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点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2022-03-28胡惠琪刘健智姚寒青

物理教学探讨 2022年3期
关键词:平衡条件几何画板实验设计

胡惠琪 刘健智 姚寒青

摘 要:为全面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基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利用深度教学的“U型学习”理论,在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后,设定了“共点力的平衡”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主要创新点:①利用生活用品自制教具与实验仪器,采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改进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②改造教学内容,突出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③采用“递进的探究式教学”,遵循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式教学规律。

关键词:共点力;平衡条件;实验设计;几何画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2)3-0033-5

“共点力的平衡”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力”单元中的一节课[1],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主要内容为由二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多力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再解决生活中有关平衡的问题。该节课是学生初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重要一节,但仅凭教材中简单的理论推导,学生无法形成深刻的物理观念,更不能解决实际平衡问题。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得到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可在理论推导得出“多力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推导结论。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利用几何画板作力的图示,并进行力的合成,有助于在减小实验误差的基础上,极大地缩短数据处理的时间。本文基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一金课标准[3],在进行教材、学情分析后,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1    教材分析

1.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4]。

1.2    本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是物理规律应用课,即探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并在利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时,综合应用三种性质力、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本节内容首次将力学问题与运动学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是学习下一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    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教材首先从合力的角度推导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然后,通过问题拓展到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的情況;再启发学生利用力的合成将多力平衡的问题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从而推导出结论,即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最后,通过两道例题,展示如何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其中涉及到合成法、分解法与正交分解法。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的物理规律,而且能加强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为“运动和力的关系”一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情分析

2.1    认知层面

学生已经对运动和力有一定的认识,生活中也有相关的经验及体会,并且具备一些对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认知,但仍需要熟悉强化。

2.2    知识层面

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三种性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三定律等基本力学知识。

2.3    能力层面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模型构建以及实验设计等能力,有自己的一套科学探究的思路,但仍需要在实践中加强。

3    教学目标

3.1    物理观念

通过下列知识目标的实现,初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1)学生建立共点力及平衡的概念,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学生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并能用此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具体的平衡现象,渗透运动及相互作用观念。

3.2    科学思维

(1)学生通过探究多力平衡的条件,得到等效替代、类比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学生通过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得到构建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科学探究

(1)学生设计探究三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得到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

(2)学生能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平衡现象,得到解释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3.4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学生通过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得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2)学生通过生活中奇妙的平衡现象,体会物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提升探索兴趣。

(3)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体会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条件,并用此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

5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2)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6    教学流程(图1)

7    教学过程(表1)

8    板书设计(图17)

9    教学创新点

本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发展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具、教学内容、教法三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说明如下:

9.1    教具创新——做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具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设计一个趣味演示实验,通过学生对倾斜拉着水杯的绳子为何会先断的猜想,引出探究主题——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并利用探究结论解释演示实验中的现象,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深刻。

(2)本节教材没有实验,且仅在理论层面上从二力平衡的条件直接推导出多力平衡的条件,知识跨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该教学设计从三力平衡开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道具设计探究方案,得出三力平衡的条件,再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得出多力平衡的条件。再者,由于传统的力的合成实验存在较大的作图误差,为了优化实验,该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实验画面拍照上传到几何画板来作力的图示并进行力的合成,较好地减小了实验误差。

(3)由于学生不了解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该教学设计中还展示了一个实验视频,用以说明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与静止时一致,从而完整地证明了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合力为零,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9.2    內容改造——做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设计

本节课属于物理规律应用课,需要学生学会应用基础的力学、运动学等知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并用此解释与平衡有关的现象。但是,应用的前提是牢固的理论基础,而许多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多为习题课,在学生知识基础不牢的情况下,急于让学生应用知识,效果欠佳。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从理论和实验两个层面,探究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再解决与平衡有关的问题。

9.3    教法创新——做教会探究新知的物理课堂

本教学设计采用“递进的探究式教学”,遵循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式教学规律,让学生逐步进行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迁移,最后顺利归纳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深度教学”所推崇的“U型学习”理论[5],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经验”,建立起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联系,再通过探究过程进行知识的自我加工,形成深刻的理解,从而得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探索新知、创新创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76-79.

[2]熊宏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 37(05): 1-4,16.

[3]李孟军,杨克巍,赵青松,等.本科教育课程质量建设的新视角——“金课”的开放性要求及闭环运行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03):18-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5]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6(03):1-11.

(栏目编辑    邓   磊)

猜你喜欢

平衡条件几何画板实验设计
求解受力平衡问题的多种方法赏析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关于一个“绳瞬间绷直”问题的思考
几何画板辅助初中数学教学调查
浅析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