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的读书学习生活

2022-03-24

奋斗 2022年3期
关键词:朱德革命读书

■ 郑 伟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年轻时他就怀抱“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志向,离开家乡远赴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酷爱读书学习,无论是在青少年求学时期,还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乃至在晚年繁忙的公务之余,都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为我们树立了“一生学习、一生向前”的光辉榜样。

博览群书,树立矢志报国的志向

1886 年,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里。那时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和衙门官吏的蛮横欺压,逼迫朱德的父母节衣缩食送他上学,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人,好出来支撑门户。

从1892 年起,朱德便开始了艰辛的私塾求学之路。他先是被送到本姓家族办的私塾就读,后又到丁姓私塾读了两年。1896 年,朱德开始随从席聘三读书。这期间,朱德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席先生是一位有见识、有骨气,思想进步,颇受人尊重的学者。他熟悉历史,喜欢纵论古今,抨击时弊。尤其是席先生憎恨恶势力和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朱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种子,使他逐渐从读书为了支撑门户、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中摆脱出来,确立了“读书是为救国”的抱负。朱德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

近代新学的输入和传播,为朱德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想窗口。他利用各种机会阅读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读地理、数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甚至还见到了别人从外地带来的地球仪,眼界放大了,思想慢慢展开了,朱德萌发了去看看世界的念头。尤其是在成都新式学校中,科学、民主的思想开始成为主导思潮,要求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思想也慢慢流行起来。在这里,朱德明白了很多救国道理,立志通过教育拯救民族危亡、拯救民众于水火,写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豪迈誓言。

走向社会之后,急于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朱德,却遭受到了现实的沉重打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使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仅靠教育无法救国,便毅然辞去教师职务,怀着“壮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豪情壮志,前往云南参加新军。

枕经籍书,追求志存高远的境界

朱德并没有因为投笔从戎而放弃读书学习,相反,他总是利用一切空余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朱德不仅阅读了《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家》等资产阶级革命书刊,还借阅了有关乔治·华盛顿的书和意大利、法国、日本、俄国有关政治改革方面的书籍,进一步接受了进步思想,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秘密革命活动,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而且满怀豪情、信心百倍,觉得中国青年着实可以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讲武堂毕业后,作为云南靖国军的一员猛将,朱德屡立战功,威名远扬,让敌人闻风丧胆,很快升任高级军官。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想苦闷。原本参军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救国救民,但看到的却是同他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真正的民主共和并没有到来,到来的却是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这让他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朱德又回到书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俄国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他阅读了大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从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并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为迷茫和苦闷中的自己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后来,朱德谈到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时说:“我对共产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兴趣,是在自己读了有关俄国革命的书籍后引起的。”他开始感到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最终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进行革命。于是,他萌生了到国外去看看的强烈愿望。

就这样,在好友孙炳文的影响和陪伴下,朱德毅然抛弃在旧军队的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的艰难途程。

在德国,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随处可见,在此期间,朱德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梅林的《唯物史观》、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著作。同时,他还阅读《向导》《英特纳雄耐尔》《国际通讯》等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章。除了自己刻苦读书之外,朱德还积极参加每周三举行的党小组读书活动,集体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其他理论读物,共同研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理论问题,一起分析国际形势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具体发展,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朱德在回忆这段读书学习生活时说,在这几年间,读过很多理论书籍,在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脑筋思想都大大改变了,对过去的中国革命为什么失败、现在的革命应该如何进行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其他的研究和经验,我就找到了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

在德国,朱德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渐渐解开了心中的苦闷与疑惑,更加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拯救中国,并从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此,朱德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产生过任何动摇,哪怕是一丝一毫。

勤学不怠,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在朱德看来,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他经常说,“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朱德始终不放松读书学习,努力掌握革命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朱德始终秉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在战争年代,无论战斗多么频繁,工作多么忙碌,环境多么艰苦,只要条件允许,朱德都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他经常是白天行军打仗,晚上点起油灯学习到深夜,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找到的各种书刊。在行军途中,为了方便读书学习,朱德总是在他的坐骑上驮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既不是吃的,也不是用的,而是许多报刊图书,如同一个流动书架。行军途中休息的时候,便从里面拿出书籍或者报纸来学习。部队再次出发,他才把这些宝贝重新装回袋子里。

延安时期,为了鼓励党员干部学习,党中央曾规定每年以马克思的生日5 月5 日为“干部学习节”,总结交流学习情况和经验,表彰奖励先进组织和个人。朱德因学习孜孜不倦、废寝忘食,被评为第一届学习节的“模范学生”。1940年6 月6 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延安在职干部学习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朱德谦虚地说:“前方后方很多同志都说我是一个模范学生,老实讲,怕算不上。因为我小的时候读了些‘诗云’‘子曰’很多要不得的东西,要重新学起,一面学新的,一面还要丢旧的。我只知道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我们要向前进,不然就要掉队”。

朱德经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朱德已经80 岁高龄,还坚持研读党中央规定学习的32 本马列著作。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也有时间读书了,毛主席指定的32 本书,非读不可,准备花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他还在多个不同场合,要求大家认真读一读32本书,并说:“我现在没有别的事情的时候,就天天读书。今书也读,古书也读。今书就是毛主席的书,古书就是马、恩、列、斯的书。我感到很有兴趣,也劝大家读一读。”他不仅按规定坚持读完了这32 本书,而且其中几本重要的著作,还不止读了一遍。

朱德既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他说:“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条精髓就是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在战场上、工作中学会本领”,这本身就是“很实际的、很好的学习”。他经常提醒大家,“要努力学习,少学一点便少懂一点,少懂一点做事情便怕要有漏洞”。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不懂的东西很多,必须要学会“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让理论和实际打成一片,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本领。

正是由于朱德勤奋学习、善于思索,又善于调查研究,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得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建树,对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战争年代,他和毛泽东共同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就是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党、国家、军队重要岗位上积极参与重大决策,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他的卓越贡献和不朽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我们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加需要把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努力做一个热爱学习、勤于学习、一生学习的人。

猜你喜欢

朱德革命读书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们一起读书吧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