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文化草木染艺术的译介研究

2022-03-29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译介文化交流草木

刘 芳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带一路”的实施延续了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各方面合作逐步深入。从文化建设层面来说,“一带一路”非常强调在平等文化认同的框架下加深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这样可以逐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性,译介传播工作中难度是相对较高的。文化逆差、文化干扰等因素都会影响非遗文化的译介传播效果,因此我国在当今的非遗文化译介传播过程中,也在积极寻求译介创新方法来更好地提升译介传播的效果。草木染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且相较于现代化印染技术更加绿色安全。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遗文化草木染艺术的译介传播。

一、草木染艺术概述

草木染,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自然中植物的颜色对纺织品进行染色。生活中的药染、花染、蔬菜染和茶染等都属于草木染的范畴。我国草木染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无论是颜色种类还是印染方法都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和风格。染色方法主要有无媒染、先染后媒、先媒后染和同媒染色等,具体的染色工艺依据染料性质而定。植物染料颜色丰富,主要有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等,这些染料再利用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术,可染出丰富的色彩[1]。

“草木染”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山奇斌氏在1912年提出来的。山奇斌氏根据草木染的主要染料来源,正式确立了“草木染”的概念,这对中国古代草木染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草木染工艺只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但通过它却深深地折射出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特别是在现今提倡艺术文博“走出去”的时代,向西方世界译介本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为重要。草木染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民间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换,才能真正把握传统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中国草木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知,是我们草木染技艺传承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草木染文化译介工作的迫切性不言而喻。然而,草木染这门学科的“术语”或者“专业名词”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的标准,尤其是在涉及具体民族艺术类别的术语方面,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的成果。

二、草木染艺术译介的意义

草木染艺术作为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当前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草木染工艺也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内容来进行文化交流。草木染艺术属于中国的本土文化,要想更好地完成对外传播,需要通过译介来更好地以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进行相应文化的输出。因此草木染艺术的译介成为当前草木染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草木染艺术译介的意义,加强对草木染艺术工作的重视和开展。

(一)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作为世界上文化传承发展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下来,这些优秀文化的对外输出,使得国外更多国家通过文化来更好地了解中国。草木染工艺作为印染工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手工印染方法,对于当前的印染工业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通过对草木染艺术的对外传播,不仅能够加强相应印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使优秀的中国文化更好地代表中国与国外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获得提升,从而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当前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受到冷遇,使其传承和发展现状不太理想。而要真正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更好地扩大相应传承文化的受众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受众,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有效稳定地传承发展下去。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草木染艺术译介工作可以将草木染工艺和艺术审美通过不同的文化交流渠道更好地进行弘扬,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草木染艺术译介的困境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增加,这也为我国当前的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因为语言文化等的差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需要通过译介才能帮助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相应传统文化和工艺。而译介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地借助政府力量加强文化交流,并借助专业翻译人才更好地对草木染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准的表述,才能真正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非遗文化译介对社会环境和人才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而我国当前的草木染艺术的译介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很难达到理想的译介效果来更好地加强对于草木染艺术的弘扬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一带一路”背景下草木染译介所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关注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我国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法律支撑,避免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出现各类型的问题。但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译介中,并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支撑,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译介工作的开展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而草木染工艺的保护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扩大相应草木染工艺的社会影响力,并充分利用传播渠道来更好地加强对相应文化的宣传,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配合才能真正地使非遗文化传播工作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文化差异的鸿沟

草木染工艺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归属感是非常强的,在相应工艺的把控过程中,很多语言方式的表达也会更加偏向于中国化,而译介工作过程中,需要将语言文化更好地传达表示出来。而且在草木染工艺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也需要对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阐述,对历史文化的本土特色进行分析,很多文化特色和古代诗词等的应用在翻译工作中很难找到意义对等的词汇,因此在翻译工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地使语言表达实现文化等值。

(三)专业翻译的缺失

草木染工艺是传统手工印染技术,因此在文字表述过程或者语言表达过程中,需要将手工艺过程通过精准的词汇进行表述来更好地消除文化差异。而这对翻译工作人员是有较高要求的,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对草木染工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应用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来更好地表达英语词汇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使草木染工艺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改善草木染艺术译介传播

“一带一路”背景为我国草木染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通过译介传播在对外传播中能够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即使当前草木染艺术译介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也要不断地寻求解决方案来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加强对外文化输出,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改善草木染艺术的译介传播工作。

(一)强化政府政策引导

政府的政策引导对于草木染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政府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号召力,所以在草木染等非遗文化的译介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层面的介入来为非遗文化译介传播提供政策、法律以及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地使译介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能够真正地使文化对外输出过程中的质量和品质得到有效保证。草木染非遗文化的输出传播过程中也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强化引导,集合区域内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等智力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对草木染等艺术文化的成功译介,使文化传播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真正地使非遗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合作过程中顺利地走出去。

(二)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背景下草木染等非遗文化艺术译介传播不仅仅在于对相应工艺技术的译介,更多时候是跨文化的交流,这样才能逐步克服文化差异和障碍,使文化输出和交流更加顺畅。因为不同国家受到本地区和民族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于文化的理解势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要真正地使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必须突破文化认同障碍,使文化交流范畴不断扩大,在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来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交流传输。比如,在非遗文化的输出过程中,可以出版双语书籍或刊物来更好地帮助不同国家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真正地使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了更好地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步深入,也要逐步完善异域文化交流合作机制,鼓励民间组织等积极走出去进行文化汇演,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夯实专业人才培养

草木染非遗文化艺术译介过程中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相应人员的英语专业水平需要相对较高且能够充分地了解草木染工艺,更好地结合草木染的工艺特色以及历史发展背景来对草木染工艺传承发展进行有效的译介传播。从学校层面来讲,应拓展普通高等院校的美育范围,增设草木染传统工艺的相关选修课程,让非遗艺术走入课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传统知识,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跨界融合设计新的作品(如图1)。同时,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尽可能与本地的非遗传承机构、各大博物馆等进行有效合作,针对性地培养非遗文化译介的专项人才来更好地推动当前中国文化的输出,使其能够掌握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翻译技巧,真正地把握文化特色,使文化特色通过语言更加精准地表达出来,扩大文化传承范畴。

图1 《蓝清湘绮》陈琦/作(指导老师:刘芳)

五、小结

“一带一路”的实施为我国当前文化的对外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相对较强,因此要更好地将其传播发展必须要通过译介传播,使用规范统一的译文,增加文化传承受众。这就对译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当前非遗文化对外输出中译介工作是不太理想的,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也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合理认知草木染文化的地域性,转变传统文化对内发展的思维,响应国家政策,鼓励民族文化“走出去”,一定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当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的外译推广策略产生更为实际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译介文化交流草木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绘心一笑
草木皆有
草木深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