧缺,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工培育力度。半人工栽培技术种植猪苓成本低、栽培操作简单,具有高产量、高收益的优势。猪苓种植过程中,人们更多采用半人工栽培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种植效果。

1 猪苓栽培技术研究意义

猪苓属于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味甘、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祛痰和解毒等多种功效,能够治疗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急性尿路感染、暑热水泻等多种病症,药用价值和治疗效果良好,实际用途广。猪苓在我国药用的历史有1 000年以上。《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相关古医书籍中都有记载猪苓的药用价值,为我国针对猪苓进行利用和栽培提供了有效的历史素材。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加大对猪苓用途的研究力度,拓宽其应用领域,促进猪苓使用量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药理和临床试验结果充分表明,猪苓多糖在抗癌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具有防治肝炎的作用。研究人员不断拓展猪苓多糖的新用途,使猪苓产品实际需求量日益增加[1]。

我国猪苓市场供需存在矛盾,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缓解。猪苓成为紧缺品种,其市场价格有较大上涨空间。我国应加大猪苓栽培技术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的优势,全面提升猪苓种植质量和效率,获得高品质猪苓,缓解猪苓市场供需问题。

猪苓属于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销售良好,出口量不断增加。我国向国内外市场供给的猪苓大多为野生产品,占总量的97%之上,人工栽培的猪苓产品仅占3%。近些年,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对猪苓乱采滥挖,使野生猪苓产品数量迅速减少。同时,我国不断调整农林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猪苓生长环境条件,对猪苓持续健康生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导致猪苓后继延续乏力,大大降低了野生猪苓的实际产量和品质,野生猪苓资源逐渐面临枯竭问题。

在野生猪苓资源枯竭,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面临濒危的背景下[2],我国将猪苓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材。猪苓产品在市场上短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猪苓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进一步凸显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2 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

2.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

半人工栽培猪苓需要相关种植人员科学合理选择猪苓栽培场地。综合考虑多项影响因素,选择更加符合猪苓生长特点和需求的场地,可以有效提高半人工猪苓栽培产量。结合猪苓生物学特点,应选择海拔高度为800~1 500 m的山区种植猪苓。地形地势平坦,以及沟洼或15°以下的缓坡地适宜种植猪苓。低海拔区域种植猪苓时,种植人员创造符合猪苓生长的条件,同样能够获得高产量。

猪苓种植效果受到场地坡向和温度的影响,需要结合海拔高度合理选择坡向,为猪苓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温度条件。高山区降水相对较多,温度低,可以选择阳山;低山区或中山区温度相对较高,降水量较少,可以选择半阴半阳的早晚阳山;阴山或阴沟缺乏充足的光照,不适合种植猪苓。

选择猪苓栽培场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土壤腐殖质和湿度。在实际应用半人工栽培技术的过程中,猪苓生长主要依靠土壤湿度和雨水灌溉。土壤腐殖质层深厚,呈现出良好的团粒结构,具有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具有深厚腐殖质的土壤能够保持湿度稳定,进而有效提高猪苓产量。另外,选择猪苓栽培场地时,应尽可能规避林中人畜小道、山水冲刷沟、山地或平原积水区等位置。

应综合考量猪苓生长发育的植被条件,保证场地有充足的营养成分,使猪苓后期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3]。猪苓主要在林下树根周边生长,如杨树、柳树、枫树、桦树、榆树等阔叶树,或者在灌木林、竹林内和针阔混交林中生长。

次生林的小灌木薪炭林是猪苓最佳栽种林地,其土壤中有大量树根和落叶,是蜜环菌繁衍的主要营养来源。猪苓生长过程中离不开蜜环菌提供营养,而蜜环菌必须在枯死或半枯死的树木上寄生。林下土壤中自然分布较多蜜环菌,其他分解落叶包含较多微生物,腐殖质土层深厚,可以为猪苓生长营造更加优良的条件。

2.2 培养蜜环菌菌材

第一,培养菌枝。选择直径1~2 cm的阔叶树树枝或者砍菌材留下的枝条当作培育菌枝。培养菌枝可以在任何季节进行,但是北方地区选择3月中旬至5月中旬最合适。清除树枝的细枝、树叶,用工具将树枝分成10段左右。根据实际需求,挖掘合适的培育坑,保持坑底土壤疏松,平铺1层3~5 cm厚的树枝,之后摆放两层树枝,保证无架空空间,之后再平铺1层3~5 cm厚的树叶。将野生蜜环菌均匀放入或者将培育好的菌枝、菌材当作菌种。覆盖1层2 cm厚的腐殖土,确保将树枝全部覆盖[4]。覆土完成之后摆放2层树枝。应用同样方法培养7层左右,覆盖7~10 cm土层,呈现出龟背状,覆盖1层树叶做好保湿处理,培养10 d左右。

