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象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社区活动规律的监测研究
——以勐仑自然保护区为例

2022-03-25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周荣华曾嵘

区域治理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亚洲象肇事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 周荣华,曾嵘

每头成年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每天需要150kg左右的植物性食物,以植物的嫩枝、树叶、茎秆为主要食物,食谱很广,主要有芭蕉科(Musaceae)、禾本科(Gramineae)、棕榈科(ArecaceaeBercht)等十几个科的100余种植物。根据经验,人与亚洲象的安全距离一般在30m以外。据报道,我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差异较大,2008年,陈明勇报道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在200—250头;2005年,冯利民报道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在195—300头。近几年来,西双版纳州境内的亚洲象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总体活动区域的扩大,从最早的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两县(市)扩大到景洪、勐腊、勐海三县市,向北扩大到普洱市的江城、思茅、澜沧三县(区),并有继续向北移动的迹象;二是走出自然保护区,走向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区甚至城区的频度不断增加。亚洲象盗食和毁坏农作物、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伤害人畜等危害日益加剧,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阿镇,2016年上半年就有4人被亚洲象攻击致死。亚洲象的保护和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勐仑自然保护区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个子保护区之一,勐仑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仅有亚洲象季节性活动和迁移活动。1993年之前,每年在稻谷和玉米成熟季节,都有3—7头亚洲象从象明进入勐仑自然保护区王子山片区活动,经常在曼纳堵村小组逻梭江对岸一带盗食农作物,活动地点最近距离勐仑镇8km。2001年有7头亚洲象从勐养自然保护区出发,过基诺乡经勐仑镇阿克老寨、大卡老寨等地,最后到达勐腊自然保护区。2020年11月13日,18头亚洲象从基诺乡进入勐仑自然保护区,2021年2月20日该象群离开勐仑自然保护区及社区范围。此次亚洲象在勐仑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活动时间63天(该象群在非勐仑自然保护区社区范围內的活动未做监测),且频繁活动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区、交通要道和城镇边缘,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开展亚洲象在勐仑自然保护区社区活动的监测研究,通过无人机跟踪监测、红外相机监测,追踪记录亚洲象活动轨迹,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亚洲象预警信息。同时,对监测记录活动区域开展生境、采食行为、肇事行为、运动路线等调查和访谈,掌握亚洲象活动区域生境特点、活动的时间空间规律、肇事特点等,为做好亚洲象的安全防范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监测研究期待为其他地区亚洲象的监测预警、安全防范提供实例参考。

一、监测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在勐仑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勐腊县勐仑镇辖区和景洪市基诺乡的部分村小组。勐仑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33hm2,由互不相连的西片、王子山片、石灰山等三片组成,地跨勐腊县、景洪市二县市。勐仑镇位于勐腊县北部,北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接壤,西与景洪市勐罕镇接壤,213国道、小磨高速公路从北向南横穿,内有澜沧江最大支流逻梭江,流经勐仑镇辖区全长57Km。勐仑镇城区立于勐仑子保护区三面环绕的中心地带。监测区域总面积256Km2,总人口20000多人。

二、监测方法

(一)无人机跟踪监测

2016年,我国首次利用无人机对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展开了监测,无人机具有成本低、能耗小、安全可靠、模块化等优点。2018年,通过无人机技术对分布在中国云南的亚洲象种群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汤永晶等通过无人机跟踪调查,获得了云南南衮河流域准确的亚洲象种群数量。

无人机开展调查前,由当地护林员、监测员协助调查人员对其责任区亚洲象活动位置进行摸排,然后开展无人机监测。此次监测,白天利用无人机航点规划监测航线,应用大疆Phantom 4 Pro,对亚洲象活动区域进行痕迹追踪,通常监测半径为5000m,一般每条航线间隔60min飞行一次。对航点照片进行对比分析亚洲象活动痕迹变化现象从而研判和确认亚洲象活动方向和范围;晚上应用大疆Phantom 4 Pro、经纬M600,最大飞行时间30min,搭配禅思XT集成先进的DJI云台和FLIR高灵敏度热成像相机拍摄。发现象群后,采用照相和摄像两种数据记录形式,多角度、多高度拍摄,尽可能拍摄象群的全部个体。并应用软件DJI GO、DJI GO 4、DJI GS PRO分析信息数据。

(二)红外相机监测

监测样区:根据亚洲象活动情况,确定监测样方,样方之间间隔至少1km。监测样区的选择考虑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和易发生人象冲突地等。

相机布设:按亚洲象活动密集区进行布设1—3个相机组,相机布设密度为1台/500m或1台/1km²。布设前对整个监测样方通过GIS进行布点,确定相机布设的路径,然后通过GPS导航找到预设相机位点,并寻找合适相机安放位置,对相机位点进行确认,重新记录相机位点的GPS信息。

