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发展研究
——基于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分析

2022-03-26纪晓东

重庆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遗产青岛工业

纪晓东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山东青岛 266022)

0 引言

“工业遗产”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1]。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外工业遗产历经了起始、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国内工业遗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纽约曼哈顿下城苏荷区将脏、乱、差、险的工厂、仓库聚集区改造成为时尚、前卫、怪诞的文化艺术区;德国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改造成为博物馆、旅游业、创意产业的综合体;德国伦斯特法伦州哈根手工艺厂变身为露天博物馆。而在国内,北京798、上海1933老场坊、上海半岛1919等一批工业建筑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2];武汉“汉阳造”利用晚清时期的汉阳兵工厂和824厂部分厂房,实现黑铁轨、老机床和咖啡、艺术涂鸦共存。这些工业遗产的改造,通过创造性规划、保护性发掘、科学性更新,同时利用一定的现代化新技术,使沉睡的历史记忆重新浮出水面,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曾经的辉煌和沧桑,当下和过去在同一时空里激烈碰撞,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本文以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问题为例,分析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1 青岛工业遗产分析

青岛的近代工业史几乎和城市建埠同步兴起,历经德占和两次日占时期,工业发展的脚步未曾停止,被称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中国近代相关工业的历史和发展进程,迄今为止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史料和工业遗产。

1.1 历史发展渊源

1891年6月,清政府在胶奥设防,青岛正式建埠,当时其仅仅是一个小渔村。随着1897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定,青岛进入德国殖民地时期,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至1914年17年的时间里,德国殖民者在青岛修铁路、建港口,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1901年小港竣工,1908年大港形成规模。这一时期依托铁路、港口,造船业、机车制造业、印染业以及啤酒等食品业快速发展起来,如1900年铁路四方机厂、1900年青岛汽水厂、1902年的德华缫丝厂、1903年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1907年的青岛造船厂以及1914年的青岛葡萄酒厂等。1914年至1922年和1938年至1945年两次日本殖民时期,青岛除了上述工业产业外,纺织业、烟草等日用品加工业等得到发展,如1924年的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等,1917年到1935年日本人在青岛开设大康、内外棉、隆兴、丰田、上海、钟渊、富士、同兴、宝来等九家纱厂(分别对应后来的青岛国棉一厂至九厂),纺织业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青岛工业支柱产业,也奠定了青岛日后纺织业“上青天”的地位。

1.2 价值分析

按照2018年我国工信部颁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3]。从建埠到建国前的短短58年时间里,青岛历经德占、两次日占、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等时期,工业从无到有,逐步聚集、发展、兴盛,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一个近代工业化城市。目前虽然青岛有些工业文化遗产已经升级改造或搬迁,失去原有生产功能,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1)政治价值:青岛的工业从殖民时期开始,虽然为城市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青岛啤酒、青岛机车等目前也是青岛乃至国家、世界的品牌),但青岛的工业遗存带有被殖民的特性,这也是其不同于国内其他工业城市的地方,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价值,提醒我们应牢记国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忘记被列强侵犯、失去河山的屈辱日子。胶济铁路四方工厂职员宿舍旧址现改造成为青岛中共党史纪念馆,青岛早期党组织在这里创建,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见证了青岛反压迫、反剥削、反殖民的艰苦历程。

(2)历史价值:工业遗产承载了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城市发展留下的历史车辙,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元素[4]。青岛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壮大全过程,记录了工业文明史和工业发展进程,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通过工业遗产遗迹和口口相传的历史,我们能够再现当时的生产状态和生活面貌,对人们研究城市工业文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原国棉五厂改造成为青岛纺织谷,全国第一锤的压锭限产就从这里开始,见证了青岛纺织业曾经的历史地位。

(3)科研价值:青岛工业遗产体现了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工业特色,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见证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业发展与技术革新,是青岛近现代工业文明重要的历史印记。青岛啤酒厂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至今仍可正常运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工业设备的精密和科学技术的较高水平,感慨于100多年前的先进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醒我们努力进行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科技创新。

(4)审美价值:德国人为青岛做了第一个城市规划,后日本人入侵,因此无论是办公、住宅建筑还是工业厂房,均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建筑细部装饰丰富,窗套配有山花,就地取材,采用青岛崂山的花岗岩石材,建筑质量较好;纺织厂厂房采用锯齿形设计,满足采光均匀要求;四方机厂的机车修理车间采用工字型钢架结构,实现了大跨度需求,这些建筑新技术直至目前还具有指导意义。

