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乡村生态宜居情况调查及研究
——以黔东南地区为例

2022-03-26龙俊吕淑娟刘祎

贵州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组宜居村民

龙俊,吕淑娟,刘祎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清镇 551416)

乡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又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即为生态宜居。在过去,广大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活便利极少同时具备,目前,乡村生态宜居情况调查的报道涉及广东、福建、吉林等省份[1-2],贵州在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或乡村旅游[3-7]等方面及乡村振兴探析[8]等方面也已有研究,但对乡村宜居情况的调查未见报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占80%以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苗族和侗族人口分别占43.3%和30.4%。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全省排名首位,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GDP增速全省第二。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选择黔东南州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贵州生态功能区划分,整个黔东南州横跨了4个生态区域(即黔中丘原盆地常绿阔叶林喀斯特脆弱生态区、黔南山地盆谷常绿阔叶林与石漠化重点治理生态区、黔东南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农林业生态区及黔东北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农业与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区),通过走访4个生态区域内18个村组(表1),并以黔东南州入选国家森林乡村中4个典型示范村组作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设置16项指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充分了解当地生态宜居状况。通过与其他村组横纵向对比分析,总结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经验,探索生态区位的不同特点对乡村生态宜居情况的影响,为贵州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表1 乡村生态宜居调研样本

1 乡村现状

根据调研后的结果分析,乡村的建设发展及宜居情况大致分为以下4类:(1)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便利、村民收入增收趋势强的生态宜居型;(2)生态环境较好、生活便利条件不足,村民收入较为稳定,但增收趋势较弱的有待发展宜居型;(3)生态环境较好,但生活不便,收入增收趋势弱的传统居住型;(4)原生态环境很好,生活却十分不便,由政府组织移民至安置点或村民自行搬迁至生活相对方便地点,但生态环境差的宜居改善型。本文分别以生态宜居型、发展居住型、传统居住型、宜居改善型简称。

1.1 典型引领,生态宜居型

属于国家森林乡村示范村的雷山县朗德镇上寨村、榕江县古州乡寨头村和镇远县青溪镇莆田村,及被评为国家传统村落凯里三棵树季刀苗寨,都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照明系统、文化宣传、个人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同时,村民经济来源多样化,除了外出务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类种植、参与表演等形式增加村民收入。村民对生态宜居满意度达98%,对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较高,能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普遍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以政府牵头,配备专人维护公共区域,村民积极配合做好居住区生态环境保护。但在网络覆盖的质量、配备教育资源、部分基础设施等方面需提升,村民对生活质量也有进一步提高的诉求。

生态宜居型村组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区良好自然地理条件,如雷山县朗德镇上寨村、榕江县古州乡寨头村、榕江县古州乡寨头村地处河谷、溪流旁,森林植被保护良好,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自然风景基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浓厚的民俗民风为乡村旅游提供精神文明支撑。而镇远县青溪镇莆田村地处农林业生态区及黔东北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农业,农林生态保护完好,土壤肥沃,种植玫瑰花及八月瓜等经济作物,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典型引领作用,体现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生态自然条件,使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黔东南州已经连续8年森林绿化率排名省内第一。

1.2 积极发展,发展宜居型

发展宜居型虽具有较好生态环境基础,但生活便利有待加强,正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受引领示范影响,积极向宜居型发展,如雷山县朗德镇下寨村、雷山县大塘镇鸡鸠村、榕江县平江镇八瑞村、镇远县青溪镇红光村。村民对生态宜居满意度为80%,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齐备是该区域的主要问题所在;村民多数以外出务工或在家进行传统农耕为主,只有少部分农户发展经济作物。西江盛典大型实景演出建设项目坐落在雷山县大塘镇鸡鸠村,为鸡鸠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经济增收仅限于租用村土地,村民不能充分享有旅游开发带来的丰厚红利,农业基础功能比较脆弱,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产品为主。

地区生态功能的作用发挥不显著,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较好,但局部区域雨季有滑坡现象,村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因交通不便利而受到影响,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备,生活不太便利。村民家饲养的家禽多为散养,卫生状况亟需改善。在环境的美化、优化和电商网点配备方面较弱,建筑间距过小,较为拥挤,甚至栋栋相连,距生态宜居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1.3 中规中矩,传统居住型

