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黎锦实操,落实高中地理实践力研究

2022-03-24海南省国兴中学饶仕红

新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黎锦研学技艺

◎ 海南省国兴中学 饶仕红

一、选题背景

1.非遗黎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黎锦是黎族同胞代代相传的文化积淀,凝结着民族同胞的智慧和结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加之外来文化对海南本土黎族原生文化的冲击,使得黎族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民俗和技艺也在逐渐消失,这是民族的损失,也是世界的遗憾。因此,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是每个海南人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认识和学习黎锦是每个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我们应行动起来。

2.顺应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在教学中落实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且教育部明文规定,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因此,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落实教育部精神及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势在必行。

3.顺应新高考地理情境试题的要求。纵观近五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题目主要考查的是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试题对地域真实场景再现的要求提高,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及对新高考题型的适应力。如2020年海南高考综合题22题,以海南橡胶园林种植食用菌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考查学生落实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情况。但是学生答题情况不尽如人意,零分卷达5000多份,均分更是远远达不到标准。针对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必定是日常教学中对情景教学落实不到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生产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对周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场景缺乏认识。因此,在考试中,学生无从下手,导致分析不到位,得分率低。可见,学生的学习与生产生活是脱节的。对此,教学要利用身边的资源,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新变化。

二、地理实践过程

为了加强地理实践力研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适应高考新题型,实践教学应在日常中推行。为此,笔者尝试做好新教材与地理实践培养的结合,积极探究研学方案,解决出门难、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在校园及周边选取可行的教学资源,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本文选取了校本课程黎锦实操来进行案例研究,对地理实践活动做经验总结分析。基本操作流程按以下步骤开展。

1.选取资源。实践资源的选取是关键点所在。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组分析了本校学情,本校学生主要以各市县乡镇或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受家庭经济条件等影响,校外研学困难重重。根据这样的学情及在有限的条件下,选取可行的实践资源开展教学。因此,笔者依据教学内容需要,选取校园及周边的资源,设计符合学情的研究方案展开研学。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地域文化时,本研究组选取了校本课程非遗黎锦实操,设计为期两个月的实践任务。选取非遗黎锦实操,首先是因为学校有黎锦教室和专业的黎锦非遗传承人这些现成的资源可以用。其次是海南的四五月份,天气非常炎热,午后课外活动受天气限制很难开展。因此,本课程选择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活动时间里进行。第三,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大部分,他们对黎锦并不陌生。第四,现今织锦技艺传承人大幅减少,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受到影响,传承和延续本民族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提高学生的责任感,笔者选取了校本课程黎锦实操落实地域文化的实践教学。

2.黎锦实操流程。选取了黎锦实操课,具体的操作首先是与专业老师联系,安排好教室及教学时间;其次是做好物资准备和人员安排后,就按以下流程完成实践操作过程。具体流程如下:

(1)聆听技艺,感受非遗。第一课是让学生听非遗传承人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等方式讲解黎锦申遗的由来及技艺简介、黎锦选用的原料来源、海南本土居民黎锦类型分布及与生产生活关联等,让学生感同身受,带着民族的自豪感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完成后续的实践课程。思想教育和文化认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与支撑。

(2)分组操作,协作交流。根据织锦工序的需要,分成弹棉花组、纺线组、印染组、绕线组、绘图组、刺绣组、纺织组等,每个小组分配特长生协助管理和展示教授。学生在两周之内要掌握基本的工序要领,进行严格操练。在操练过程中,教师巡逻指导,并提供相互交流机会,引导帮助学生在短期内快速上手。

(3)小组轮换,熟悉流程。准备阶段的基础工作完成后,从第三周起,根据各组对技艺的掌握情况,再决定换组操作练习,以争取对更多工序的学习,以便掌握整个织锦技艺。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黎锦制作工序每个环节的学习都要尽可能熟练,至少要有一项工序是可以考核过关的。考核的环节由特长生和专业老师把关,限定时间考核打分。

(4)坚持实践,展示作品。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操练,除了最终考核,教师还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开放周和招生宣传展示,积极组织来访者参观交流,做好学校实践课经验展示推广、劳动教育系列宣传等。训练期结束,学生把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作品或半成品交由指导老师放指定区域展示,或者录像存档。

