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学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创新

2022-03-24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张永炳

新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际公开课生物学

◎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张永炳

学科教研缺乏激活教师素养提升的组织形式和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实质,实践发展“融通式”教研模式,初步构建了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课程体系和实践路径。

一、中学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师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之上进一步引起教师关注的新热点。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社会素养、教育素养和学科素养。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职前和职中应该培养和发展的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社会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三个维度。社会素养如家国情怀、文化底蕴等;教育素养主要包括如阅读素养、教学理论素养、教育技能素养等;学科素养是教师在对学科理解的基础之上体现出来的学科正确价值观念、必备知识和核心能力,主要包含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理念、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和学科观念等。

中学生物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十三个基本点(如图1)。

图1 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指生物学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物质与能量观、健康生活观、生态文明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具备科学的实验探究素养、科学的思维素养和社会责任素养。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验科学,以实证(事实)、实验、思辨、探究、建模和归纳分析等思维形成生物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以生命的独特性、思维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方法的综合性形成生命本质观的独特属性。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从而形成其特有的学科素养。生物学教师需要发展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中学生物学基本的学科能力,通过整合资源在实践中提升中学生物教师核心素养。

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具备“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沉的家国情怀、高尚的师德情操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必备前提。扎实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育方法、过硬的组织能力使教师在拓展知识、创设情境和组织教学上游刃有余。良好的沟通能力、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坚强动力。具备扎实的社会素养和教育素养的前提下,再深刻理解和具体掌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才能使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

二、中学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学科教研缺乏激活教师素养提升的组织形式和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实质,实践发展的“融通式”教研模式,通过“自主+联盟”“线上+线下”组织形式,形成了“校内协作、校际联盟”融通式常态化运行机制;开发了“专题化、项目化、激励式”的培训课程;提出了以“立足课堂,指向素养”为导向的“规范备课、互助议课”的教师学习方式。

1.融通式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教研范式:组织形式、教研规范和运行机制。

(1)组织形式。良好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共同体成长的前提。组织架构要做到真实、有序、高效。“融通式”即打破壁垒,实现流通。通过打造校际联盟共同体,打破校内教研组学科教师人数过少、圈子太小、同质化严重的缺点,构建校际联盟的常态化共同体建设,使教师成长差异化、异质化。个体融入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以各校学科组、备课组强弱联合形成中学生物校际联盟共同体、以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坊和海南省名师工作室等组织形式,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融合贯通,形成“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和自主发展”的学习模式,使教师在成长共同体中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让教师真正成长为教育的第一资源。

针对校际联盟教师交流距离远、面对面集体备课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推动开放式平台直播备课的形式,利用腾讯会议可视频、播放PPT、语音等方便快捷的特点,进行线上公开直播备课,团队指导教学设计改进后再线下公开课展示。探索实践了团队指导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研新模式。

(2)教研规范。为聚集问题、突出主题、规范有序进行备课活动,建立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行为规范、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线上直播备课流程、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优质课评价标准、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进行规范培训工作。例如对上课需要突出的主题不明显,教师议课空泛、聚焦不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应对措施为设定议题、聚焦主题、分段研讨,并且每次公开课之前,发布集体备课直播规范流程,进行相关环节设计如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段、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教师评价讲解要点、核心素养的落实分析和教学评一体化整体分析等,每个环节由献课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科组长共同组成,收集问题进行直播备课发言,团队化组织进行线上直播集体备课。

对集体备课行为存在的部分问题,如集体评课部分教师话语霸权,部分老教师不上公开课,却对新老师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批评的现象,项目组针对性建立规范,将上课者定位为献课者,将观课议课者定位为同伴互助者,将议课设定为先讲优点再讲一到两个建议。经过几个学期的培训和实践,建立了中学生物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行为规范。

对优质课的标准不明确,如有的教师“满堂灌”、有的课堂学生小组学习满堂汇报等现象,引导教师依据课型特点,设定“有趣、有序、有限、有评”的学生活动,依据《海口市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进行课堂教学,做到目标导学、以学定教、限时讲授。

针对各校教研组在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肤浅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各校教研组深化教研主题,以问题为导向,设定系列主题规范教研。

(3)运行机制。“融通式”教研模式的持续高效运行依赖于一定的组织机制,更依赖于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性质,积极推进学科教研实效落地、高效运转。

①校际联盟校申报机制。学期初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提供本学期活动主题菜单,让各校主动申报参加本学期校际联盟活动,报送公开课献课教师、主题讲座教师和上课内容等信息。

