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洛阳桥的历史格局与价值

2022-03-23梁少金

文化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重修泉州历史

梁少金 吴 安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年间(1053—1059),位于福建省闽南金三角之泉州市东郊约10公里处,横跨晋惠二邑,雄峙于洛阳江万顷碧波之上。洛阳桥是中国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桥,其中的“筏型基础”“种蛎固基”等在全国均属于具有高度价值的建筑发明;该桥被列为我国“四大名桥”之一,在我国桥梁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一、洛阳桥的历史格局演变

洛阳桥又称万安渡桥,该桥建成前只能以船只摆渡交通两岸。北宋庆历年间在此架设浮桥通行,蔡襄于北宋嘉祐元年—四年(1056—1059)督造万安桥,自此揭开一段洛阳桥与洛阳港的盛衰史,洛阳桥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始建、扩建、破坏和保护四个时期。

(一)始建时期:北宋至南宋

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洛阳桥建成,包含洛阳桥桥体360丈(宋尺折算约936~1116米)、石像4座、塔8座、中亭(泗洲亭)和义波真身庵。据史料记载,自洛阳桥建成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共193年间,洛阳桥共重修五次,均由郡守主持,但无碑刻纪文留存。自始建至南宋末年,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在洛阳桥桥体中部建济亨亭;迁建与兴建数座洛阳桥相关纪念和祭祀建筑,将桥北万安桥院迁建于洛阳桥南,移泉州府放生池于洛阳桥畔[1]宣和年间(1120—1125)始建蔡忠惠公祠;淳祐元年(1241)赐额“昭惠”,将镇海庵改称昭惠庙;距昭惠庙数百米处后人建义波真身庵纪念筑桥有功的义波和尚;在洛阳古街东北段北侧建古井禅寺奉祀观世音菩萨,以祀观音大士显灵相助施茶药保造桥工役民夫安宁。至此,洛阳桥与纪念、祭祀建筑形成的核心主体格局基本形成,其中洛阳桥与蔡忠惠公祠、昭惠庙、义波真身庵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元代可供查阅的文献较少、记载也较少,零星记载桥中始建泉南佛国亭、桥南建契监郡祠,其余未得其详。

(二)扩建时期:明至清末期

自洪武初年至崇祯末年共276年间,洛阳桥共重修七次,主要由知府主持,亦有郡人资助参与。明代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洛阳桥桥体增高三尺,并于桥南修建徐公闸,于蔡忠惠公祠西侧建蔡善继祠;于中洲修建西川甘雨亭、洛桥新城、郑虎臣庙、万公祠、建祠(姜生祠)竖华表、牌坊;于洛阳桥南北两端增筑镇风塔两座;于桥北侧昭惠庙前建蔡锡祠;于昭惠庙北侧建宁公生祠;洛阳桥纪念性建筑蔡襄祠重修五次,昭惠庙重修三次。

《洛桥新城记》碑记中记载了洛桥新城的形制与规模:“兵宪育吾万公,为行营时所筑也,人谓之‘防倭第一城’,输运废桥各处石,又砍近山诸石以辅之,而间市所得木为楼屋,不旬曰城成,咸称洛桥新城,城南门曰万全,以通晋江也;城北门曰万胜,以通惠安也。盖因万安桥美名,又用万公姓以志不忘云”[2]。

清代共296年,据文献可知,洛阳桥共重修了九次,主要由知府、县令、总督、大学士等主持,清代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于洛阳桥桥北昭惠庙前建夏将军庙(后毁),沈汝瀚题“海内第一桥”石匾[2],重修蔡忠惠公祠三次,重修昭惠庙两次。

(三)破坏时期:民国时期

民国是洛阳桥破坏时期,千年古桥屡遭厄运,有过十九路军之改建以及地方政府之破坏。一是蔡廷锴改建桥面,改洛阳桥为钢筋混凝土路面,并向两侧拓宽桥面至7米,以利通汽车;二是全国抗战开始,地方官吏竟下令将各地公路及桥梁加以破坏。郡人为便行旅,乃募资购置木板,覆盖于人工破坏之桥面洞孔处,保护洛阳桥。