监测时间:相机设定为实时传输照片和为期30天进行1次照片收回。实时传输通过网络实现Email邮箱传输照片信息;照片回收方式通过人工更换SD卡回收。

(三)监测记录活动区域的亚洲象行为调查

对无人机、红外相机监测记录活动区域开展生境、采食行为、肇事行为以及运动路线等调查和访谈。

三、监测结果与分析

(一)监测记录信息

2020年11月15日,无人机第一次清晰拍摄到象群实体照片,发现该象群共有亚洲象18头,其中成年象11头,亚成体及幼象7头。

无人机在勐仑自然保护区边缘及周边社区跟踪监测亚洲象飞行架次741次,飞行时间176h,航程3715Km,飞行覆盖面积4695ha,监测发现亚洲象活动踪迹72次(如图1),拍摄到照片实体和痕迹记录照片407张,其中实体照片62次,照片共计397张,足迹照片5张,刨痕照片4张,觅食痕迹照片1张;拍摄影像资料202段。红外相机监测中21台相机有8台拍摄到亚洲象实体照片,共拍摄实体照片19张,计39头次。因无人机热成像镜头在茂密森林中难以捕捉亚洲象活动踪迹,共有4天未监测到亚洲象活动痕迹,根据前后监测信息分析,确定在勐仑自然保护区西片区内活动。象群在勐仑自然保护区及社区活动时间63天,计1512h,其中自然保护区内活动约1024h,周边社区活动约488h。

图1 亚洲象监测记录信息图

(二)活动区域生境特点

调查发现,象群在社区活动区域的芭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植物资源相对丰富,除野生植物外,当地群众也大量种植了水稻、玉米、香蕉、柑橘和菠萝等,这些作物,丰富了亚洲象的食物种类和质量。活动区域水源充足,主要水域有会勒河、勐醒河、勐宽河及保护区的主干支系水域等,象群活动距离河流水域0m—693m。距离自然保护区较远的活动区域,有片状小面积天然林分布,最小面积2.8ha,最大面积21.3ha。经提取林业“二调”数据分析,亚洲象社区活动区域内地类为耕地、混交林、乔木经济林、纯林、其他无林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社区村寨)、公路用地、水域。亚洲象的迁移对植被类型有明显的选择性,其原因与可利用的食物和水源的分布有关。

(三)时间活动规律

监测记录表明,象群下午离开自然保护区进入社区觅食活动,次日早上返回共计28次,进入社区的时间为16:00-19:00时段,返回自然保护区的时间为6:00-9:00时段;在交通不便、人为活动少的偏远社区,象群“早出晚归”,即下午进入社区活动时间早,次日返回时间晚;在交通发达、人为活动多的社区,象群“晚出早归”,即下午进入社区活动时间晚,次日返回时间早;象群在社区活动时间11h—16h。象群不分昼夜在社区活动2次,即象群在社区上银厂村小组集体林和经济林区域连续活动了52h,在回库村小组经济林与保护区接壤区域连续活动了72h;这些区域相对偏僻,人为活动少,且具备食物、水源和隐蔽场所等亚洲象生存要素。

(四)空间活动规律

通过利用AcrMap对亚洲象活动点位进行点与点和点与线领域分析测算距离,象群活动区域大部分在河流两岸,与河流距离为0m—-693m;与村寨距离为0m—-4691m;象群经过213国道6次,景仑路2次,小磨高速1次;进入居民区3次。象群在社区正常觅食移动速度400m/1h,正常行走速度7000m/1h,一天最小活动半径2000m,最大活动半径15000m。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远离森林的情况多数为觅食及寻找迁移活动路线。

(五)肇事特点

调查发现,象群在勐仑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肇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肇事区域基本上是自然保护区边缘村小组,此次象群肇事多发生在曼勒、曼俄等2个村小组;二是临近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生产区域有其喜欢的农作物,如甘蔗、玉米等;三是发现村寨偏僻的简易建筑物内有玉米等食物存在,而冒险进入;四是玩耍的天性破坏工棚、简易电杆等基础设施。

(六)监测研究成果应用

根据无人机跟踪监测、红外相机监测记录到的实体和痕迹信息,结合亚洲象对生境的选择、活动时间空间规律、肇事特点等,推断亚洲象实时活动区域及可能迁移方向,通过地方政府发布预警信息,以降低亚洲象肇事率。本次监测研究共发布预警信息62次。由于监测预警工作到位,象群在社区肇事损失为151664元(损失较小)。本次监测研究,为做好亚洲象的监测预警、安全防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

四、建议

(一)亚洲象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西双版纳州林业、自然保护区等管理部门存在监测设备落后、监测人员缺乏的状况。具体体现在无人机热成像镜头的高灵敏度不够,红外相机监测数量不足,天然林和橡胶林等难以捕捉亚洲象等大型动物活动踪迹,无人机飞行及数据分析人员缺乏等。加强监测队伍的培养和野外装备的配置迫在眉睫。

(二)加强亚洲象迁移活动的监测研究和保护管理

最近亚洲象的北迁南移等活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亚洲象频繁走出自然保护区进入社区的活动规律、长距离的迁移活动原由、行为习性的变化、食性变化等值得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亚洲象的迁移变化以及肇事损失需要人们理性对待,同时,亚洲象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邓云博士在红外相机监测上的帮助,感谢中国太平洋保险西双版纳中心支公司提供亚洲象肇事损失数据。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亚洲象肇事
无限追踪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我出高考数学题(十八)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积极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