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2022-03-25黄梓燕杨晓琪高乙铭

成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大学生

黄梓燕 杨晓琪 高乙铭

福建江夏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1 当前形势下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思政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政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上课“抬头率”过低,高校对于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青年一代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主力军,在其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建设还需借助思政课积极引导青年一代将爱国情、强国志以及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之中。由此可见通过思政课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中第一颗纽扣”的重要性。

1.1 从国家与社会层面观察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纲领看课程思政建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并先后召开过围绕思政课展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以及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纲要,旨在全面推进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和创新性发展。

其实,我们党早在建国初期便已开始着手思政教育建设。思政课名称从新中国成立时的“政治课”到改革开放时的“思想政治课”再到如今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很直观的反映出党中央对思政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视。再者,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从学习传统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为如今的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使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作为教育工作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却并未将课程思政以及思政相关问题纳入其中。现如今虽然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纷纷投身于思政建设与改革中,但因尚处在改革的探索初期,目前思政教育改革尚未能很好的达到预期效果。

(2)从意识形态看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发生了多元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敌对势力也利用这个契机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散播各种侵害大学生思想的不良行为,如散播拜金思想、崇洋媚外的想法亦或极端个人主义,宣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妄图渗透扭曲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形势和斗争足以说明加强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举足轻重。

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且以应试教育为主,升学压力较大的国家,思政课在人们的认知中往往被当作是与专业“无关”的科目,因而在课程安排中,思政课的占比较低也即思政课能利用课堂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但往往课堂又是思政教育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的主阵地。如何纠正人们对思政课的认知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亟需探讨的问题。

1.2 课程思政根本主体面临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堂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由教师队伍组成的“主力军”;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以及“主战场”课程建设。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落实到实处便是高校、思政教师以及学生三个维度。

从高校层面看,由于现阶段我国在该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因经济差异等原因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与课程思政要求相衔接。从教师层面看,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许多高校思政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倾向传统式课堂教育,加之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过重等多重阻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层面看,在既往的学习经历中,所接受的都是思政课不如升学考试要求的科目重要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加之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因此思政课堂互动不活跃,“抬头率低”等问题应然而生。

2 课程思政呈现疲弊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呈上升发展趋势,并不断注重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此大背景下,对传统课程思政的体系进行考究,通过分析现有课程思政的不足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是极有必要的。

2.1 学生群体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热情缺失

大学是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关键过渡时期。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安排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在此过程中对自我和对外界的认知也具有更强的自主性。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往往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大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下价值观极易产生偏差,因而对课程思政产生“倦怠”、“觉得幼稚”等一系列抵触情绪,这种现象在现实中较为普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必要性。

不少学生都有带着“思政教育对于未来的学习亦或就业没有什么影响以及课程思政的实用性不高”的错误想法去学习思政课,加之许多思政课授课内容较为枯燥、偏理论化、抽象化,因而对思政课的兴趣骤减。正因为大学生们对于思政课的情感体验不佳、学习内驱力不足等原因,驱使课程思政处于一种被误解和忽视的尴尬局面。从上述原因中不难发现,现今我国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有待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2 教师群体对课程开展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既有群体的期待性,也有个体化的需求。在理想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但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考虑这种教学方式并未被广泛推广。教育资源的短缺、课程时长的安排偏少、学生数量众多、教师的能力有限等因素,使得现有的思政课堂只能局限于大班课的群体教学。不少思政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化”;教育理念也未紧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学模式过于局限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加老旧案例的堆砌中;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应用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和思政学习的兴趣培养收效甚微等一系列原因足以说明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浪潮中教师队伍建设也同样需要作出改变,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综合来说,一定程度上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受限也是致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原因。

2.3 高校对课程的组织创新能力和考核考察能力不够

要想课程思政改革有实效,还需高校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一个高校的思政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思政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乃至课程思政改革都能产生成效卓著的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今的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组织创新重视程度的进步空间还很大——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长期处于相对单一化的理论灌输,缺乏对教师学生的思政实践活动的组织;思政课仿佛被认定成了一种辅助课,安排课时较少,师生间并不能在课堂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般高校很难做到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思政教师,因而许多思政课教师多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其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兼任的教师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致使课堂质量受影响。同时高校对于学生思政学习能力和水平的考察主要由平时的作业分和期末的理论考试分两部分组成,缺乏对学生日常的道德素养和思政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考察,这也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产生“思政课只要背一背,不要认真学的”的错误观念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政教学方面组织和引导角色的缺失或者失职是导致课程思政疲弊的重要因素。

2.4 社会各界重视程度不够

思政相关话题在公众中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一直不高。不仅是高校主体,即便是社会大众对于思政教育也多是一知半解。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改革与发展,但实际取得的成果有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地方对思政政策理解存在偏差,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这也是许多国家政策无法真正落实到基层的重要原因。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需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完善,通过教育立法明确其教育地位和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把握好国家和地方关于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统一;增强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率,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高校的组织创新能力,才能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和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使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3 新形势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3.1 学生方面

提升学习课程思政的内驱力。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提升学习思政课的内驱力首先了解了思政课的学习价值并且产生学习动力,其应是建立在了解了思政课的学习价值之后并且产生学习动力的基础之上。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对即将学习的思政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并对其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求知欲,有效提升自身在自主学习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学习中。同时对思政课与专业课都要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两者的平衡与统一。

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由于思政课存在着授课内容较为枯燥无味、深奥难懂以及授课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较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在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思政课不仅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的内在需要。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逐一细化,并尝试结合时事进行理解,或者请教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地思维碰撞,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循序渐进地消除对思政课的偏见,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3.2 教师方面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育新时代接班者的使命,是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铸魂者。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大学生的尊重,由内而外闪耀智慧的光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志趣,对课程进行合理化设计,活跃课堂氛围,在讲授过程中增添几分的风趣幽默,使大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上课体验,提升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

开启新型教学模式,跟上网络数据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的信息载体刺激大学生的感知系统,吸引其注意力,帮助其建构知识框架,正确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作用。同时,要注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原有一味地灌输知识型向渗透型教学改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要改进教学模式,更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高校方面

积极投入教学资源配置,推动教师学术研究。高校需及时制定出因校制宜的相关政策,配齐“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多媒体,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带到思政课堂上,为思政课教学实施提供物质性的保障。同时,要推动教师的学术研究,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与其他高校和组织对思政课教学实践进行交流探讨,使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完整的体系。

建立实践基地,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统一,使学生在实践基地课堂上有与高校课堂上不同的体验感,从而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注重人才综合性培养,推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标准,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实现弹性考核。

3.4 社会层面

运用新型媒体技术,增加课程思政的曝光率。当今是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建立健全长效的宣传机制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可运用新型媒体技术,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课程思政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增加课程思政的曝光率,提升社会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平衡调节各地思政教育资源。做好各级课程思政师资培养工作,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强化培训。致力打造统一的教研交流平台,使教师可以一同研讨思政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

提出教育立法,推动各地积极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不断强调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也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而思政理论教育正是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写入教育法,从法律层面把其明确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有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必将有力地推进新时代的法治进程。

4 结语

百年大计,在于树人。思政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挑战,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的需要,所以对课程思政进行改革创新进行探究就具有深刻意义和紧迫性。高校领导等主体要带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教学资源投入、师资配备、坚定文化信仰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摒弃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从整体上提高思政教育的学术水平。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教育主体的努力,相信思政课随着时代和法治建设的进步、新技术的推动,通过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育人内涵和精神实质,必能将广大高校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