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林:为国家所需培养人

2022-03-28王湘蓉王楠

教育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东林电磁教师

王湘蓉 王楠

苏东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部副主任,鸿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电磁环境效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IEEE-AP北京分会主席、URSI-B中国分会主席等。长期致力于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当人类航行遥远的宇宙苍穹,当FAST天眼捕捉射电暴,当玉兔号着陆月球表面……无影无形的电磁正是我们逐梦九天的双翼。“电子设备在运转时产生电磁场、电磁波,让众多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和谐共存,能够正常工作,彼此互不影响,是电磁兼容的研究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是电磁兼容领域的资深专家,谈及自己深耕多年的领域和教过的学生,她的语气轻柔缓慢,眼里透出的却是别样的神采。

苏东林在无数次“国之重器”电磁兼容重复试验中,攻克了许多关键技术。30多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科研生涯映照着我国电磁兼容事业的发展进程。走上本科生讲台,教师是苏东林的唯一身份。走下讲台,穿上印有北航电磁兼容研究所字样的白色工作服,苏东林又继续带领团队投入电磁兼容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的技术攻关。

冬日午后,冷冽的风吹过枝头,天空湛蓝澄澈,丝丝缕缕的白云随风缓缓移动。沿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的主干道走向校园中心,坐落在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北边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是苏东林院士与我们约定采访的地点。推开实验室巨大的门,另一番天地敞开。

本科教育打好为人为学的底色

率先在一张白纸上建立正确的概念。1987年开始,苏东林作为本科生基础课《电磁场理论》助教参与教学工作,在教学一线至今已有30余年,上千名本科生听过她的课。站好本科生讲台,苏东林分外坚定,“本科是打下坚实专业基础的最重要阶段,要率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建立正确概念”。

无论是研究航空航天,还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电磁场理论》是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师、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电磁场理论相对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常常举各种例子解释晦涩难懂的概念,饶有兴致地讲起工程一线的真实案例。苏东林喜欢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关联起来,这是她在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后总结的“小妙招”。她搬来实验室里一台用于科研的电磁频谱仪,让一名学生拿手机拨打电话,频谱仪的测量天线检测到手机发射的电磁波,屏幕上原本平稳的数值线猛烈跳动,迅速上升后保持稳定,又在电话挂断后迅速回落,留下了一个山峰形状的频谱图。看不见摸不到,却时时处处存在的电磁波、电磁场,就这样真实直观地展现在二年级的本科生面前。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经常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兴趣小组,通过编程让电磁场可视化,帮助更多的同学理解电磁场。对苏东林来说,《电磁场理论》是一门常教常新的课,“这门融合了数学和物理的课程,教足五年才刚入门,满十年稍微有感觉,第二十个年头开始有所感悟。”

苏东林指出,大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方法论思维,而不是仅仅学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方法论建立好,解决任何问题都得心应手。“对一道作业题展开自我思考,就是在创新;在集体讨论中,因同伴的分享,提升对问题的整体认识;通过考试,将存储的零碎、分散的知识关联起来,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重视。”本科教育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能力,当他们走上科研岗位攻关技术难题时,才能在众多的可能性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引渡者。苏东林认为,好的本科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拥有一流的师资,铸魂育人;二是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实验环境等方面;三是营建崇尚真知、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生态文化。推动本科教育进一步发展,苏东林尤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打好学生为人为学的底色。检验大学教师合格与否,不在于完成了多少课时的教学,批改了多少份作业。教师要用心钻研授课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引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乃至产生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意向。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才的引渡者。苏东林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读大学之前,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踏进大学门槛不过十八九岁的年纪,尚且稚嫩懵懂,骤然进入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对接下来大学生活茫然无措,缺少规划和主动性。苏东林告诉记者,几年前,一名学生在她的课堂无故缺勤了两次,她赶紧找到辅导员了解情況,得知这名学生很多课跟不上进度,成绩亮起了红灯,已经自我放弃了。苏东林为他一对一“开小灶”,又时时督促,学生得以顺利结课,还向苏东林表明了考研的意愿。

“在课堂上发现任何一个可能放弃的学生,把他‘捞’回来,从此就少了一个可能对社会、对学校抱怨的人,多了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专业人才。”苏东林说,教师不但要上好课,更要确保每一个学生上好学,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应该秉持的态度。

推动电磁兼容学科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从医学视角看电磁兼容的重要性。苏东林将电磁兼容与医学作比:“对心梗、脑梗等威胁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医生通过造影技术找到栓塞点后,精准地安装支架使血管恢复通畅。面对电子系统装备出现的电磁兼容故障,电磁兼容设计师如同诊治疾病,要排查电子系统的栓塞点。”飞机等大型装备的电磁兼容问题具有不易发现、随机性、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攸关生命及战略安全,要防患于未然,治未病。

她举例道:“春秋战国有三兄弟扁雁、扁鸿和扁鹊,他们都是医生,但名气最响的是扁鹊,最不为人知的是大哥扁雁。只因扁雁治未病,扁鸿治已病,而扁鹊治重病。电磁兼容要更重视践行治未病的思想,就像对癌症的早期筛查,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做电磁兼容设计,电子设备‘不发病’的时候,大家意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可一旦出现重大事故,结果是残酷的。”在苏东林主导下,开展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等方面研究的国家级创新中心成立,她为其取了寓意深刻的名字——鸿鹊。

