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龙山时代鲁北制盐遗址看“宿沙作煮盐”地望

2022-03-25程文博贾洪波

盐业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鲁北晋南制盐

程文博 贾洪波

先秦古文献《世本》和《鲁连子》是记载“宿沙作煮盐”古史传说的出处。古史传说通常由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内容组成,所以地望问题的确定往往还牵涉到夙沙氏年代问题,夙沙氏与夙沙瞿子其人问题。本文将整理新发现的盐业考古材料,考证相关古史传说的时代、人名、族名问题,以及钩沉《鲁连子》这部先秦亡佚子书所反映的史观问题、夙沙瞿子善渔与善煮盐并称文例问题,将“宿沙作煮盐”地望的可能性范围确定下来,最终予以解决。夙沙氏是我国制盐业的始祖,史称“盐宗”,解决“宿沙作煮盐”的地望问题,对我国盐业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宿沙作煮盐”地望问题学术史

(一)晋南说

《水经注》曰:“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其水又迳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盬。”杨守敬引前人研究曰:“戴从《说文》删盐字。”杨守敬疏曰:“《说文》(曰):‘盬,盐池也。’郦氏盖并说解盐字,故意增盐字。”①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82-584.

《水经注》曰:“长五十一里,广六里,周百一十四里,从盐省,古声。”杨守敬疏曰:“朱无省字,《笺》曰:‘今许慎《说文》解盬字云,盬,盐池也,在河东,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②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82-584.

《水经注》曰:“吕忱曰:‘宿沙煮海谓之盐。’”杨守敬疏曰:“《书钞》一百四十六引《鲁连子》:‘宿沙瞿子善煮盐。’《路史后纪》四《注》引《世本》:‘夙沙氏煮海为盐,炎帝之诸侯。’《御览》八百六十五引《世本》曰:‘宿沙作煮盐。’宋衷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③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82-584.

《水经注》曰:“河东盐池谓之盬。”杨守敬疏曰:“《穆天子传》六郭《注》,盬,盐池,在河东解县。”④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82-584.

《说文》曰:“盬,盐池也。”又曰:“盐,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①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十二篇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3:592.可见许慎本意以“盐池”入“盬”字条下,又以“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入“盐”字条下。其实“盬”是盐池的古地名,“盐池”是盐池的今地名,而“盐”是物名,地名与物名,判然二事也。

郦道元在注解盐池条下从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盬,盐池也”的说法,以“盬”为盐池地名的古称,并“故意增盐字”要使盐与“盬,盐池也”的地名建立起联系,又引吕忱《字林》记载“宿沙煮海谓之盐”的说法,使得“宿沙作煮盐”的古史传说与晋南盐池建立联系。杨守敬作疏时仍默认这种说法,并引《北堂书钞》所引《鲁连子》记载的“宿沙瞿子善煮盐”事与之相佐证,默认晋南盐池就是《鲁连子》《世本》等古文献记载的“宿沙作煮盐”之地。他们似乎认为盐之物名得自于晋南盐池地名的古称,可见此处或有郦道元增字误读《说文解字》之嫌。

晋南说最早由三国学者宋衷提出,后为郦道元、杨守敬等古今历史地理学巨擘所认同,成为主流学说影响后世1000多年。今日仍有一些学者主张晋南说,如刘毓庆、李明璇先生等皆持此观点②刘毓庆.神农氏发祥于上党考[M]//华夏文明之根探源:晋东南神话、历史、传说、与民俗综合考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0;李明璇.夙沙氏相关问题考辨[J].盐业史研究,2018(1):75-81.。

晋南说具有合理性,晋南盐池是我国自先秦以来的重要产盐地,不仅具备适合制盐的自然条件,也流传有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30.可见晋南盐池的开发利用可早到春秋时期。《山海经》记载:“景山南望,盐贩之泽。”④袁柯.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9.有研究者认为,晋南盐池地区早期盐业生产手段为日晒后的采集,由于未用到煮盐器具,从而难以发现与制盐活动直接相关的遗存⑤李乃胜,杨益民,何驽.关于运城盐池地区早期盐业研究的思考[J].盐业史研究,2008(2):30-33.。