雷山县丹江镇小固鲁村、镇远县蕉溪镇柳溪村、榕江县三江怎冷村新寨组、榕江县三江怎冷村里口组、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组、麻江县龙山镇大塘村均属于此类型,村组虽共享村村通公路、户户有串户路的国家政策红利,但通村客运的班次较少或乘坐点相对比较远,村民对生活便利度的满意度不高,对环境的美化方面需求强烈,青壮年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老年人和小孩留守。作为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大多数农民,对本村发展特色产业愿望强烈,但发展方向及规划受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限制,只有极少部分村民带头发展其他产业,如榕江县三江怎冷村里口组部分村民个人承包种植八月瓜、镇远县蕉溪镇柳溪村村民种养玫瑰花,发展经济农产品,但还尚未在全村推广,村民参与度不高。

1.4 寻求发展,宜居改善型

调查的村组中宜居改善型包括:麻江县龙山镇孟江村9组、榕江县三江镇桥油村、镇远县蕉溪镇木溪村子云组、榕江县三江怎冷村月亮山组。村组居住点分布分散,对过于分散的村组已经组织搬迁至其他安置点,其交通、生活都比较便利,但部分村民对于安置点的生活不习惯或觉得生活消费成本较高,特别是年长的村民思想还很保守。部分村民为了生活的便利,靠近公路旁重新建房安家,交通相比之前确实大有改善,但生活环境大不如从前,环境美化几乎为零。对于电商网络、文化精神、国家振兴乡村的政策宣传方面薄弱,留守老人甚至对普通话使用都没有普及,在调研交流中存在沟通障碍。

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保留着良好生态环境面貌,村组搬迁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干扰,对生态恢复及保护都有积极的作用。村民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安置点,充分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 乡村生态居住现状分析

2.1 宜居情况变化显著

对黔东南州乡村生态居住现状的调研,显现出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省在脱贫摘帽中取得良好成绩,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村容村貌、乡村特色等方面尤为突出。

2.1.1 基础设施

“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初见成效。“村村通”是我国的系统性惠民工程,包括: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9]。从“十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都有涉及,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出门一脚泥、晚上出门黑漆漆、生活用水没保障等落后状况已经成为旧时记忆,新农村的面貌初步展现。

2.1.2 民生保障

养老、医疗、住房、饮水安全、教育等民生保障普惠面广。对于“两不愁三保障”“新农保”等重大惠农政策实施情况很好,村民的参保率高,民生生活得以保障,村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倍增。

2.1.3 村容村貌

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三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上,虽然跟城市有区别,但是“三化”也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标[10]。农村垃圾影响村容村貌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农村垃圾缺少处理设施,村民们都是自行处理,对生活垃圾处理形式可能就是随时置放在河边、大树下、建筑旁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本次对村组调研中发现,村民们对垃圾处理都采用集中处理或固定的处理方式,农村垃圾处理情况大有好转,部分村组还设置有分类垃圾箱,提倡垃圾分类。

2.1.4 乡村特色

地方特色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黔东南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居住人群的州市,居民以苗族和侗族为主,他们具有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也多选址在背山、临水的山顶、山腰、山脚及平坝区域,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自然哲学观。其中,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民居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态。吊脚楼这种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浓缩着建筑艺术的精髓[11],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一种物质与精神传承。在对黔东南村组的调研过程中,吊脚楼及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群众随处可见,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民风得到了保存及发扬,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特色打出了一张漂亮的名片,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得以悠久传承。

2.2 居住现状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的打造逐步深入人心,村民们渴望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逐渐增强,我省才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役,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阻碍乡村振兴、影响乡村生态宜居的问题。

2.2.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脱节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乡村的道路、路灯等得以普及,但是乡村的公交系统尚不健全,村民出行不便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道路建成、新能源路灯安装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坏,却因无人维修或维修成本过高而搁置。

2.2.2 文化教育资源配备不足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推行下,村组的孩子们受教育机会逐年增加。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对下一代的教育要求和愿望增强,对当地配备的教育资源不满意,送孩子到较远但拥有更好教育资源的学校,区域教育资源不平衡发展问题显现;健身娱乐设施、设备缺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明发展需求,对村民民间文化小组织、小手工艺的支持力度不够。本次调研中有村民自行组织乡村戏剧演出,道具设备都只能堆放在自己家里。村民们很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提供相对固定的场地,期盼更多的村民能参与,从而带动村组间的文化交流。