电磁空间安全和电磁兼容关乎国家利益。2020年底,新修订的《国防法》将电磁与太空、网络空间并列新增为三个“重大安全领域”的防卫政策,着重强调“看不见的疆域”安全问题。现在,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和苏东林等同代人不断地思考和完善下,围绕电磁兼容,从论证到设计、检测、性能保持,已经构建出一套成熟的自主研究实践和验证的理论体系。“科技领域自立自强,具备足够的实力,方能在国际上获得尊重,达成合作共识。在电磁兼容领域,我们有义务、有能力为科技进步、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苏东林说。

以电磁兼容学科培养专业人才。“面向国家战略亟需,电磁兼容不可或缺,而电磁兼容领域的人才短缺。多数高校只开设一两门电磁兼容相关的课程,学生无法形成知识系统,电磁兼容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苏东林加重了语气。近些年,她一直在强烈呼吁推动电磁兼容学科建设,培养“科班出身”的电磁兼容专业人才。苏东林指出,电磁兼容具备学科交叉的属性,对通信、微波、机电、控制等各学科知识的单项学习,不利于电磁兼容专业人才培养。因此,有必要研究电磁兼容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规律,凝练相应的学科体系。为此,苏东林特地拜访了张明高、刘尚合、王小谟等院士,大家达成了高度共识:电磁兼容非常重要,可以独立为一门学科,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在众多学界前辈的关心支持下,苏东林开始牵头推动高校层面设立电磁兼容学科。

考虑到电磁兼容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苏东林慎之又慎,特别将拟申请的新增学科命名为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因为电磁兼容理论是学科不变的根基,电磁环境则涵盖了周围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2006年,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二级学科得到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归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北航正式招收电磁兼容专业研究生,也是现在唯一一所授予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研究生学位的高校。提及此事,苏东林的神情仍旧凝重,语气中透出了急迫:“还是太少了,通过电磁兼容的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靶向治疗’,应该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其中。”

当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发展及其在高速通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各类装备面临着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苏东林敏锐地指出,从节点向网络化转向是电磁兼容的新趋势、新变化,电磁兼容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而是扩大到电子信息系统大体系下的电磁安全。国际上发生了多起重大设施电磁安全事件,警醒我们要未雨绸缪,加大对电磁安全的研究。密切跟踪电磁领域前沿进展,苏东林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动电磁安全一级学科的建立,培养电磁安全人才。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苏东林注意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专家,电磁兼容教师中青年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北航的电磁兼容学科建设上,苏东林组织了教学和研究团队,将年轻教师纳入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目前,校内这支电磁兼容教学的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她向教育部申请了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已经被纳入首批建设试点,旨在帮助高校该专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科精英,为电磁兼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下,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电磁兼容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当然也是教师的新机遇,我们的责任特别重大。”苏东林说。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学问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科研创新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实现科技创新。回望历史,北航的创办缘起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战略需求。1952年,八所院校航空系的精英力量汇聚在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多数教师毕业于国外顶尖高校。尽管当时举全国之力都造不出一辆拖拉机、一台收音机,站在国家战略所需的高度,科学家钱学森以科研任務带学科建设发展的思路布局北航的学科专业。他前瞻性地提出十大工程作为北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将自主研制轻型旅客机列在首位。1958年,八百多名北航师生昼夜奋战,仅用百日便试制成功的 “北京一号”腾空而起,完成了北京—青岛—上海—北京航线的试飞,这在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是没有的先例。建校的第一批学生中,有王永志、戚发轫、钟群鹏、陈懋章等六位战略科学家先后成为两院院士、重大型号总师,是空天领域的国之脊梁。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七名院士是北航的本科校友,人数位列院士校友榜单的第一名。

苏东林认为,纵观北航的教育事业发展轨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学问题是人才培养战略的主线,大批航空航天领域拔尖人才从北航走出,也彰显了这一路线的正确性。如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旧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用坚实的理论知识,遵循科学规律做国家需要的事。电磁兼容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定位:为国家学习、为国家攻关。

到第一现场发现、解决真实的问题。苏东林归纳了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四种特质:充满自信、敢挑重担、精益求精以及热爱事业。他们不断经受挫折,打不烂、冲不垮,练就了一颗自信强大的心,敢于为国家急需的任务拓荒无人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为热爱的事业竭尽全力。“要像战士在战场上一样冲锋陷阵”,苏东林说。她的博士生全部服务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国家主战场,承担多项重大型号的电磁兼容设计工作。

苏东林表示,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发现一些现象,从中凝练出科学问题,加以缜密的思考分析,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出结论,生成的研究成果要解决问题,或者针对问题提供新方案,再通过实践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苏东林组织学生去主机场所观察飞机构造,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和研究方向。“一些期刊上,作者对飞机线缆的电磁分析非常理想化,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她说。北航电磁兼容实验室拥有两架退役的国产飞机,她提倡教师带领学生去“打卡”,登上真正的飞机,研究电磁波和装备相互作用。苏东林认为,不能在“真空”的环境中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真正的科研问题不是坐书斋里、看着飞机模型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在第一现场亲身发现。

偌大的实验室里,白色的光束高高地从上方打下来。苏东林的工作服上,左胸前蓝白相间的刺绣标志格外醒目,是电磁兼容性的英文缩写EMC三个字母构成的一块魔方。在苏东林身后,是一架曾经搏击长空、翱翔万里的米-8运输机。她熟练地在白板上画下飞机的雏形,“牢记使命,电磁报国”,为这天地间广泛、无形的电磁存在,她追寻而来。

猜你喜欢

东林电磁教师
军用电磁屏蔽方舱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研究
电磁频谱战在悄然无息中激烈展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救妻又杀妻,“好男人”走火入魔为哪般
一滴血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