(四)保护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73年,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政府即着手维修保护。依次将洛阳桥确立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7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文化遗产点,前后进行了三次修缮,整治周边环境,并在洛阳桥西侧修建公路桥,以减轻洛阳桥负担;重修蔡忠惠公祠三次,重修昭惠庙三次,重修义波真身庵四次。

洛阳桥自北宋始建至今,完整保存了洛阳桥桥体、塔、亭与纪念建筑为一体的历史格局,现存桥体长731.29米,宽4.5米,桥墩45座,栏杆石柱500根;保存有中亭、甘雨碑亭(中有“西川甘雨”石刻)2座桥亭;现存桥南端东侧石塔、桥南端西侧石塔、桥北端东侧石塔、桥北端西侧石塔、洛阳桥中段西侧石塔、中洲西北侧石塔、中洲东南侧镇风塔(上有“镇风塔”石刻)共7座桥塔;护桥石雕神像4座;完整保存蔡忠惠公祠、昭惠庙、义波真身庵、古井禅寺等四座纪念建筑,古井5口,以及大量碑刻[3]。

二、洛阳桥的价值

(一)洛阳桥的建造是北宋泉州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港扩建的产物,是宋代泉州的商贸活动与海外交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在北宋时期,泉州的经济贸易发展就呈现出了海洋化趋势,泉州也成为了重要交易港口之一,洛阳桥的建造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联系。洛阳江下游是宋代泉州港的一个内港,这一带的乌屿是孤立于江中的一个岛屿,港道深邃,为从海上到洛阳桥的海舶必停之处,船停后再由驳船转运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先后建造了洛阳桥、盘光桥,两座桥之间的距离较近,整体呈现出了比较壮阔的景象,充分说明了当时以乌屿为中心的洛阳小海经济的繁荣。洛阳桥是在泉州海洋贸易繁盛的时代背景下,泉州地区开始普遍性地造桥活动的典型代表。洛阳桥建成之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蓬勃生机,是海外交通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洛阳桥是我国宋代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桥”造桥技术,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揭开了随后而来的南宋建桥高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桥梁史上,洛阳桥与赵州桥并驾齐驱;洛阳桥在我国甚至世界桥梁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价值,占据着重要位置。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经济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洛阳桥,为洛阳桥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也让洛阳桥的历史格局和价值涵盖了更深层次的底蕴。历代泉州地区有记载的建桥有149座,注明为南宋时建或南宋时修的有117座[4],“总长度达万丈以上(五六十里)”,其中高峰期为“绍兴年间”。这一时期建设的桥梁在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影响,绝大多数桥梁都建在海湾或滨海之上,贯串福州、闽南等多个城市,对这些城市的交通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满足了当时我国对外海洋贸易的切实需求。

(三)伴随洛阳桥的建造和历代的修葺而涌现出众多祠庙,大多祭祀历代修建洛阳桥有功者,每座祠堂庙宇的由来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被神化的过程,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多神崇拜以及儒、释、道杂糅的宗教文化特征

历代以来在洛阳桥桥北有昭惠庙、义波真身庵、古井禅寺、蔡锡祠、夏将军庙、宁公生祠、陈公祠,在中亭附近有郑虎臣庙、万公祠、姜公生祠、观音庙,在桥南有蔡忠惠公祠、万安桥院、蔡继善祠、舆庆堂、契监郡祠。今存昭惠庙、义波真身庵、古井禅寺、蔡忠惠公祠,为当代重修。这些祠庙大多祭祀历代修建洛阳桥有功者,有着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此外,每座祠庙的由来几乎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被神化的过程,现今这些祠庙还兼有儒、释、道各家色彩,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多神崇拜以及儒、释、道杂糅的宗教等文化习俗特征[5]。

(四)通远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称为第一代海神,前后有400多年的时间被高度关注和重视,其中昭惠庙是历史重要见证之一

