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2-03-28项晓

教育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政教师

项晓

信息化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把传统教育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是每位思政课教师亟待深思的。本文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为例,从建构主义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创新路径。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学应对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带来的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真正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作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这一学科被许多学生认为是可学可不学的学科,因此提升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迫切而重要。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使思政课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使思政课堂逐渐枯燥乏味。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沿用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没有很好开展,且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由此,不断创新,依托自主学习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考虑的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为“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20世纪80年代的皮亚杰。他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意义、构建理解的过程,其在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者的自主性是学习的根本。传统教育模式突出“统一性”,即不论学习者的生活、教育背景如何,都把其当作相同个体,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资源和环境等限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只有通过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应通过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掌握其发展动态,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强化学习者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是知识的转化与加工。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提出学习者的知识是通过人与人在一定情境下的相互交流而获得的信息,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所以,教育者应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进行转换和处理,并非是简单地灌输,要引导学习者主动解决问题,让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应是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指出,不能把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割裂开来,尤其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与学习者的发展特点结合起来。所以,应把问题蕴含在情境内,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知识,为其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问题举例

通过对我院学生开展的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调查表明,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可学可不学的边缘学科,因此需要提升思政课的地位。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使得思政课处于尴尬境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思政课变得平淡无味。学院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沿用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没有很好开展;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课堂吸引力问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为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多来自课本摘录,内容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对科学发展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等内容的拓展重视不够,甚至认为这些内容并不重要。尽管学院创建了网络平台,但其内容大多是对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导致受众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课堂影响力,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从整体来看,由于课程内容还有些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效果不太理想。

队伍建设问题。在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者提出了挑战。如果思政课教师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缺少正确的认识,缺乏思想教育责任感,缺乏系统专题架构能力,则很难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教学目标,恐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思政教育的内涵。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斷提高信息化素养,及时发现网络世界中出现的新问题,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但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教学有效性问题。虽然当前我校实现了部分教育教学内容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但从整体上看,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思政课教师很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学,由于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思政课教学流于表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晰认识,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引用社会的热点案例,导致教学缺少新颖度,缺少深度,未能起到精神熏陶的效果。同时,当前的思政教育网站页面有些内容倾向于会议精神、文件转发等,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功能的成因分析

现今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理念的误区。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人,而教师队伍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建构主义虽然认为教育者只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但它并非弱化了教育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反而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替代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更是要通过课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通过挖掘智育、德育等功能达成价值共识,传递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引导其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走出教学理念上的误区,从思想观念上创新,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对大学生本位思想及价值观的认识不够。在新时期背景下,涌现出了多种文化思潮,因为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渴望一夜暴富、信仰缺失,造成其批判意识差,容易冲动。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固化,并没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本意识”,未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造成思政课难以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教学评价的误区。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学评价活动中,要客观反映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更应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后续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指导。受到工具性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教学评价中,大多把教学评价量化为各种指标,用分数的形式来体现结果。虽然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但忽略了评价中的人文关怀。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只停留在表层,而对学生表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没有深入分析,依托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功能被忽略,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创新改革“专题教学、巡回授课”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有了快速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大方向。无论是培养专才还是综合性人才,都需要科学设置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做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例结合,而并非先理论后实践。运用建构主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需要正确的引导,又需要实践的指导,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坚持创新开展“专题教学,巡回授课”的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教学,巡回授课 ”,是指由多名教师根据学校公共课教学班的设置和每周课时的安排,组成一个教学小组,一个教学小组负责一个学期内一门课程的所有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对自己承担的专题模块的教学任务负责,并根据课时安排次序在不同教学班进行几轮巡回教学。当然,这样的新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益处不少,教师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留出足够的时间备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般来说,教研室并不为参加“专题教学”的教师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若遇到内容上冲突,教师可相互协商解决。通过自己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专业知识、阅历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教师上课更加熟练自信并富有激情,课堂就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进入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再者,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这种方式可以为思政课教师赢得科研工作的时间,从而使其相对轻松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若教学消耗过多的时间及精力,可能会出现不切实际仅完成任务式的科研,甚至出现教学与科研“两张皮”,不利于教科研能力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题教学”缓解了教师的时间压力,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课外的生活,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有时间对学生进行考研、社团、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这样,学生也能收获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课堂外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增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专题设计的针对性。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集体讨论、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专题教学内容上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学生需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颖的教学手段、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升教学实效。具体方法如下:一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确定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理出他们困惑的问题,根据学生自学的反馈及困惑,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及课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选派小组代表陈述他们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师生一起总结专题内容,边总结边复习,之后可在“雨课堂”等软件布置相关作业,学生提交留言,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专题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专题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学有无效果的关键所在,专题设计要遵循真实性、适宜性、针对性的原则,厘清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同时,教学必须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为重点,从而达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設为背景,要对专题内容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大学阶段“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规定,秉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大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坚定其理想信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能指引学生更系统地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果,故在专题教学优化上,要系统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形成的重要思想等内容设置专题,体现出理论特色。同时,要建构该课程的特色教学体系,通过健全跨课程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予以融合调整。

融合课程特点开展差异化教学,提高课程吸引力。高校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专题设计中,要由教学目标入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握课程的方向及目标,考虑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科学选择案例和内容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在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教学案例时,应从理论教学入手,详细讲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问题为导向,讨论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原因、探索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等问题,加深对国家政策及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课后,可要求学生结合授课班级专业的特点做汇报作业,如计算机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制作与诗歌、小说、信息技术、企业经营等相关的思政视频或PPT,也可让相关专业的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入手,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谈谈对中美关系的看法等,学生的汇报作业在课堂上分享并作点评。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理论等对比课件或视频,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整理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增强认同感。

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安排,既拓展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又深化了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增強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使学生切实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一步启发他们对中国国情、社会现状及自身生活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民族观,培养忧患意识及国情意识,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利用“碎片化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把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特征当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设计的重点,实现“线上+线下”的衔接,便于学生高效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的制作方面,教师可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把学生了解到的碎片化信息整合到一个专题内,让学生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通过信息、留言等途径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后续教学内容。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既能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又能解决课程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通过建构科学的网络学习奖励机制,可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既有利于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针对当前越来越多元化的学情背景,优化布局和资源,促进新时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机制的创新改革,既要强化内容和平台建设,更要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相较于传统单一主体、单一标准来讲,新时代该课程的评价要从全过程、多主体入手,密切了解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持续改进课程的评价体系,增强师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及时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不应是“填鸭式”地满堂灌,也不应仅仅是进行任务性的讲授,而应关注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感受学生是否会发自内心地接受。采用专题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个体的理论需求和现实要求,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困惑,以学生关心的思想理论问题为导向,结合热点做系统的专题式教学,还需重点围绕从专业与思政结合中挖掘价值观,从“反面教材”的应用中提高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使教学有针对性、多样性、生动性。专题化教学需要在教学中,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思想启迪为取向,开展思政课专题教学,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打造专业“金课”,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思政教师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