晋南说也存在着不足,一是考古发现制盐遗迹时代上限距离传说中的夙沙氏时代(神农氏时代)尚远。刘莉、陈星灿等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测,晋南盐池附近东下冯遗址二里岗下层时期的一组特殊建筑遗址为盐仓遗址。这一猜想后为遗址土壤化学成分分析成果所证实,东下冯遗址可能作为晋南盐池盐业生产、存储和运输的重要据点⑥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东南文化,2000(3):45-60,4;赵春燕,陈星灿,刘莉.东下冯遗址圆形建筑遗址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J].考古学集刊,2010(2):543-548.。可见二里岗下层遗存是目前所知晋南盐池开发利用最早的证据。二是从上文分析可知,将“宿沙作煮盐”与晋南盐池建立联系其事晚出,并且有郦道元增字误读《说文解字》之嫌。最早是由三国时人宋衷所提及,并且宋衷只是说在安邑东南十里有人为祭祀盐宗夙沙氏而立庙,并未明言此庙所在地就是“宿沙作煮盐”的地望。然而此说法很容易使后世学者望文生义,认为盐宗庙所在地就是“宿沙作煮盐”之地。北魏郦道元增字释读《说文解字》,又引吕忱说将“宿沙作煮盐”与晋南盐池地望建立起联系,可能也是受宋衷注的影响。所以晋南说不宜成为最终的定论,尚有许多相关问题有待于新的盐业考古资料和文献考证来做解答。

(二)鲁北说

莱州湾南岸地区的盐业生产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生产历史。《尚书·禹贡》记载青州地区“厥贡盐絺”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307.,可知盐为夏代青州所贡方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①司马迁.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4:1793.可知齐太公也曾管理齐国的“鱼盐之利”。《左传·昭公三年》中晏子陈述田氏收买民心的行为时提到:“鱼盐蜃蛤,弗加于海。”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410.《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批评齐景公征收重税时说:“海之盐蜃,祈望守之。”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45.《管子·地数》记载“齐有渠展之盐”④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64.,可知东周时期齐国制盐业也持续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人员在该地区调查中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制盐工具和盐业遗址,其中以2007年的考古调查发掘规模为最大,共发现上千处属于殷墟时期和西周早期、东周时期、汉魏时期以及宋元时期的制盐遗存。研究显示,渤海南岸地区有两个盐业生产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殷墟时期至西周早期,考古队共发现了十几处大型制盐遗址群,单个制盐遗址数量超过300处。这些大型制盐遗址群分布于寿光市、潍坊市、东营市以及广饶县、利津县、沾化县、庆云县等地区。第二个高峰期为东周时期,考古队共发现了二十多处盐业遗址群,分布于昌邑市、潍坊市、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市、利津县、沾化县、无棣县,以及河北海兴县的杨埕、黄骅市郛堤等地区。其中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经过了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结果显示遗址时代最早可以到达殷墟时期,该时期以盔形器为主要的煮盐工具⑤燕生东.商周时期渤海南岸地区的盐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4-5.。殷墟时期商文化在山东境内呈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孟子》记载“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贤臣胶鬲曾在鲁北海滨从事制盐工作的证据⑥方辉.胶东半岛地区商代土著文化:珍珠门文化[N].中国文物报,1997-8-10(3).。从先秦古籍文献的记载来看,莱州湾南岸地区很早就成为了古人所熟知的著名盐场,另外《左传》还记载了盐宗夙沙氏的后人夙沙卫在春秋时期仍为齐灵公臣的事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186,4262,4265-4266,4273-4275.。1997年郭正忠先生据此提出了鲁北说,此后有李慧竹、王青、吉成名、景以恩、王明德、张春华、李乃胜、胡建延、马玉鑫、马继云等学者皆持此观点⑧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22;李慧竹,王青.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J].管子学刊,2007(2):43-46,53;吉成名.先秦时期食盐产地[J].盐业史研究,2008(1):27-32;景以恩.寿光盐业遗址与宿沙氏之国[J].管子学刊,2009(2):121-123;王明德,张春华.盐宗“宿沙氏”考[J].管子学刊,2013(2):57-61;李乃胜,胡建延,马玉鑫,等.试论“盐圣”夙沙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太平洋学报,2013(3):96-103;马继云.盐宗的传说及其崇拜[J].盐业史研究,2014(2):17-23.。持鲁北说的学者皆以殷墟时期寿光双王城盐业考古材料为依据,结合古文献记载,尤其是春秋时期夙沙卫曾为齐灵公臣的事,认为神农氏时代“宿沙作煮盐”地望就在鲁北,而夙沙氏族群也世代生活在鲁北,春秋时期其后人夙沙卫见于经传。

