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2022-03-24张国会

建材与装饰 2022年8期
关键词:蓄水池径流海绵城市

张国会

(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北京 100161)

0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一些技术手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采用,有时会对周围整体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雨水季节,一方面很多城市不断发生内涝,径流污染严重,而另一方面,城市地下水位却下降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这一矛盾现象充分暴露了传统城市对雨水管理方面调蓄能力差,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

2013 年12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的是一座城市在应对雨水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蓄存的水在需要时能被加以利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一种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确保城市水安全,同时有效保护和提升城市水环境,科学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城市良性的水循环、维持科学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因此,在对城市规划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化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城市道路中常用的几种海绵理念

传统城市道路建设中,普通的道路没有生态透水功能,而且材料都是水泥,沥青等弱透水或不透水的铺装材料,硬化面积大,雨水渗透率低,多余的水通过城市管道流到了河流中,导致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路面污染程度大并转输周围地块雨污水,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所以,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城市道路,其“海绵化”建设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的“海绵化”建设,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从源头、中途和末端控制雨水径流总量、雨水峰值和雨水污染。径流雨水,通过“海绵化”设施一部分下渗,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多余部分可以通过城市雨水管道,并经过净化和处理最终排入水体,从而达到控制雨洪总量,减轻排水系统压力,降低径流污染,改善道路行驶的安全性,提高行驶舒适性,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目的,并且维护管理简单,绿色美观。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实践,一些海绵城市设计措施被广泛应用。

1.1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与普通硬化路面相比,通过采用大孔隙结构层或排水渗透设施,采用具有一定渗透、吸收能力的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透水砖和透水胶粘石等,下雨时,雨水能够通过铺装材料就地下渗,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控制地表径流,提高雨水利用率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一个重要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选择使用透水铺装,能够使城市热岛效应,地表径流水二次污染,暴雨内涝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还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1]。

1.2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一定高度的公共绿地,利用绿地的开放空间滞留和收集雨水,让雨水可以慢慢渗透到地下,尽量减少径流外排。作为一种有效的海绵理念,其具有重要的吸水、渗水和净水功能。主要设计参数是绿地下凹的深度,一般建议平均下凹深度为H=10~20cm。下凹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下凹式绿地地面15~25cm[1]。

1.3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选择在较低地势的区域内,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按复杂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简易型和复杂型,按位置不同包括生态树池、高位花坛、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等类型。主要适用范围为城市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城市建筑小区内的建筑、道路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以及城市道路周边的绿化带。其适用范围较广、可与周围景观统筹布置,美化环境的同时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建设及维护成本低。但生物滞留设施的选址还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土壤渗透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如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地形较陡的地区,应采取必要的换土、防渗、设置阶梯等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滞、净”[3]。

1.4 蓄水池

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雨水储存功能同时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蓄水池常用做法主要有两种:渗透型和储水型。渗透型要求蓄积的雨水在24h 内完成下渗,达到强化补充地下水的效果;储水型目的为雨水利用,蓄积的雨水可用于周边绿地和道路的浇洒。

2 工程案例中的海绵措施

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系统在进行海绵化设计时,首先应满足道路本身具有的交通服务功能及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的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结合道路建设方案及项目所在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径流的流向、积水点及汇水面积等指标,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

2.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昌平回龙观地区北五环与北六环之间,影响区域包括昌平回龙观地区、龙域地区及海淀上地产业园地区3 个地区,影响范围面积约为20.7km2,总体位置如图1 所示。

图1 项目总体位置

该项目为自行车专用城市道路,始于北京市同成街与文华路相交路口,沿着地铁13 号线北侧的绿地,向西沿途经过回龙观、龙泽地铁站,上跨京藏高速及龙域东一路,下穿京包铁路,沿龙域环路至西二旗北路,终点位于后厂村路与上地西路交叉口,与现有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相衔接,全长约6.5km。其中路基段长2.74km,桥梁段长2.72km,现况道路改造1.04km,顶进箱涵1 座。沿线设有出入口8 处,养护工区,服务区,驻车区。项目线位如图2 所示。

图2 项目线位

项目建设前场地主要以绿地、广场、道路为主,现况排水系统以京藏高速为界分为两个区域,东侧回龙观区域沿同城街有现况市政雨水系统,向北排至回龙观北侧现况明渠。西侧西二旗区域沿龙域环路北侧有一条现况排洪沟,承担京包铁路至龙域环路之间的排洪功能,向东排入现况半壁店沟,东西侧雨水系统最终下游均为南沙河。