(5)经济价值: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为青岛留下了众多的工业遗产,数量多、规模大、历史价值高、品牌影响广。胶济铁路沿线至今留下600多处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这些工业遗产是青岛珍贵的战略储备空间,未来可以有效释放胶州湾东岸稀缺的土地资源,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有机更新,拓展城市产业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品质。同时,作为中国同类工业发源地之一和著名旅游城市,青岛也需要开拓旅游资源,将工业旅游与自然资源旅游相结合,可以依托工业遗址,通过有序更新、改造,以博物馆、遗址公园、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产生工业遗存的文化品牌效应,增加旅游的人文内涵。

2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进入2000年以来,青岛市政府更加意识到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理论研究、城市规划、保护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专题研究》,并将其纳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完成《青岛市工业遗产图录》《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工业文化与遗存保护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利用起到引导作用。

2.1 中车四方厂区(原四方机厂)更新改造

四方机厂建于1900年,这里是青岛党组织领导最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地方,诞生了青岛第一个工会组织,是一个具有红色革命基因的百年老厂,也创造了铁路工业数个“中国第一”,被誉为新中国机车车辆的摇篮。随着新厂区的建设和逐步搬迁,老厂区慢慢闲置下来,因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厂内部分建筑及设施存在损毁、破败现象。2019年中车科技园(青岛)有限公司启动四方厂区更新改造工作。

四方机厂占地约43公顷,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风貌、厂区肌理、特色肌理和工艺流线等,因此在概念规划方案中,通过对厂区工业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进行调研,提出整体保护和个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留厂区的特色风貌和空间肌理,以延续厂区完整的历史记忆;对原德建厂房、原机械厂、原总装二分厂、原转向架分厂等主要文化特色建筑进行改造利用,以延续厂区的文脉。共保留建筑物25处、构筑物8处、景观环境8处、产品设备10处、重要树木170余棵。

目前启动的一期项目为城市客厅和机车公园,已基本建成。城市客厅由原总装二分厂交流传动机车试验厂房(图1)改造而成,建筑占地1900m2。原建筑基层材料为红色清水砖墙,设计中本着“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原则,保留原建筑屋顶造型以及建筑外立面开窗形式,通过原有材料(清水砖墙)+新材料(玻璃幕墙/工业风水泥墙面涂料)的方式,展现原有清水红砖墙面的简洁典雅,保留建筑的工业属性,以唤醒这座厂房建筑昔日的城市记忆(图2)。该项目为中车四方厂区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在尊重原工业遗存建筑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融入时尚、未来、科技元素,更新改造为文化展览、商业服务建筑,旨在向公众展示中国机车发展历史,传播科技文化,展现整个园区都市科学城的总体定位。展馆外的机车公园已初具雏形,将成为不同型号机车、客车等的露天博物馆。壮观的火车头(图3)、交错的钢轨和百年的树木构成刚中带柔的靓丽风景,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图1 总装二分厂交流传动机车试验室(中间)

图2 城市客厅(左下)和机车公园建成鸟瞰

图3 机车公园里的火车头

中车四方智汇港项目后期陆续在建,保留原有工业遗存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结合厂区改造更新,探索了一条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方法,避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工业遗产的破坏。以轨道交通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现代与历史融合,发展与传承统一,文化与经济协调,形成科技创新、展览、休闲的文化艺术综合区。

2.2 青岛啤酒博物馆

1903年,德、英商人创建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后改名为青岛啤酒厂,现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有关部门通过保护性修旧如旧措施,对原日耳曼啤酒厂旧址保留下来的办公楼、宿舍楼和糖化大楼(图4)进行修复更新,改造成为青岛啤酒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人们仿佛进入青岛啤酒的历史长河中,现代化影像技术还原了制麦车间、发酵车间和实验室,直观展现了早期啤酒厂的车间面貌、生产流程和实验过程。汉斯·克里斯蒂安·奥古特先生品尝酿出第一勺啤酒时的场景,活灵活现,令游客不禁会心一笑,心生愉悦。博物馆还保留了逾百年的工业设备,作为镇店之宝的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和1903年的铜管式冷却机代表了当时工业设备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其中,西门子电机至今仍可正常运转。