众多历史资料中都记载了“通远王”的来源和发展,认为其是从洛阳桥头的昭惠庙开始发展的。据载,万安桥未建时,《泊宅篇》中说古万安渡“水阔五里”,《闽书》中说“深不可址”,一遇狂风,则“沉舟被溺死者无算”[6],泉州人李宠首先在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加上木板,作为浮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正式开始建设洛阳桥,在刚开始建设洛阳桥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工程比较浩大,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比较信奉神明,于是将通远王作为精神支柱。乾隆《泉州府志·卷16》说:“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隆庆府志》中清楚记载了通远王的形态、衣着等显著特征,尊称其为海神,显赫达400多年,被誉为“其灵之著,为泉第一”。这也是通远王从山神进化为雨神再进化为海神的重要史料。所以,洛阳桥的历史格局和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对外海洋贸易方面,在其中也延伸出了很多民间文化信仰。

(五)洛阳江为泉郡北面天然屏障,万安渡乃南北交通孔道,形胜天成,洛阳桥的建成则打通了此处的南北交通,跨洛阳桥、循洛阳江均可直取泉州,是泉州海防军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洛阳江集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之水,汇成滔滔洪流而成“洛江天堑”,实乃泉郡北面天然屏障;而万安渡为南北交通孔道,形胜天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倭寇循江而入,沿桥以进,数犯郡畿。明嘉靖年间,万佥宪民英将军于洛阳桥中洲兴筑“洛桥新城”以御倭寇,并大败倭寇于洛阳桥,使倭寇不敢再循桥而东以掠泉州;明代郑成功与清兵争战,亦尝断洛阳江万安桥以相抗衡;至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也曾断桥数次,以防日寇长驱直入。

(六)洛阳桥是中国宋代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其中很多先进的建桥技术在今日依旧广为流传,被很多建筑人所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1.洛阳桥建于“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江海交汇处,是中国宋代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筏型基础就是沿桥基的直线,在江心深水处首先应用垒石、匝石、叠石,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建桥立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造形似小船的桥墩,以分流大水的冲击力度。这就是现代称之为“筏形基础”的桥基,也是洛阳桥重要的基础。

2.《宋史·蔡襄传》载:洛阳桥“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即将繁殖于江边石上的牡蛎引附于江底基石和桥墩上,让其繁殖,对于整个桥身有着稳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逐渐成为历史上桥梁建筑中的首个创举。

3.“浮运架梁”在900多年前造洛阳桥就得以应用。明人王慎中《泉州府万安桥记》载:“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姜志礼所记:“舟至泊于桥”“乘潮长而上”“悬罗拿石,一绳千钧”。“浮运架桥”法的具体施工办法“石由陆路拉到海边,乘涨潮时船驶到滩地,潮退船搁浅,用跳板拖石梁上船待潮涨船浮,运到桥址梁孔之间……墩上扎了独角把杆丰碑或人力把杆钓杆。挂穿滑车悬机从船上吊起石料,抽走船只,慢慢吊放石梁弦牌”[7]。

三、结语

洛阳桥与留存至今的大量碑刻真实记录了洛阳桥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也真实记录了历代郡守、僧人、名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洛阳桥陆续修建、修缮及在此修行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环境。洛阳桥历代以来为文人骚客挥题吟咏,与周边的历史环境形成八景之胜即:“海内第一桥、洛江双虹、清源倒影、中亭映月、洛阳潮声、龟蛇镇江、西川甘雨、松不过墙”,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洛阳桥造桥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搬上戏曲舞台、荧屏、画坛,成为传统题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当地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洛阳桥上的月光菩萨与洛阳桥相守千年,相约看尽这人世烟火繁华,潮起潮落间已岁岁年年,月光遍照千年情,洛阳相守孤月轮!庆幸历史留给了我们洛阳桥,历史的每一步进程都是鲜活生命的展开和饱满感情的抒写,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正在努力保护这座千年古桥,让其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共和国的精神文明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重修泉州历史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