3.交流体会与评价记录。做事要善始善终,要知得失,因此课程结束时,要让学生书写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展示。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人生感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指导经验。总结全面且体会深刻的学生感悟要进行展示和表扬,同时要记录到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里,给予学分奖励。以下节选学生的感悟:

黄定淳说:“当我织到一半时,我发觉不对劲,便请教老师,老师说少织了一行所以两边不对称,要拆掉全部重新织。我数了一下,至少有七八行。老师说刚学习黎锦是很痛苦的,一步织错,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会导致前面织的全部作废。这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一定要步步小心,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林苡妃说:“我学习绕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按照正确的方向绕,并且保持线的紧绷性,不能松,也不能弄错方向,不然会功亏一篑,需要重新来一遍。一步错,步步错,这就是其中体现出的人生道理。”

王煜说:“织锦不仅锻炼我的意志力和耐心,还加深了我对这一非物质文化的认识。”

罗曼琳:“织锦教会我很多,教会我没有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不断前进;没有一学就会,只有反复练习。”

梁翔:“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伟大,文化是在区域环境下诞生的,凝结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三、落实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层面,通过带领学生参加黎锦实操,有效地落实了地理实践力。

1.动手获得真知。黎锦是黎族人民长期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通过眼观耳听和动手动脑,学习了黎锦的文化背景、地理概况、发展历史及现状等知识,切实掌握了海南本土民族黎族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背景以及两者间相关联的知识。学生利用切身行动体验获得真知,掌握的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知识。

2.掌握基本技艺。纺染织绣是黎锦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及深入体验,在教师的细心指导和严格管理下,学生努力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基本技艺,这使黎锦技艺得到了延续,为民族文化的技法传承做了有效衔接。同时,通过技艺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使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加强了。

3.提高民族责任意识。在耳濡目染下,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黎锦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存在;同时作为海南人,为能够拥有这样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再者,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黎锦文化传承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出现了后继断层,激发其传承和发展黎锦文化的责任意识;最后,学生学习了黎锦,获得了许多校内外的展示机会,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四、推广经验和意义

1.经验小结。

(1)实践资源筛选是关键。教师要组织备课组或课题组团队进行教学资源的考察与选取。所选取的资源先从校园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斟酌考虑,就近的优越资源更易于推行与操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选取得当,后续的研学活动开展就可持续,呈常态化进行,而且省时省力省成本。

(2)制度管理要到位。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规范学生的研学活动,并规定班长和组长做好记录。不能把研学活动当成娱乐活动,更不能敷衍了事。同时,要教会学生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所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非常关键。要严格考勤,并记录到综合素质评价考核里。

(3)研究方案要契合。地理实践力研究,首先要有可操作的研究方案,写明时间、地点、操作任务、安全保障、管理和考核制度等。同时研究方案还要与所研学的内容切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需要等。本研究的方案是根据黎锦课程的特点及课时安排需要而制定,同时,选择的时段符合校情学情,这样实施起来人力物力才会轮转得开,进展才会顺畅。

2.创新点及推广意义。

(1)融合校本课程,节约成本。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参照新课程标准,统筹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地筛选校本特色课程融入地理实践力的探究培养,这样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节约了为开展地理实践创设课程、准备物资、组建团队等成本的投入,很好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2)研究方法贴切,推广价值高。采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生产生活的过程,眼观、耳听、动手、动脑,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内在精髓,这样的研究方法真实高效。运用角色参与式、情景再现式的教学方法和亲身体验式的研究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也大,非常值得推广。

(3)就地取材,落地容易。实践的内容是教师团队有理论依据、有课程标准的支撑下从身边的环境中考察与精心选取,就近实践,落地容易。通过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情景投入实践研究,学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加上创设情景选用的是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学生原有的粗浅经验加上后续专业的指导,经过系统训练后,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很快,这样的实践活动开展易于操作,推广运用也十分方便。

综上所述,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选取身边的地理资源,融入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省时省力,还高效优质,易于操作和推广。

猜你喜欢

黎锦研学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胡茜萍、李莉、唐雨军、黎锦作品
黎锦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