图4 青岛啤酒博物馆(原糖化大楼)

青岛啤酒博物馆是我国少见的具有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同时还仍然具有生产功能的博物馆,其巧妙地将游览线路置于灌装车间上空,使人上一时刻还沉浸在百年前的工业技术和工业流程中,转角之处就进入到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中。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历史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生产相结合,啤酒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型成功案例,2004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

3 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问题分析

3.1 起步晚、缺少政策法律支撑

我国的工业遗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比欧洲等国家晚了一个世纪,2006年通过的《无锡建议》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开始。由于对近现代留下的工业遗产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价值缺乏研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在拆除与保护的碰撞中,导致部分工业遗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而被毁坏,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如青岛日占时期的隆兴纱厂、丰田纱厂、富士纱厂等已开发成为住宅小区。

3.2 评估标准、评估体系不完善

工业遗产包括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具有物质和非物质属性。长期以来工业遗产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且人们往往重视看得见的物质遗存,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而忽视非物质遗存,如历史文献、人工技艺、图纸、影像,甚至工业样品等。由于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总体保护评价,导致部分工业遗产保护不完整、保护程度不高。

3.3 工业遗产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对立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现代工业遗产面临着技术升级改造、产品更新换代、使用功能转型的冲击,既要与新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赋予老工业新功能,又要保护原有工业遗产不受破坏,免遭大拆大建,由此形成矛盾对立的统一体。青岛大英烟草公司部分厂房(原青岛卷烟厂)现已是家具卖场,一方面适应产业转型,但又因缺乏产业升级导入,经营出现空心化危机,另一方面保存完好的日占时期厂房和生产设备被全面破坏,不可恢复,令人扼腕叹息。

4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利用建议

2017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四批共164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从国家层面对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历史发展记忆,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信息,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多得多[5]。如何结合当前城市更新活动,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通过分析、思考青岛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优劣得失,提出以下建议。

4.1 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条例,提高社会认知度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办法和意见,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指南。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城市工业遗产的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条例,从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到整体保护、单体保护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形成系统性的保护框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和方法。在深入挖掘、利用价值的同时,创新改造模式,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产的认知、认可度,实现工业文化特性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

4.2 统一要素采集和评价内容,制定评估体系,建档立案

制定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统一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研究其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如“建筑年代、建筑结构、空间特征、工艺特色、生产技术承载度、保存完整度、品牌商号、历史事件”等要素进行采集和评价,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鉴定、评估,划定保护范围,划分价值等级,建立动态保护名录。通过文字描述、专业绘图、照片及影像资料等形式,尽可能保留详实全面的信息,形成数字化档案,确保工业遗产信息完整、真实和存储安全。

4.3 分级划定工业遗产保护控制线

划分保护控制线,采取针对性保护、更新、利用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科学价值。分类分级制定系统性策略和原则,划定保护利用红线,大到整个厂区,小到一个水塔、一个烟囱等构筑物等。不同工业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既保护好区域内整体风貌、空间形态、生产生活肌理等场地信息,保留和延续厂区气息,又要保护好某一个体,可以是单栋建筑,也可以是具有特色的某一部位,甚至是一个檐口、一块石头等,它们都可能承载着一个难忘的故事。

4.4 科学处理保护、利用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展,通过研究、挖掘工业遗产可利用价值,对厂区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和功能重组,采取“保护中再利用”的方式,保留其特色要素,发挥其科学技术价值、建筑特色价值和空间艺术价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结合产业升级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对工业遗产进行动态保护、有机更新,保留、改造、拆除相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展多种综合利用方式,实现科技、休闲、娱乐、创业、商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一方面使其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核心,提升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特色,另一方面将城市的工业历史文脉延续下去,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

5 结语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史上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已成为全世界的研究课题。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价值内涵,更好地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整体格局中,传承弘扬工业精神,促进工业文脉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在进入存量发展的新时期,有效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需要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一方面保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利用中求创新;另一方面,全面考量新建与保留的关系,借助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更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嵌合,使城市历史文脉沿着传承、发扬、发展的路子走下去,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猜你喜欢

遗产青岛工业
遗产怎么分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千万遗产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