鲁北说虽然颇具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鲁北所发现的制盐遗址时代只能早到晚商,而鲁北说却据此推论早在龙山时代以前的“宿沙作煮盐”地望,时代相差较远,证据不够令人信服。李明璇先生认为,鲁北寿光双王城发现的商周时代制盐遗址“与本文所要考察的夙沙氏的年代相差几千年之久,无法佐证夙沙氏曾在此煮盐”⑨李明璇.夙沙氏相关问题考辨[J].盐业史研究,2018(1):75-81.,以此否认鲁北说等山东地区诸说。并且持鲁北说者也难以给流行甚久的晋南说以有力的反证。

(三)鲁东说

1998年吕世忠先生的《先秦时期的山东盐业》一文认为“夙沙氏煮海为盐”发生在胶东地区①吕世忠.先秦时期山东的盐业[J].盐业史研究,1998(3):10-15.。吕先生主要是通过《左传》《管子》《史记》等传世文献考证论述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制盐的历史,并未使用考古材料,故其文中所言“胶东地区”的概念比较宽泛,既包括了齐国所在的渤海湾南岸地区,也包括了莱国等胶东半岛其它地区,虽有开鲁东说风气之先,然实与鲁北说有较多的重合之处。

2009年辛岳洲先生发表《夙沙国煮盐在昌阳——今海阳市》一文,他根据汉昌阳县(今山东省烟台市辖海阳市)的“夙沙古城遗址”以及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贝丘遗址,结合传世文献和地方志记载,认为“宿沙作煮盐”地望就在今山东海阳市,于是鲁东说也形成了。2017年辛岳洲先生又发表了《再论夙沙国 煮盐在昌阳》一文重申此观点②辛岳洲.再论夙沙国 煮盐在昌阳[J].中国盐业,2017(16):67-71.。海阳市发现的可能与夙沙氏古国有关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在20世纪80年代尚存,如今已经全部被新建房屋所取代。

(四)盐城说

江苏省盐城市自古以来就是盐业生产的重要地区,与盐业生产相关的传说故事也是极为丰富,所以也有少数学者主张“宿沙作煮盐”地望是在江苏盐城。周玉奇先生认为:“盐民每年春秋二季,都要到盐宗庙搞一次祭祀活动,‘盐宗’就是淮夷部落首领夙沙氏。”③周玉奇.祭盐宗[M]//盐城民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2-173.

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山东地区的盐业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鲁北,而鲁东海阳市和盐城地区均无相关发现。山东地区考古资料显示秦汉之后制盐业的中心才从鲁北转移到鲁东南地区④燕生东.山东地区早期盐业的文献叙述[J].中原文物,2009(2):51-56.。根据海滨贝丘遗迹可知,盐城地区在先秦时期尚且位于黄海之中,后世因黄河多次改道,泥沙淤积才形成了陆地⑤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29-30.。可见鲁东说和盐城说缺乏足够的合理性。鲁东说可能出自后世地方志关于“夙沙古城遗址”的附会,盐城说则主要来自于盐城地区的民间传说。从古文献记载来看,晋南盐池说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学者则多倾向于鲁北说。

二、龙山时代鲁北地区盐业考古发现概况

(一)鲁北地区制盐聚落遗址发现概况

自2012年以来,考古队在鲁北莱州湾南岸地区调查发现了20余处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其中有16处属于制盐遗址⑥燕生东.莱州湾南岸地区发现的龙山时期制盐遗址[J].考古,2015(12):106-114;燕生东.莱州湾南岸地区龙山时期盐业生产与区域发展[M]//曾凡英.中国盐文化:第11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2-13.。这些遗址可分为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位于距离海岸线15至3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2处龙山时期遗址,分布于今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等地区,均是制盐遗址。第二区域遗址分布于距离海岸线30至40公里范围中,也有12处龙山时期遗址。这片区域内有一条咸淡水分界线存在,其中位于这条分界线北侧的曹家、大桓台、草桥、南台头4处遗址,均是制盐遗址。其中有一些遗址的时代可以上溯到龙山文化早期晚段。