第二,培养菌材。普通阔叶树能够培养蜜环菌,但是采用壳斗科植物培养菌材最适宜,如板栗等树种。相关实践表明,刺槐树也能当作菌材,选择6~10 cm直径的树干,分成40 cm长的木段,在木段上间隔4 cm砍1个鱼鳞口到木质部。挖坑深度50 cm,结合培养菌材数量确定坑的长宽,通常100~200根木段最佳。在坑的底部铺盖1层树叶,平摆1层木段,两根木段鱼鳞口之间均匀摆放两根菌枝。采用腐殖土填充缝隙,覆盖3 cm左右厚潮湿的阔叶树树叶。按照该方法重复摆放5层左右,上端覆盖10 cm厚土层,形成龟背状,之后覆盖1层约5 cm厚的潮湿阔叶树树枝保湿。

第三,种植时按照上述方法培养菌床即可。

2.3 选种

应选择健康旺盛的猪苓菌核当作种苓。灰苓年幼,具有较强生命力,端面菌丝呈现白色,含有大量水分,能够萌发较多新苓,是最佳的种苓。还可以选择黑苓,保证菌核具有弹性、端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新鲜、未干燥。菌核无弹性、端面菌丝呈现黄色、体内具有较多空腔的老苓不能当作种苓。没有培养好菌枝的情况下,挖到种苓后可以在沙土中埋藏数月,这对种苓的生命力不会产生影响。

2.4 栽培模式

2.4.1 纯菌种栽培

采用人工培育的纯菌种进行栽培,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60~100 d才能形成菌核,之后生长100 d菌核能够长到100 g。纯菌种栽培大约18个月就能够采收,非纯菌种半野生栽培的情况下需要在种植3年后才能采收。采收猪苓后,将小块猪苓和蜜环菌连在一起的菌核保存在窖内,增加新树棒和枯叶落叶,栽培3年之后还可以采收猪苓。

在蜜环菌和猪苓菌棒栽培过程中,应将已经打孔和接种猪苓纯菌棒均匀摆放在铺有树叶的窖中,在层面和菌棒两端撒上蜜环菌或者在铺的树叶上放置少量猪苓菌种,覆盖3 cm厚的腐殖土,铺树叶,放置菌棒、填放树枝,撒适量蜜环菌,覆盖树叶和土层,之后覆盖树枝枯叶。

栽培猪苓菌和蜜环菌棒时,在树棒上打孔,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将其接入猪苓菌种和蜜环菌。接种完成的树棒可以直接下窖种植,不需要应用其他相关菌种[5]。在摆放分排接种的树棒时,将蜜环菌的那排孔向下埋藏在腐殖土中,将接猪苓菌种的孔朝上放置暴露在空气中,在上层覆盖地膜。采用蜜环菌种、猪苓菌种以及栽培基料进行种植过程中,应采用良好的猪苓菌和蜜环菌,以500 g/m2在下层撒布蜜环菌种,上层撒布猪苓菌种,应用穴播交替的方法,保持1行猪苓菌、1行蜜环菌。

2.4.2 苓种栽培

苓种栽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蜜环菌枝、树棒和苓种。选择符合猪苓菌生长需求的环境,开挖坑窖,保持深度30~40 cm、长度150 cm、宽度50 cm。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栽培方式和套栽作物的实际情况,确定坑窖的长宽。坑窖底部保持平整,在底部铺1层2.5 cm的腐殖土,也可以采用落叶枯叶、土壤。压实后,间隔10 cm摆放10根树棒,将苓种贴近树棒两侧摆放。将新培育好的蜜环菌枝放在苓种两端和树棒之间,菌枝一端紧靠苓种,另一端紧靠树棒鱼鳞口。用细枝、落叶和腐殖土填补大小孔隙。采用相同的方法摆放第2层树棒、苓种和菌枝。覆土填补孔隙,铺放1层10 cm厚的枯枝枯叶,覆盖15 cm厚土层,之后采用树枝和枯叶封盖坑窖顶层。

第二,蜜环菌材、树根和苓种。选择符合猪苓生长发育的原始生态场地,在庇荫较大的树下空地挖窖,和大树树根保持100 cm即可。采用树侧根和须根,选择粗壮树根的两侧砍鱼鳞口,在树根下铺垫5 cm左右的落叶和枯草,防止其发生腐化现象。在树根两端摆放新菌料,与蜜环菌材、树根的鱼鳞口进行对接。在菌料的鱼鳞口对接处放置苓种,保持直接接触,覆盖1层树叶枯草和腐殖土,压实,促进猪苓自然生长。

第三,猪苓和天麻共同栽培。可以采用混合栽培的方式,在下层种植猪苓,上层种植天麻。将培育过的天麻菌料和培养料均匀铺在窖底。不能全部采用旧菌材,需要将新树棒和树根、旧菌材进行间隔摆放。种下苓种之后采用旧培养料填补空隙,覆盖两层后,采用新旧菌材栽培两层天麻,最后用培养料填补完整。猪苓和天麻混合种植时,为了促进两者共同生长,应做好保温、保湿工作。这种方式下,天麻每年能够采收两次,3年之后每间隔两年可以采收1次。

