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2022-03-24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静波

奋斗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静波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求真务实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明理求是,厚德笃行”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强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与国内农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联合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年选派50%的教师参加骨干研修和学术交流。实施师资扩增计划,每年招聘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1 人以上,支持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三农”问题和龙江发展任务相结合的科研人才项目。实施名师支持计划,着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学术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话语权。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引进高水平共享人才3 人,实现学科领军人才新突破。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实力水平。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学院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积极参加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和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建设,巩固建设好现有的4 个二级学科。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连续性的培养体系,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共建“东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学生参与“三农”实践与科研工作,竭力服务乡村文明建设、红色基地建设等。建立师生科研奖励计划,健全完善导师教学科研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与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开展紧密交流,创立“名师讲堂”,承办高层次学术论坛,提升学科影响力。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会议、培训、研修,前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调研交流,在学习中不断推进高质量学科建设。

三是重视科研发展,找准学术研究方向。制定年度科研工作计划,统筹抓重点团队和重点人才,不断提升科研层次。近年来,学院实施的部级项目、省社科项目成果丰硕,2020 年还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重大突破。依托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寻求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科研建设。

二、守正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多渠道推进思政课创新创优,凸显地方农业院校课程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思政课建设,在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结合本科、硕士、博士各阶段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内容设置,促进思政课全面推进、协同发展。以教研部为单位,坚持集体备课,开展集体攻关,实行“一课一模式”,围绕课程设计教学专题,厘清教学重点难点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教学内容安排服务于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主体目标,课程培养目标以凸显农业院校行业类精神和地域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行业类特色内涵。

二是依托平台优势,助力教师成长成才。依托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重点马院、省“三农”学术问题交流基地,并且拥有全国和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实行“传帮带”制度,为青年教师聘任导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在学院的大力培养下,教学“新秀”不断涌现。2021 年,学院青年教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中斩获特等奖1 项、一等奖1项。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特色思政课。通过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层面,让思政“小课堂”联通社会“大课堂”,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主体参与式”教学。连续举办三届“我与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系列竞赛”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探究、认同马克思主义。

三、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平台”三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坚持“马院姓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面谋划。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主干课程。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有8 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202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搭建“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院作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五片区秘书长单位,与片区内学校积极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联动,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有效拓展学生实践平台。

二是系统构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个育人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先后获评省级一流课程、省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课程、省级“示范课程”;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名师示范课堂”;参与打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节网络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和学术活动。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开展的高校大学生“新思想·我来说”主题展示活动中,学院教师指导的、以学院研究生为主的参赛团队作品,分别荣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三是健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三项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党委直接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体制,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校、院领导联系思政课专家制度,校领导讲思政课、听课制度。设立并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津贴,完善教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在各类人才项目中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推荐比例,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之一,为思政课教师安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