第一区域遗址分布在自广饶平署埠至平度新河一带,多集中于一条5000年前形成的东西向的贝壳堤上或两侧。这一区域除了分布有龙山时期制盐遗址外,还分布着殷墟时期、西周早期、东周时期,直到明清时期的制盐遗址,甚至这里还是现代盐场所在地。

这些龙山时期聚落遗址的面积通常在数百平方米,大者可达到上千平方米,但是文化堆积层较薄,厚度一般不超过0.5米。遗存主要包括大量草木灰、烧土和白色块状物堆积,烧土中夹杂着大量陶鼎与陶罐碎片、兽骨、蚌壳等。这些陶器主要是夹砂黑陶、灰陶、红褐陶等,有少量泥质灰陶和黑陶,器物外表多有二次受火痕迹,上述发现也与夹砂陶的物理属性很适合于反复受热煮盐相合。这些器物的内壁表面还有白色垢状物,这与商周时期煮盐的盔形器和大口罐的内壁遗留物完全相同,可见这些白色块状物和白色垢状物是先民制盐的遗存。

根据所采集陶片分析,郭井子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后段至晚期前段,西宅科北遗址和清水泊农场西遗址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后段。第二区域4处制盐遗址中,草桥遗址时代为龙山文化早期,大桓台、南台头遗址为龙山文化中期,曹家遗址为龙山文化晚期前段,这些遗址特点与第一区域制盐遗址特点完全相同,性质也应相同。每处遗址延续时间都不太长,往往属于龙山文化某一期或者某期某段,这种每一处遗址延续时间较短的现象与后代制盐遗址的情况完全相同。

鲁北地区龙山时代盐业考古遗址的发现解答了学者因为考古材料只能早到晚商时期而对夙沙氏煮盐地望在鲁北所提出的质疑,为“鲁北说”提供了最坚实而有力的证据。

(二)鲁北地区与制盐业相关聚落遗址发现概况

第二区域咸淡水分界线南侧还有8处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均在数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积层厚度多在1米以上,所见遗迹和遗物与内陆的农耕聚落完全相同,时间自龙山时代早期延续至龙山时代晚期前段。

有学者认为这类聚落与邻近的海滨制盐聚落存在某种关系,可能是制盐工人在非制盐季节的定居点。此类聚落的部分居民或不直接从事盐业生产,但可能为滨海盐场的工人提供生活物资和后勤保障,并负责食盐的运输①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考古课题组.鲁北沿海地区先秦盐业遗址2007年调查简报[J].文物,2012(7):4-15,1.。鲁北地区盐业遗址群呈现出一种产业化趋势,制盐环节分工明确,这与考古学资料显示的龙山时期山东地区手工业发展已经出现明确的专业分工的趋势吻合。其中在薛家岭、后疃、北岭这三处遗址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存。

关于龙山时期非制盐业属性的农耕聚落,鲁北莱州湾沿岸内陆地区已发现了400多处。这些聚落的延续时代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早期至龙山文化晚期早段,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农耕聚落也发现了近100处。这些聚落群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趋势,有数万平方米的普通聚落,也有十几万平方米的中型聚落,还有超大型的聚落。比如乌河上游的桐林聚落,其中心地区的文化堆积层厚、遗存丰富,已经出现城墙、壕沟等象征国家和王权的建筑遗迹,面积可达四五十万平方米。城墙以内还出土了大型、成套的陶礼器,这是其他聚落所罕见的。桐林聚落中心地区周围还有8个规模较小的聚落,整个聚落的总面积可达230万平方米。

此外丹河上游的袁家遗址和弥河中游的西朱封遗址还发现了带有棺椁葬具的大型墓葬,棺椁内放置了非常精美的黑陶、玉器、绿松石器和鳄鱼皮鼓。对比陶寺、二里头等大型王都遗址所发现的类似器物可知,这些器物在当时都是象征王权或神权的礼器。严文明先生认为这种大型墓葬是具有原始古国性质的王墓②严文明.中国王墓的出现[J].考古与文物,1996(1):24-26.。可见这些大汶口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的聚落群的社会性质已经是分工较细、阶层分化明显、文明程度较高的原始古国了。这些原始古国以农耕经济为主,滋养了大量人口,也促进了制盐业的发展。