②线上集体备课流程机制。针对集体备课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现象,每次集体备课进行直播流程预告,从备课要求、团队组成、献课教师、备课内容等信息进行预告,采用腾讯会议或一起学等软件进行线上直播活动。

③互助而开放的观课议课机制。教师参与公开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老教师不愿上公开课,新教师怕上公开课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参与观课和议课的态度包容性不高,对勇于上公开课的教师过度批评。因此在系列教研活动中,各校应逐渐引导教师评课先说二到三个优点,再提一到二个改进建议,就课论课,互助成长。

④阶段性成果展示和激励机制。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依赖于一定的课程载体、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更依赖于成果导向的展示提升。围绕主题教研,及时要求参与校际联盟的教师进行标准化的教学设计、课件和围绕主题的教学反思,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系列,通过激励和表彰推动校际联盟持续深化开展。让参与的老师有收获,让主讲的老师有反思,活动一次,落地一次,收获一次。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中,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素养。

2.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专题化、项目化和开放式课程。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开发了“专题化、项目化、开放式”的“培训课程”;提出了以“立足课堂、指向素养”为导向的“做中学、研中学、赛中学”的学习方式。

学科教研要根植于课堂、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教研主题必须立足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并形成系统化。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教研内容聚焦一个主题来突出解决课堂教学低效或新高考新教材疑难点等问题,组织开展有效提问的课题研究(省规划课题QJY125160结题优秀),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弱化,学生核心素养针对性培养不足等问题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省规划课题QJY13516125结题合格)。针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薄弱、组织过程虚化和弱化现象,正积极研究多次推广基于中学生物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行动研究(省规划课题QJY20181055)。针对教学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邀请省内外专家给中学生物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化培训。针对新时代发展学生实验素养的需要,及时引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邀请省内外学科专家进行基于学科实验素养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等形式让一线教师“学有样、做有行”。

教师核心素养中社会素养和教育素养的培养,可依托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邀请名师进行素养理论课的专业培训。如依托工作坊进行了整本书阅读及共读一本书活动;探索新教材单元教学实践,进行全国直播的访谈式评课议课和课例展示活动;大力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实践并在海口市新教材新课程国家级示范区将阶段性成果面向全国直播展示;依托名师工作室和新教材实验校探索实验创新与改进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国家级课题“基于翻转课堂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进行研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74630002已结题);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持续在新教材实践中邀请省内外名师进行新教材使用指导、课题提炼和教学论文的撰写系列培训。

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除了以“研”的方式进行培训提升,还可以“赛”的形式促进教师自学、互学,开展以成果为导向的“做中学”。近年来通过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比赛、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论文大赛、精品课比赛,以赛促研、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方式,引导教师在各项比赛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社会素养。

校际联盟教师共同体建设,使海口市中学生物学科教师互动交流频繁,思维碰撞共同成长。以“做”促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的形式,立足课堂实践,融合新教材新课程实践,开发了高效课堂实践课程、素养理论课程、实验改进和探究课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课程、中高考备考培训系列课程。通过名师课堂教学示范、专家讲座引领,同伴互助共学,校际联盟共同体教师“做中学”“研中学”“赛中学”的实践模式,构建了提升中学生物教师核心素养的海口市中学生物“融通式”教研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路径。

3.提升中学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反思。基于以上课程提出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四条路径,即发挥榜样力量向名师学习、扩展阅读视界和书本对话、展现课堂魅力与学生共情、实践反思写作让成果展现。

中学生物学科教师发展核心素养要从学习榜样开始。唯有通过身边的榜样、团队的力量唤醒专业成长中的迷茫。通过专业阅读,与古人对话、与名师对话,主动学习优秀教师、专家的教育教学经验,引领成长;注重积累和反思,将教学经验结合教育理论,用不断反思和写作与自己对话;结合课堂教学的学情,与学生共情,在实践中成长。

在提升中学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加强的是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专著等成果的提炼。一线教师往往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经验多停留在解题技巧上,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停留对教学过程的描述,很少有结合教育理论的综合改进实践成果出现。教师需要多读教育理论书籍,结合课堂实践,做到有事实支撑的理论实践,才形成教学成果,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核心素养,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研究者再到教学名师甚至教育家的蜕变。

总之,通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教育溯源,学会应用教学规律和教育原理,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素养、教育素养和学科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人,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规律引导人,用家国情怀和坚定信念教育人。

猜你喜欢

校际公开课生物学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