第四,蜜环菌种、树棒和苓种。挖坑之后铺落叶和枯草,将人工培育的蜜环菌分成2 cm的小块,在树叶上均匀摆放,大约每个窖用种量为500 g。在蜜环菌上摆放树棒,树棒之间间隔5 cm,采用树叶和腐殖土填补树棒空隙。将苓种摆放在树棒两侧直接接触,覆盖树叶和腐殖土,尽可能保持猪苓原生态生长。

3 猪苓栽培后期管理

3.1 温湿度管理

在猪苓栽培场地建设防护网,避免猪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定期观察猪苓的土质层和覆盖物,及时发现损坏现象并做好修复工作。猪苓喜爱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保证土壤具有40%~50%的水分,菌核才能快速萌发,长出新苓。

土壤中水分在30%之下或者出现干旱情况,会造成猪苓生长发育缓慢或者停止生长。土壤过度湿润会造成猪苓出现腐烂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壤湿度的管理。在山坡林地采用有效措施保持水体,同时定期做好除草工作,及时浇灌。在浇灌过程中,不能随意灌溉,以免土壤板结降低土壤透气性。另外,在雨季时要观察是否有积水现象,做好排水处理,控制土壤含水量在50%~60%即可。

猪苓在地面温度达到9.5 ℃就能萌发新苓生长。菌丝需要在10~30 ℃的环境生长。在9 ℃之下或者超过30 ℃时,猪苓停止生长。需要结合猪苓生长特性,科学合理进行温度管理,保证达到猪苓生长的最佳温度。在夏季,可以适当遮阳或浇水降温。在冬季,可以覆盖树叶等保温[6]。选择猪苓种植场地的过程中,应保证其具有相应的遮阳条件。在山坡、平地没有天然屏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搭设遮阳网、覆盖树枝等方法遮阳。

3.2 施肥及病蟲害防治

在猪苓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做好营养管理工作。猪苓生长需要蜜环菌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蜜环菌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周边的落叶树根和土质层等。因此,应保证苓窝上端土质肥沃、氮元素含量高。在土壤缺磷的情况下,应及时施肥补充,保证猪苓正常生长。

猪苓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杂菌、白蚁和鼠类等影响,应采取相适应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在猪苓栽培窖顶端的树枝叶和秸秆上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稀液,有效清除杂菌。在猪苓遭受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在栽培窖中喷施。在猪苓种植之前,可以在窖内撒磷化铝预防鼠害。猪苓菌采收之后,将树棒、菌枝、菌材等采用高锰酸钾溶液保持浸泡5 h以上,有效杀死杂菌。可以采用白蚁粉拌土,诱杀白蚁。种植场地应远离人口密集区域,搭设隔离设备,防止人畜损坏。

3.3 采收加工

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种植的猪苓,通常生长3年可以采收。野生猪苓收获过程中,主要是开挖观察。在黑苓上不会生长白苓或者生长较少、猪苓呈现出开花散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采收。半人工栽培模式下,当蜜环菌菌材的木质较硬,或者采用的木段较粗、没有完全腐化,可以采收老苓、黑苓和灰苓,保持白苓生长发育。当木段全部腐化,不能为猪苓提供营养成分的情况下,需要全部挖出重新布置。

规模化栽培猪苓时,可以在栽培后3年进行分批采收,或者随时使用采挖。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在猪苓采收过程中,需要选择晴天采挖,同时做好相关保温工作,避免出现冻伤现象。南方地区要避免雨季,其他时间可以随时采挖。

在猪苓采收之后,需要进行相应处理,结合猪苓的大小、色泽进行分级归类。猪苓可以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部分黑苓受到损坏的情况下可以用于分离菌种。完好的猪苓晒干处理,控制含水率在13%,可以当作产品销售或者储存。

4 结束语

我国猪苓市场供不应求,需要加大猪苓栽培力度。传统栽培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的实际需求。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栽培效果,操作方法简单,收益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青松,王华,肖晋川,等.林下猪苓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9(5):18-20.

[2]王昕.天麻及猪苓林下栽培技术的推广与示范[J].现代农村科技,2021(9):15.

[3]任玲.北方栽培猪苓的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4):177-178.

[4]蔡玉娥.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6):87.

[5]马丽萍.北方猪苓栽培技术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22(3):29-30.

[6]郭雄辉,王军岗,张晓峰.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在社区发展林下人工栽培半野生猪苓的技术探讨[J].农业科学,2020,3(4):41-42.

猜你喜欢

技术管理
刍议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初探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冶金装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浅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及其管理技术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技术管理在化妆品研发中的应用探析
阐述公路桥梁施工工艺及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