于是海滨制盐遗址、非制盐季节盐工定居点、内陆农耕聚落这三个聚落层级结构就形成了,这种结构的聚落群应该就是严文明先生所说的大汶口和龙山时期的“古国”。《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记载:“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①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413.夙沙氏是诸侯之国,而神农氏是天子之国,这里面也可以反映出聚落的层级结构。笔者认为《世本》《吕氏春秋》等古文献中记载的夙沙氏就是这种性质的古国。内陆腹地的大型聚落可能就是这些古国的王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滨海地区的制盐业聚落。

(三)“宿沙作煮盐”古史传说时代考证

《世本·作篇》记载:“宿沙作煮盐。”②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1957:363.《北堂书钞》引《鲁连子》记载:“夙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③虞世南,著,陈禹谟,校注.北堂书钞:卷146[Z].刻本,1600(明万历二十八年).

上古时期人名、地名和族名经常互相通用,夙沙氏即是最早发明煮盐技术并世代从事制盐业的一个族群的姓氏。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尚有夙沙氏的后人夙沙卫为齐灵公之臣。《世本·作篇》是记载古圣帝王发明创造的古文献,先秦古史传说经常将某种典章制度或者技术发明归功于一个族群的始祖个人。如《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438.《禹刑》和《汤刑》实是夏代晚期和商代晚期所作,却皆冠以开国君主禹、汤之名,兹亦可见人名、族名不分。所以《鲁连子》所追溯的夙沙瞿子可能就是夙沙氏的始祖,至少是夙沙氏古国的一代贤君,他曾为制盐业的发明或技术改进做出过重大贡献。《世本》所云宿沙者当是夙沙瞿子,是以族名称人名之例。

关于“宿沙作煮盐”的时代,学者多根据《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记载:“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高诱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也。”⑤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413-414.而认为是神农氏时代。《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杜注曰:“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孔颖达疏曰:“大庭氏,故天子之国名也。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28.可知夙沙氏的活动年代当在神农氏时代末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末期到五帝时代初期,在考古学年代上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考古资料发现的鲁北制盐遗址最早的时代可到龙山文化早期,而海滨制盐遗址、非制盐季节盐工定居点、内陆农耕聚落这三个聚落层级结构也形成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之间,文献记载的古史传说年代与考古遗址年代呈现高度吻合,这绝不是偶然巧合可以解释的。擅长制盐的夙沙氏古国在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灭国,其遗民归附于神农氏或大庭氏,之后继续从事制盐行业。从古文献记载考证出的夙沙氏古国年代,也为“鲁北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从《鲁连子》看“宿沙作煮盐”地望问题

鲁北地区在东周时期位于齐国境内,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的制盐历史可上溯到龙山文化早期,此后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殷墟时期、西周早期、东周时期均有数量丰富的制盐遗址被持续发现。鲁北地区在上古时属于《禹贡》九州的青州,《禹贡》记载青州地区“厥贡盐絺”,可知盐为夏代青州所贡方物。《孟子》记载:“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可知商末贤人胶鬲曾经在此煮盐。《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可知齐太公也曾管理齐国的“鱼盐之利”。《左传·昭公三年》中晏子陈述田氏收买民心的行为时提到:“鱼盐之利,弗加于海”,《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批评齐景公征收重税时说:“海之盐蜃,祈望守之。”《管子·地数》记载:“齐有渠展之盐。”可见自夏代至战国时期关于鲁北地区(青州、齐国)产盐的记载不绝于文献。鲁北地区有可上溯到龙山时代早期的制盐历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唯盐宗夙沙氏作煮盐地望是否在此尚存争议。笔者钩沉出的先秦亡佚子书《鲁连子》的相关记载是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