2.2.3 人与生态环境出现的矛盾

由于缺少村组整体规划,污水排放系统管网缺乏或不健全,村民对生活污水的排放随意,造成农村生活、生态环境的污染;民居建筑修建密集,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存在一定消防隐患;村组的环境绿化、美化仍然以自然山体植被为主,极少村民因个人爱好而自己种植盆栽,种植绣球花、凤仙花等观赏类植物,或是种植常见小叶女贞、海桐等灌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识较缺乏,需引起重视。

2.2.4 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产业多样化不足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类型以年轻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年长村民在家务农为主,少数村组有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大部分规模不大,且以私营为主,整体带动性不强,村民参与度不高。

此外,还有电商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数据网络智能化普及不到位,村民通过网购平台进行交易较少;另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仍然存在随意排放生活废水;垃圾分类流于形式;生活能源采用薪柴和煤炭形成空气污染;畜禽养殖管理滞后造成居住环境不良,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乡村振兴的发展。

3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振兴乡村是中国发展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强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乡村的生态宜居又是振兴乡村的关键点。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提出3种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发展模式如下:

3.1 “生态+特色化”模式

在村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推广宣传、打造民族品牌节日活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方式赋予民族文化活力,让更多民众了解、传承传统民族文化[12]。此模式发展需经济支撑,一方面可以考虑政府利用政策倾斜,对乡村基础实施、教育条件改善、特色传统文化传承等加大财政投入;或引企入村,创造更多产业类型,为村民提供增加收入机会;增加对村民现代化、智能化技能培训,充分体现农民群体是振兴乡村的主体角色[13];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村民筹资筹劳、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和运营机制。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与需求的矛盾[14]。借鉴长沙市望城区的经验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如东城社区乡贤文化公园,便是值得肯定的“一村一品”[15]成功典范。黔东南侗苗族文化、地方傩戏、吊脚楼等都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积极挖掘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及乡村文化资源,可以打造乡村“生态+特色化”的生态宜居新形式。

3.2 “生态+多产业化”模式

以保护及维护好乡村优良生态环境状况为前提,利用森林植被良好优势,发展林下经济、林下养殖、林农结合等多种林产品、农产品,以此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对于选址在河水或溪水附近的村组,可在净化水质,保护水环境生态方面多做文章,可依托生态水产品及生态环境建立种植、加工、电商、家庭休闲农场、民宿、乡村康养等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经济。这种模式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较大,需要鼓励高精尖农业科技人才支援,对乡村本土先进者进行“援助式”培养;鼓励发达地区相关单位或企业为乡村现有科技力量提供“进修式”培训机会; 加强农林类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的合作力度,对实践经验丰富的村民提供新产业类专题项目科研机会[16-17],激发农民创新潜力,推动新农村新农业的发展。 发挥好、保持好贵州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形成支柱产业[18],积极开展与生态相结合的多产业化生态宜居建设模式。

3.3 “生态+城镇化”模式

在国家统筹大背景下,发挥好农村生态功能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在乡村实现交通网络贯穿、数字网络通畅、电商网络平台便利,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失衡现象,加强城乡间有机联系,实现城乡环境、空间、资源多方面互通共享,使乡村与城市多方面兼容,不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重点改善乡村建筑材料及传统模式下的弊端,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不必改变农村传统的人际交往。成都在多年前开始探索并实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19],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可见此种发展模式具有可行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2021年6月开始实施,乡村振兴的推进将有法可依。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需要从多方面、以多指标评判,需要发挥示范乡村的引领作用。在学习现有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打造自身品牌。贵州乡村生态具体建设必须挖掘贵州乡土特色的建设潜力,利用好生态环境优势,处理好“生态宜居”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20],同时需加强对生态宜居意识的宣传,从思想和行动上进行乡村振兴,科学发展乡村经济。

猜你喜欢

村组宜居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宜居的海底城市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浅谈贫困地区乡镇村组的行政监督
浅谈新时代乡镇村组干部的行政伦理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