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提到,到2020 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 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结合该项目的特点,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海绵型城市道路,充分发挥绿地微地形、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措施对降雨的积蓄、滞留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对雨水的渗透自然净化作用,加大绿地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比例。

2.2 海绵措施

根据北京市50 年的气象数据统计,昌平区年平均降水量532.05mm,年降水天数平均为71.42d,其中:夏季降雨天数占全年的一半,降雨量占全年的72.3%(约385mm)。根据北京市地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收集总径流量重现期宜按1~2 年取值,即对应设计降雨量为45~81mm。本着最大化收集利用雨水的目的,本工程取规范上限值。

根据项目周边场地情况,本次拟在具备实施条件的区域设置雨水回用设施,相关设施可覆盖桥、路面面积约11446m2,回用设施蓄水总容积约为760m3,总体平面布局如图3 所示。

图3 总体平面布局

本项目道路形式为高架和路基两种。项目选线主要位于规划建设区内,根据相关规划,原用地排水属于同城街、龙域环路等邻近市政道路雨水系统服务流域。本次设计以不改变现状排水分区和流域为基础,同时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渗透井、蓄水池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大大消减了雨水外排量,有效缓解下游排水系统的压力。

高架桥部分,设置渗滞蓄一体系统,桥面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汇入蓄水池或雨水花园,绿地范围超出下渗能力、形成径流的雨水溢流进入管线系统后再进入蓄水池。该区域雨水以蓄、用优先,滞、渗相结合。设置位置及铺设形状结合景观设计,主要位于绿地或桥下步道下方,大部分分为长方形布置。设取水口,便于雨水利用。高架段共设PP 模块式雨水蓄水池5 座,总储水容积为568m3,平面布局如图4 所示。

图4 平面布局

降雨发生时,雨水经雨落管落至桥面后产生径流汇入桥下雨水口,绿地及步道开始下渗。绿地产生径流溢流入雨水口,雨水经管道转输后进入雨水蓄水池,可实现81mm 降雨(2 年一遇最大24h 降雨量)基本不外排,雨水蓄水池蓄满,超量雨水溢流排至同城街市政管线。降雨过后,蓄水池内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洒绿化、冲洗排水渠道等,设计理念以绿色环保为目标。

路基部分,结合道路周边的环境特点,路基段北(西)侧,排水沟功能为城市防洪,以滞、渗、排为主,采用梯形生态植草沟型式。路基段南(东)侧,自行车专用路东边线与龙域环路西边线之间设置2~4m 宽的下凹式绿地,收集自行车道和绿地自身雨水,以滞、渗为主。沿下凹式绿地纵向每间隔150m 左右设1 座溢流雨水口,超标雨水就近溢流至龙域环路和西二旗西路雨水系统。按照现况地形,路基段海绵城市设施分为两个系统,总长2.0km,设下凹式绿地8000m2,设雨水蓄水池1座,容积 192m3。

停车区、站前广场、景观步道等均采用透水结构。

2.3 效能分析

该项目路桥面面积26450m2,绿化总面积48080m2。海绵设施包括雨水蓄水池6 座,总容积760m3,雨水花园1 座、生态排水边沟2500m,路侧下凹式绿地8000m2,广场透水铺装14530m2,可实现年收集利用雨水量7855m3,总体年径流控制率75%以上。

项目于2019 年5 月31 日通车试运营,通过现场对蓄水池储水量进行测试,6 个蓄水池每次共收集雨水约700m3,收集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冲洗排水渠道等,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3 结语

海绵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的应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增加城市道路系统雨水的渗透比例,提高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水对径流的污染,同时海绵道路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行车噪声,提高雨天行车安全性。因此,新建城市道路或对既有城市道路改建设计过程中,海绵理念的应用十分必要,同时也是推动城市海绵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可能带来的隐患的问题,比如长期雨水下渗,会对路基和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冬季冻胀问题,道路景观效果以及后期海绵设施的维护问题等,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在保证道路交通功能及排水安全的前提下,对“海绵城市”理念理解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便更加合理的应用。

猜你喜欢

蓄水池径流海绵城市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Pico便携式浇花器
Aqueducts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缺水稻田背后的“蓄水池”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