《世本·作篇》记载“宿沙作煮盐”,而《世本》相传是战国末期赵国文献,《北堂书钞》注引《鲁连子》记载“夙沙瞿子善煮盐”则是该古史传说的另一出处。《汉书·艺文志》记载“鲁连子十四篇”①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6.,可见《鲁连子》是战国子书之一。根据《史记》本传记载,鲁仲连是战国晚期的齐国人,他善于阐发奇特宏伟又卓异不凡的谋略,不肯出仕,为人高风亮节,曾经帮助田丹复兴齐国,客游赵国,义不帝秦,最后归隐东海②司马迁.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2981-3007.。古文献中记载了他大量引经据典雄辩的内容,可见此人博学多闻,本当见于《鲁连子》十四篇中,惜书亡佚,今人仅可见其只言片语。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秦汉以后的大一统国家概念,春秋战国学者讲述历史时,往往只是称引本诸侯国或本族祖先的历史,齐国也是如此。《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谏齐景公:“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49.可见齐人晏子的史观是以齐国为国家(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先秦时人称为“天下”),而自爽鸠氏至齐太公的兴替则犹如齐国地区的王朝更迭,此后田氏代齐则是此地又一次王朝更迭。齐国地区有悠久的制盐历史,《鲁连子》中关于“夙沙瞿子善煮盐”的记载很可能就是战国晚期齐国本地人鲁仲连在祖述本地先贤的事迹。

《太平御览》引《鲁连子》曰:“古善渔者宿沙瞿子,使渔于山,则宿沙子不得一鱼焉。宿沙非暗于渔道也,彼山者,非鱼之所生也。”④李眆,等撰.太平御览:卷833,935[M].北京:中华书局,1960:3720,4154.《北堂书钞》引《鲁连子》曰:“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可见《鲁连子》原文其实将夙沙瞿子善捕鱼与善煮盐并称,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国享有“鱼盐之利”的自然条件完全吻合。晋南盐池的自然条件根本不允许鱼类生长,完全不能满足夙沙瞿子善渔的条件。所以《鲁连子》原文将夙沙瞿子善捕鱼与善煮盐并称,实乃是支持“鲁北说”而否定“晋南说”的关键证据。所以《说文·盐部》记载:“盐,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就是明言“煮海为盐”,而不可以将“海”曲解为咸水湖泊。自古并称鱼盐之利的地区除齐国外还有燕国和吴越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没有夙沙氏活动的先秦文献记载。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夙沙瞿子善煮盐”的地望就只能是鲁北地区了。

“晋南说”虽因《世本》宋衷注而产生,自三国至今流传甚久,但是此说自初创即有郦道元增字误读《说文解字》之嫌,且该地区文献记载与古史传说时间上限不能到夙沙氏时代,考古学资料也不足以支持此学说,如今更有《鲁连子》原文提出反证,所以基本上可以判定此说非是。历时千余年的“宿沙作煮盐”地望问题至此已经可以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

四、结 语

夙沙氏是制盐行业鼻祖,史称“盐宗”,《世本》记载“宿沙作煮盐”的地望历来有晋南说、鲁北说、鲁东说、盐城说四种说法。本文认为鲁东说、盐城说缺乏足够证据支持,存在附会,而晋南说与鲁北说比较有合理性。但是晋南说在初创时存在郦道元增字误读《说文解字》之嫌,也缺乏与夙沙氏时代相符的考古材料的支持,而鲁北说仅存在考古材料时代上限只到晚商的缺憾。但新近发现可以上溯到龙山时代早期的鲁北盐业考古资料,与从古文献中考证的“宿沙作煮盐”时代完全吻合,为鲁北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先秦文献人名、族名、国名通称之例可知《世本》的夙沙氏即《鲁连子》的夙沙瞿子,当是《吕氏春秋》所载神农氏末灭国时的夙沙氏古国的贤君,曾为制盐业的产生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从《鲁连子》原文并称夙沙瞿子善渔与善煮盐,可知其生活地区自然条件与鲁北地区吻合,而与没有鱼类生长的晋南盐池不合,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世本》与《鲁连子》记载的“宿沙作煮盐”地望就在鲁北地区,而不在晋南、鲁东或盐城地区。

猜你喜欢

鲁北晋南制盐
真空制盐两碱净化过程成垢离子的脱除及控制
流泪的羊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一些羊
中盐舞阳:打造区域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盐标杆企业
鲁北举办“巾帼心向党·建功在鲁北”演讲比赛
广东出土东汉晋南朝铭文砖述略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鲁南晋南 小麦开镰
忧伤像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